以炽热情怀耕耘东北沃土 打造中小银行普惠金融差异化样本

“中小银行资金成本高,科技赋能有限,配套资源禀赋不如国有大行,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议价能力在下降。”秦季章坦言,“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压力。”对此,他给出的答案是:“找差距、补短板、锻长板,聚焦三大方向,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撰文|曾蔷


金融活水,向“实”奔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自2013 年 11 月,发展普惠金融首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以来,过去十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末,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5.8%。


作为地方金融供给的重要力量,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供给侧的发力尤为关键。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根植于广袤的东北沃土,于2007年由省内多家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而来的吉林银行,依靠多年坚守“支持地方、服务中小、改善民生”的战略定位,已发展成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近日,中国网财经记者就过去十年普惠金融的发展成效、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迈上新台阶专访了吉林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行长秦季章。


“我们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以吉行人炽热的情怀耕耘这片热土。”秦季章表示,近年来,吉林银行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金融监管机构的正确指导下,上下一心、踔厉奋发,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通过改革变革,科学谋划战略布局,深耕东北沃土,践行普惠金融差异化发展之路,各项工作高位推进、成效显著,积极为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忆往昔 勇担使命谋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回顾普惠金融过去十年发展历程,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小微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社会大众关注度显著提高。将目光聚焦到吉林省,从2020年到2022年三年数据来看,全省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770.76亿元、2041.74亿元、2344.12亿元,增幅均超1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5.76个百分点、9.58个百分点、8.25个百分点,贷款增速趋于平缓,反映出吉林省普惠金融由快速增量扩面向提高服务质效转变,标志着普惠金融发展进入到缓步增长的新阶段。在这份成绩单里,吉林银行作为省内最大法人机构,义不容辞地冲在了践行普惠金融的最前沿。


秦季章表示,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普惠金融首当其冲。这既是吉林银行顺应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吉林银行自身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一招。自成立以来,累计向超过6万家小微企业投放普惠贷款,金额超过6100亿元,特别是自2018年原银保监普惠型小微贷款监管考核以来,余额、增量吉林全省持续占比第一,连续五年监管达标。


成绩来之不易,在秦季章看来,吉林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之所以能在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离不开近年来该行在组织架构、队伍建设、激励考核三个层面祭出的三板斧。一是在组织架构层面,吉林银行从顶层设计入手,早在2009年便成立城商行系统首家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专司服务普惠金融,开创了行业先河。彼时,多家体量相当的金融同业纷纷前来交流取经、互相观摩,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吉林银行进一步结合当地实际,几经改革变革,围绕普惠金融工作职责持续优化总、分、支组织架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完善,有特色的小微金融发展之路逐渐清晰。二是在队伍建设层面,在全行率先开展“专人、专业、专注”的“专家治贷”模式创建工作,建立客户经理队伍资格准入机制,同时结合2020年以来开展的零售变革经验,进一步强化条线队伍管理,建立“红黄牌”机制,激发客户经理工作积极性和狼性营销精神。按照“统一集训+实践历练”模式,建立特色战训营培养机制,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单体产能不断提升。三是在激励考核层面,吉林银行充分利用专营牌照优势,建立客户经理等级管理体系,持续推动客户经理考核改革,考核与个人业绩挂钩,业绩优先,多劳多得,确保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同时,明确业务导向,强化支持普惠业务投放力度,发挥激励费用的引导作用,在保证激励费用向一线营销人员倾斜的同时,及时予以兑现,最大程度激发人员积极性。


在上述三板斧的积极作用下,小微客户经理一度在吉林银行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岗位,小微专业也成为了全行培养干部、输送人才最多的专业之一。


看今朝 差异竞争谱华章


作为经济的“毛细血管”和就业的重要支撑,小微企业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在国家有关开展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发展政策频出的背景下,国有大行凭借其科技研发能力和资金成本优势,开始进军小微企业市场,小微企业中的优质客户被低廉的资金价格所吸引,中小银行在小微信贷业务领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市场冲击。那么,如何转型突围、攻坚破局,打破大型银行市场下沉这一新常态?已经成为摆在中小银行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中小银行资金成本高,科技赋能有限,配套资源禀赋不如国有大行,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议价能力在下降。”秦季章坦言,“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压力。”对此,他给出的答案是:“找差距、补短板、锻长板,聚焦三大方向,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具体而言,一是固守本源初心,下沉服务重心,发挥“地缘”优势。吉林银行依托本土银行优势,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本行发展战略,聚焦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千万头肉牛”“种业振兴”等工程,持续推进普惠金融经营重心由城区向县域转移,倾注资源和力量推动县域机构发展,通过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延伸服务半径,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先后创新推出省内首款以活体牲畜为抵押物的贷款产品“吉牧阳光贷”,线上农户贷款产品“吉农e贷”,贷款利息可享受部分财政贴息的“兴农阳光贷”,以及“吉田贷”“种业贷”等多款“三农”拳头产品。二是狠抓真小真微,助力做大做强,发挥产品优势。吉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担保物,对利率及费用敏感的特点,打破“抵押物崇拜”,研发推出专设信贷产品,及时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提供“微商贷”“结算贷”“创客贷”等多种无抵押、纯信用的信贷产品。推出专属绿色通道,及时满足客户金融需求。提供专享减费让利,免除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评估费、抵押费、保险费、公证费,协调相关部门为符合标准的小微企业提供贴息服务。围绕科创金融,优选一批与吉林银行“门当户对”的小微企业拓展为战略客户,为其量身定制一揽子融资方案,在发展的路上与客户“一起成长、一起分享”。三是科技赋能风控,提升服务质效,发挥创新优势。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均离不开科技的加持。吉林银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应用,优化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匹配能力和服务效率。一方面,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搭建全流程智能信贷支撑平台,针对不同客户特点创新研发以“吉商数贷”为品牌的线上化的小微信贷产品,推出“微获客”——小微企业贷款线上申请小程序,助力普惠金融向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不断迈进。另一方面,建设客户风险预警系统、数字化信用评级及打分卡系统,开发小微线上贷后APP,上线基于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全流程一体化的新一代信贷与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用科技的力量为普惠小微业务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保驾护航。


竞未来 百舸争流立潮头


“对于未来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关键在于能否出实招、见真招、上硬招。”谈及现阶段中小银行普惠金融面临的难题,秦季章表示,近几年受经济下行、疫情因素的叠加冲击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更多的是存量接续,现金流的减少暴露了其经营短板,银行业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普遍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采取的很多应对措施就如同戴着镣铐在刀尖上跳舞、床铺底下打斧头一样,施展不开、难以奏效。


除了信用风险管控难度加大的问题以外,秦季章还提出了制约中小银行发展的症结和根本所在——金融科技能力不足。一般而言,绝大多数中小银行缺乏前瞻性的金融科技系统和能力建设规划,往往是需要用的时候才进行配套支撑和研发,不仅成本高、投入大,而且周期长、见效慢,这在中小银行普遍存在。


“虽然这两大问题带来的压力很大,但只要应对得当、保持定力,我们还是有信心克服。”秦季章表示,经过近年来改革变革的实践反馈,其对吉林银行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一方面,政策的暖风为银行做好普惠金融指明了方向。2023年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文件,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增强金融供给,从减税降费到专精特新培育,从着力稳增长稳预期到促进中小微企业调结构强能力,以一揽子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各项政策不仅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同时给金融机构全力开拓普惠金融这片蓝海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另一方面,吉林银行在金融科技能力提升方面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据介绍,吉林银行近年来持续加大金融科技研发力度,对外吸引、对内培育科技人才,制定并实施金融科技三年发展“五七三”规划,搭建“吉星”“星盾”“磐石”三大工程,在稳固基础系统工程的同时支持业务系统优先发展,金融科技补短板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和快车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据介绍,吉林银行在前期改革变革取得较好发展成效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二个三年“212”发展目标,“86655”规划,以及第三个三年“五个一”宏伟目标。展望未来,秦季章表示,吉林银行将致力于从四大方面推动普惠金融迈上新台阶。一是持续推进普惠业务改革。聚焦“真小真微”,向微贷(含农户)客户、成长型客户两端延伸,确定“微贷客户、小微客户、成长型客户”三大目标客群,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打造差异化运行体系,推动普惠贷款扩面创效,实现普惠金融突围。二是搭建平台批量获客模式。通过打造“平台”业务模式,对获客渠道进行精准定位,对目标客群进行有效管理,营销从“单体”向“批量”转化,构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新格局。三是推动“小核心促长链条”业务营销。建立“小核心促长链条”普惠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选取域内特色产业上下游资质较好、有产业链价值、有不可替代性的小微企业供应商作为核心企业,深入分析产业链和资金链的供需特点,探索“一链一策”定制化服务方案,实现以小核心撬动大集群,从“单户服务”向“集群服务”转变,促进普惠金融业务集约化发展。四是持续改革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激励费用的引导作用。完善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优化内部绩效考核评价,根据普惠金融特点,单设考核指标,加大分值权重,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将授信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度有机结合,探索建立授信尽职免责工作机制和申诉异议渠道,解决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认定难”“申诉难”等问题,激发从业人员工作动力,真正让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秦季章

吉林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行长

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具有多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和招商银行工作经历。曾任招商银行总行业务总监兼杭州分行行长,招商局仁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组副组长,招商局仁和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总经理,吉林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地方金融供给重要有生力量的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供给侧的发力尤为关键。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打造差异化的发展优势,做好普惠金融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与壮大?如何积极拥抱数字科技,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普惠金融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中小银行面前的重要议题。中国网财经重磅推出“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之道”系列高端访谈栏目。

统筹:孙朋浩   曾   蔷

撰稿:曾   蔷   王金瑞   蔺壮壮

设计:栗   宁

开发:杨   雪   孙   毅

中国网财经 头条号

中国网财经 客户端

中国网财经 微信公号

中国网财经 微博

中国网财经 一点号

中国网财经 百家号

中国网财经 大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