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4月25日讯(记者 胡雨)自A股首家H股全流通试点企业公布之后,新三板也在近日驶入了资本市场“走出去”的快车道。
4月21日,全国股转公司与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交所”)在北京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坊间一直热议的“新三板+H”模式正式落地。现场全国股转公司总经理李明表示,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只是双方合作的第一步,“未来新三板市场还将在国际化道路上继续前行”。
有分析人士认为,“新三板+H”模式表明新三板迈出了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同时也是为新三板提升其市场管理和监管能力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另有分析人士指出,鉴于港交所现有的政策门槛,并非所有的新三板企业都适合赴港上市,相比之下生物科技行业或存更大优势。
赴港上市不设特殊条件无需摘牌
“新三板+H”模式落地之快远超预期。
1月24日全国股转公司总经理李明在2018新三板创新发展论坛上明确,2018年将推进新三板市场对外开放,针对部分挂牌公司提出的赴境外上市的需求,研究推进企业两地挂牌问题。
在高层释放利好信号之后,市场关于新三板企业如何赴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议论便从未停止。与此同时由于2018年第一季度市场颓势仍未扭转,不少企业开始着手准备摘牌赴海外上市的意愿,例如华图教育于2月13日从新三板摘牌后,不足1个月便在港交所披露了上市申请文件。
时间过去尚不足三个月,全国股转公司便已迈出与港交所互联互通第一步,而有意向在海外上市的挂牌企业也不必再大费周章。
根据全国股转公司与港交所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欢迎对方符合条件的挂牌/上市公司在本市场申请挂牌/上市,全国股转公司不会设前置审查程序及特别条件。在信披方面,挂牌公司在筹划申请发行H股期间原则上无需申请暂停转让,但需在全国股转系统指定信息披露平台及时披露相关重大信息。
在北京金长川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平安看来,“新三板+H”模式的落地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上揭开了新篇章,表明新三板迈开了国际化发展步伐,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也为新三板提升其市场管理水平和能力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还是新三板策略性推进市场化制度完善的重要举措,可谓一举多得。“全国股转公司要推动合作的健康和高效,就要一方面要迅速解决目前自身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迅速学习和了解港交所的市场运行规则和管理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三板挂牌公司发行H股无需在全国股转系统终止挂牌,对此广证恒生新三板研究团队认为,“新三板+H”模式将为新三板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资本市场选择,该模式的推进也有助于新三板在未来吸引并留住优质企业。
除此之外,部分在新三板中缺乏二级市场流动性的企业可借助港股市场提升估值定价效率,这也有助于新三板企业以更合理的价格进行后续资本运作。
并非适合所有企业 生物科技或存更大优势?
对于新三板企业而言,尽管赴港大门已经打开,但最终能否上市还不能一概而论。
相比新三板,港交所对于上市企业设置了多维度的门槛。以港交所主板为例,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盈利不得低于2000万港元,前两年累计盈利不得低于300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分别为1608万元、2412万元,此外对市值和现金流也有要求,比如上市时最低市值20亿港元,前三个会计年度现金流入合计至少不得低于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分别为16亿元、8040万元 。
按照主板三条财务指标统计,结合股东户数的要求,安信证券新三板团队预计新三板公司有108家企业或将符合主板要求,另有281家企业或将符合港交所创业板的上市规则,而截至4月24日新三板仍有11457家挂牌企业,符合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数量尚不足3%。
此外安信证券新三板团队指出,根据对港股市场的分析,港交所相对偏好大中型公司,而港交所《新兴公司及创新产业上市制度指出,拟针对香港主板,主要欢迎大型科技、医药企业赴港上市,中小型企业赴香港存有难度。
广证恒生新三板研究团队认为,由于全国股转公司对挂牌公司申请到香港交易所发行股票和上市不设前置审查程序及特别条件,利好挂牌未盈利企业、生物医药类企业以及A股上市公司子公司。
据悉在签署协议当天,包括神州优车、天士力营销、中投保、君实生物在内的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受邀参加,对于可能入选首批“新三板+H”试点企业,有分析人士认为或从上述企业中诞生。
尽管目前对于“新三板+H”具体如何落地、首批试点企业包括哪些尚不得而知,但全国股转公司已经明确,下一步全国股转系统和港交所将深化合作,就双方监管合作、数据交换,以及发行H股的挂牌公司的信息披露等方面建立相关安排,并将与港交所保持充分沟通,及时协商解决相关问题。
(责任编辑: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