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增强农业竞争力的“泰州创新驱动”

  • 发布时间:2016-03-19 10:29:3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沈建华陈兵

  近年来,各地到江苏省泰州市参观学习现代农业的越来越多。泰州农业看什么?比较一致的认识是看农业竞争力。你看:粮食单产水平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4个主要农业市(区)全部建成省级“亩产吨粮县”;水稻超高产百亩攻关方,连续创造稻麦两熟条件下机插水稻百亩示范方单产全国纪录,实现了连续4年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百亩方亩产超900公斤的全国最高水平;畜禽生产建有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建成国内收集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水禽种质资源国家级基因库;水产业仅河蟹年交易额近90亿元,建有全国最大的河蟹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兴化戴窑粮食市场年交易额达40多亿元,被国家统计局认定为全国同类最大交易市场……还有许多全国、全省第一和领先,不一而足。

  全国春季农业生产会议召开前夕,记者深入泰州乡村采访,真切地感受到,农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背后,诸多“创新驱动”的泰州特色。

  理念创新:拓展发展路径和要素配置的政策空间

  泰州是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大市,也是全国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主要环境指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环境质量要求,所辖主要农业市(区)均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整体认证,是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品的自然生态区。如何在更高更新的层次和水平上增强和提高农业竞争力?

  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认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市委为此提出首先要树立“创新强农”理念,着力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同时提出“协调惠农”“绿色兴农”“开放助农”“共享富农”等创新理念,拓展现代发展路径和促进发展要素优化配置的政策空间,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泰州市市长史立军认为,“创新强农”必须创新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力度,改革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努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预算内支农投入总数223.53亿元,其中省以上财政投入78.64亿元,市本级投入11.51亿元,各市(区)投入133.38亿元,并逐年增长。2015年,全市财政预算内支农投入56.23亿元,其中省以上18.23亿元,市本级及各市(区)38亿元。

  拓展现代发展路径和促进发展要素优化配置的政策空间,必须加快推动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在全面推开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市(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全覆盖,建成乡镇产权交易服务中心90个、村级服务点1485个,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面、集体资产租赁(处置)、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等五大类项目进场交易,累计实现交易额2.23亿元。

  副市长陈明冠介绍,为破解农村金融瓶颈约束,建立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的融资合作机制,市财政出资7000万元与江苏汇隆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泰州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泰州兴农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380亿元,贷款增速连续5年高于平均水平。

  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全市累计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抵押贷款4000多万元。大力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结果是,连续多年实现主要种植业保险参保率100%,2015年全市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总额达3.1亿元,高效农业保险占比达到57.31%。高港区许庄街道的6个村共同出资1400万元联合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去年股东分红近100万元。

  “十二五”期间,泰州整市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姜堰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市农业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加强。粮食、蔬菜、肉类、牛奶、水产品等有效供给水平大幅度提升。全市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三品”1696个,种植业认证“三品”产量占比达到38.72%。

  产业创新:构建更加协调和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认为,农业竞争力,是农业多环节产业链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综合竞争能力。要提高农业竞争力,就需要构建更加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拉长并锻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近年来,泰州市对此用心铆劲做足大文章、新文章。

  兴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连续12年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6年居全省首位。在做好粮食生产有效供给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形成以兴化香葱种植为主的20多万亩原料蔬菜生产基地,全市拥有130多家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消化各类蔬菜150万吨,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干燥蔬菜生产基地,荣获“中国果蔬脱水加工第一县”称号。

  泰州同志认为,产业化融合必须树立全产业链发展理念。为此加快培育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优势区域、优势企业聚集,形成高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群,推进加工蔬菜、肉制品、水产品、银杏、专用小麦等优势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870多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3.03∶1。

  泰兴银杏栽培已有1000多年历史,全市有定植银杏树300万株,被誉为“中国银杏之乡”“银杏第一市”。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经济林先进市等称号,被认定为江苏省银杏产业基地。2015年泰兴银杏栽培系统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银杏第一镇——泰兴市宣堡镇境内的国家级古银杏公园,2014年被评为国家3A旅游景区。在宣堡,记者见到无论是房前屋后、庭堂院落,还是道路两旁、乡村田园,到处都有银杏的身影,银杏是这个千年古镇最靓丽的风景。一度价格和行情低落的银杏产业,被开发出数十种畅销市场的时尚食品和药品。

  2013年起,江苏启动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全省规划建设150万亩。高港区省级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是泰州市“菜篮子”重点工程之一。近年来该基地围绕消费向“美味、健康、安全”升级的趋势,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标准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和订单农业,努力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15年,基地亩均效益1.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

  泰州市农业开发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4A级景区,是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园区现已入驻企业90多家,形成了稻麦、果蔬、畜禽、水产、花卉、食用菌等6大产业板块,构建了集研发、生产、加工、流通等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科技链和利益链。

  该园区内企业已自主研发农业新品种117个、联合开发91个、引进试验106个、收购买断96个,覆盖6大产业板块,夯实了走在前端高端示范推广的坚实基础。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江苏红旗种业公司为代表的6大产业种业企业,加大兼并重组、产业链拓展和新品种研发营销的力度,“优质大种业”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重视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泰州市出台《关于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工作的意见》,对创办农村电商企业给出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在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创新创业。随着农村环境的显著改善,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在各地蓬勃兴起,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015年,全市新增智能农业技术应用项目44个,获批认定全省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12家。姜堰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被农业部向全国推广。淘宝、京东商城、1号店等电商平台在该市开设农产品网店4500多家。

  机制创新: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教授认为,提高农业竞争力,要素配置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很重要,尤其是如何使我国农民在整体上由兼业小农转变为职业大农,让农民成为中产阶级,参与农业产业经济和价值链条的利益分享,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可靠基础。

  2015年4月,全国首家地级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泰州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成立,吸纳家庭农场主个人会员641名,涉农部门、金融机构、农资企业等单位会员14家,对家庭农场等种养大户在政策、技术、信息、种子、农资等方面实行一站式、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重点服务。

  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会长、市农委主任毛正球介绍,2013年4月,泰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办法,全市经认定、注册登记的各类家庭农场3561家。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家庭农场主自身经营理念、能力、技术水平不能适应规模生产的要求;资金来源渠道不畅;人才匮乏,社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风险防御能力有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等。

  家庭农场联盟诞生地桥头镇党委书记俞扬祖介绍说,他们为此探索了一条“1+6+7”的规模经营之路。“1”就是依托家庭农场作为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核心载体,让“耕者有其田”转变为“能者种其田”;“6”就是“六大平台”:土地股份合作社、植保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粮油产销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和劳务合作社;“7”就是全镇实现了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农业科技推广水平、土地产出效益、农民收入、村集体收入和秸秆“双禁”水平七个方面的大提升。全镇通过由143个家庭农场组成的联盟,流转经营了全镇96%的耕地。

  创办家庭农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短缺。“农田改造,购置机械,哪样不要花大钱。仅购置农机这块,目前我们合作社已花了100多万元了。”姜堰区玉龙家庭农场负责人徐玉龙说,到金融机构贷款需要担保,找人担保让人很闹心。加入联盟,成为农行贷款的会员,由市农委下属的苏中农业发展公司提供担保,农场主们不再为此忧心犯难了。

  近年来,泰州市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03万亩,接近家庭承包面积的60%;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达到2.2万家,纳入政府优先扶持目录的专业合作社614家。同时,鼓励采取全程托管、土地入股、流转租赁等方式,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精细化种田,涌现了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典型。

  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植保专业服务组织从业人员达1.5万多人;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997个,其中国家级农机合作组织6个、省星级合作组织38个;经工商注册且防控能力达1000亩以上的植保服务组织总数382个,植保机械日防控作业能力75万亩以上。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覆盖率达到60%,家庭农场基本实现了专业化防治全覆盖。

  机制创新,利益联结,增强农业竞争力,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比重不断加大,全市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到14%,比2010年提高9个多百分点;设施渔业面积比重达到27.5%,率先达到省定现代化指标。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410元,比2010年增加7086元。更多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融合不断向深度进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伸加长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