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7月25日讯 据国家工商总局官网消息,2016年7月22日上午,国家工商总局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于法昌,以及企业注册局局长周石平、企业监管局局长马夫介绍了上半年市场环境形势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上半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把商事制度改革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把改善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作为供给需求两端发力的重要着力点,充分激发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市场消费环境这三大环境不断改善,为经济高效运行、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市场准入环境更为便捷,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
上半年,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效应持续释放,商事制度改革与创业创新政策形成叠加效应,激发了百姓投资创业的热情,促进了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一是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得到社会充分认可。根据2015年1月1日以来的125万余条互联网数据分析,总体来看,81.9%的网民积极评价市场准入环境,认为商事制度改革举措,有助于破除阻碍市场准入的“堵点”、消除影响市场活力的“痛点”、弥补市场监管的“盲点”,市场准入环境呈现日渐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推动我国各地区“十三五”时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焕发经济新活力的重要动力。
具体来说,网民对近期试行的集群注册登记制度满意度最高,认为集群登记模式有效地释放和盘活场地资源,有助于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营场地问题。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双告知”服务也受到较多网民称赞,舆论认为此项改革对所有后置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理、一口受理和并联审批,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此外,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程序等改革措施亦获得网民的好评。
分地域看,上海、广东、重庆、浙江等地积极营造适度宽松、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成效较为明显,受到网民高度关注和好评。
二是新设企业保持旺盛增长势头,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上半年,全国新设市场主体783.8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3.2%,平均每天新登记超过4万户。目前,全国各类市场主体达到8078.8万户。
新设企业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第二季度连续三个月较快增长,新登记企业155.6万户,形成商事制度改革以来的一个高潮。今年前6个月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万户,而2015年是每天1.2万户,改革前是每天0.69万户。这表明,我国经济依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改革依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动力。
在新设市场主体中,全国新登记企业261.9万户,增长28.6%,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247.9万户,同比增长28.0%,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2.2万户,增长14.8%。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06.2万户,增长6.2%。其中今年4月份以来,各月新登记户数均超过100万户。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5.7万户,增长27.8%。
从区域看,东部地区新登记企业数量占优,中部地区增速领先。上半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新登记企业分别为150.7万户、47.5万户、51万户、12.7万户,分别增长30.7%、33.2%、20.0%、23.1%。
新登记企业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全国有16个地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7个,中部5个,西部3个,东北部1个。
三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转换提供了新动能。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过程中,实质是新旧企业的生长与退出,新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更新和衰减。在新设立企业中,服务业企业大增,特别是信息、文化、教育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上半年,第三产业新登记企业212.4万户,同比增长30.2%,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81.1%。通过“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一城一照”、集群注册、工位注册等改革措施,促进了众创空间、创客工场以及“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为结构优化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从行业看,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登记企业15.1万户,增长39.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8万户,增长42.1%。教育1万户,增长49.6%。
部分行业受宏观调控的结构性效应开始显现。金融业增速继续回落。今年以来,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去杠杆政策陆续出台,金融业发展态势趋缓,增速继续回落,上半年新登记企业3.2万户,增长7.5%,增速与一季度20.0%相比继续回落。房地产业发展继续升温。受去库存政策及房地产销售火热影响,房地产业新登记企业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上半年新登记企业5.9万户,增长43.6%,与一季度32.4%的增速相比,增长速度继续提升。
四是创业热潮促进了就业增长,缓解了社会压力。培育一批生机勃勃的新企业,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百姓收入至关重要。目前,全国经济增速放缓,钢铁、煤炭等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消化过剩产能、减少职工就业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就业还有增长,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出的创业就业热潮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新设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跟踪调查,今年一季度,被调查的小微企业户均人数7.7人,个体工商户户均人数2.8人。据此估算,上半年新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果按照40%的开业率,新创造的就业就超过1300万人。
五是企业的商标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素质不断提高。随着企业快速增长,商标注册申请量大幅增加,显示出企业不断提升品牌效益,致力发展品牌经济的趋势。上半年,商标注册申请量174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32.3%。完成商标注册申请审查152.4万件。至6月底,累计注册申请量2014.3万件,累计商标注册量1325.7万件,商标有效注册量1122.3万件,每万户市场主体商标拥有量达1389件,比2015年年底的1335件增长4.0%。目前,我国平均每7.2个市场主体拥有一个有效商标。
二、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改善,为企业优胜劣汰和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今年,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动之年,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之年。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这是维护市场活力、维护市场创造力的重要保障。
(一)社会对竞争执法反响强烈。
社会整体结构转型过程中,企业对公平竞争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加强竞争执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大数据分析显示,2016年以来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的一系列竞争执法行动,包括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整治、网络市场监管以及与其他十六部门共同开展的互联网金融广告专项整治等,在互联网上反响强烈。其中,集中整治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专项执法行动最受网民关注,关注度超过50%,舆论普遍称赞该行动紧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以及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非常“接地气”。尤其是北京、江苏、湖南、四川等地工商部门通过约谈本地重点公用企业、督促相关企业自查自纠、鼓励社会监督投诉等方式,集中整治了公用企业存在的滥收费用、“霸王条款”等问题,受到舆论热议和好评。
(二)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取得积极成效,为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供重要基础。
在经济增长预期不稳、经济发展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如何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一方面要依靠明确的政策预期,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增强企业交易安全,提高经济运转效率。经济形势越复杂,企业交易行为越慎重,越需要信息资源作支撑。目前,企业信用监管机制已经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突出亮点。
至6月30日,全国已公示2015年度年报企业1816.6万户,年报公示率88.3%。全国累计有企业公示了1580.1万条即时信息。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得到社会广泛运用,累计访问量达185亿人次,累计查询量78.5亿人次。目前,全国平均每天有4000万人次,登录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查询。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工作发挥积极功效,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累计向其他部门提供数据35亿条,配合最高人民法院限制“老赖”担任公司各类职务共计4.2万人次,企业信用约束作用逐步显现。
(三)加大竞争执法力度,为好企业发展腾出市场空间。
上半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23.5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0%,案值24.7亿元,下降29.5%。
一是加大市场主体准入环节监管执法。积极构建“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全面开展长期停业未经营企业清理工作,通过唤醒一批,规范一批,吊销一批,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净化市场环境。上半年,共查处市场主体准入监管案件6.3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6倍。
二是强化虚假表示和虚假宣传执法。共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1.1万件,比上年同期下降5.0%。其中,虚假表示和虚假宣传违法案件6087件,增长2.0%,占不正当竞争案件的55.1%。
三是加大无照经营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共查处取缔无照经营违法案件6.5万件,案件总值8.8亿元。其中,“无需取得行政许可而未办理营业执照的”违法案件数量最多,达3.2万件,占无照经营违法案件的49.4%,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增加4.9个百分点。
四是加强网络交易违法行为治理。各地集中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抓住节假日等集中促销关键时点,重点整治网络商标侵权、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等突出违法问题。上半年,共查处网络交易监管案件2876件,比上年同期增长79.4%。
五是以公用企业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为重点,加大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执法力度。针对百姓反映比较突出的供水、供电、供气、交通运输等行业强制交易、滥收费用等问题,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按照总局关于开展整治公用企业闲置竞争和垄断行为突出问题专项执法行动的统一部署,截至6月30日,全国工商机关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立案478件,结案118件,案值2.7亿元,罚没金额2738万元。其中供水行业已立案80件,供电行业已立案32件,供气行业已立案82件,公共交通行业已立案80件,殡葬行业已立案35件,其他行业已立案169件。同时,以密切关系民生行业为重点,依法查处各种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三、市场消费环境好于去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持续提升
上半年,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围绕消费热点问题,特别是针对元旦、春节、“3·15”等节假日,加大消费维权力度,不断改善消费环境,促进了消费的较快增长。通过消费环境网民评价指数分析,上半年该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5.7%,表明市场消费环境较去年有较大改善,这是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
为净化市场消费环境,工商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消费者投诉举报受理、处理力度,强化消费纠纷化解。通过启动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建设,全面落实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和赔偿先付制度,积极查处对社会有广泛影响的消费侵权事件,如哈尔滨“天价鱼”、上海“天价茶”等,积极回应社会关注,有效化解消费者不满情绪。同时,通过一系列专项行动,如公布质量抽查信息、开展质量维权行动、多部门联合惩戒、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等,在互联网上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网民称赞以消费者诉求为导向,切实解决消费者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特别是高效办理“3·15”晚会热线投诉举报,3月份消费环境网民评价指数高达0.67,同比增长80.41%,网民纷纷称赞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统一公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信息”网民评价最高,满意度达99.1。网民认为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商品质量进行抽查检验,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此外,加大与相关部门的信息通报和执法协作力度,有助于形成监管合力,促进商品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
2016年“红盾质量维权行动”广受网民好评,满意度为96.5。该行动明确将儿童用品列入常态化监管重点,全面开展线上线下儿童用品质量监管的做法得到一致称赞,网民纷纷表示“红盾质量维权让我们消费更放心”。
此外,签署合作备忘录惩戒“老赖”、2016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办理“3?15”晚会热线转办投诉举报等行动也得到大量网民好评,满意度均超70。
上半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受理消费者诉求385万件,增长5.5%。其中,消费者投诉77.2万件,增长30.4%,成功调解消费纠纷51.5万件,争议金额19亿元,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7亿元;举报14.9万件,增长27.6%;咨询292.8万件,下降0.3%。主要特点是:
一是服务投诉增速持续高于商品投诉增速。在消费投诉中,服务投诉34.9万件,增长37.7%。商品投诉42.3万件,增长24.9%。
二是在商品投诉中,日用百货投诉量最多。日用百货、交通工具、通讯器材数量分列商品消费投诉前三位,分别为9.9万件、5.8万件、5.6万件,占比分别为23.5%、13.6%、13.3%。
三是在服务投诉中,网络购物投诉量最多且增长最快。受理网络购物投诉10.1万件,增长66.2%。
四是质量问题投诉数量最多,广告问题投诉增长迅猛。从投诉内容看,质量问题、合同问题、售后服务问题投诉数量分列前三位,分别为19.3万件、15.1万件、10.9万件,分别占25.0%、19.6%、14.1%。广告问题、安全问题投诉增长显著,分别为4.6万件、0.5万件,分别增长235.6%、107.8%。
五是消费投诉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全国受理消费者投诉数量前三位的是广东、浙江和湖北,分别为12.2万件、11.9万件、5.9万件,三个地区合计30万件,占投诉总量的38.8%。主要原因是: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规模和网民规模均较大,网民维权意识也较强,在互联网上反馈的消费问题较其他地区高。
(责任编辑:李春晖)
版权声明: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