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市场关注多时的公募FOF胎动。
制度层面的积极推动,行业发展的日臻成熟以及大类资产配置型资金的入市在即,使得FOF的推出“生逢其时”,亦让业界对这个有望企及万亿规模的业务新蓝海产生更多的期待。围绕着组织构架、产品布局、基础性工具、评价机构合作洽谈等方面,相关机构开始积极筹备。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产品布局程度不同、发展战略安排殊异,各家基金公司在相关业务方面的推进热情并不完全一致,加之相关细则仍然有待完善。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FOF业务的开展短期难以一蹴而就。
万亿市场 水到渠成
“市场很大,前景很广阔!”一个月前,证监会《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一经发布,沪上某家第三方理财市场部负责人难掩激动心情。
在多家受访机构眼中,这意味着公募期待多时的业务新蓝海已渐行渐近。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表示,美国共同基金中FOF规模占比超过10%,当前中国公募基金规模已接近8万亿元,同比例计算,未来中国公募FOF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元左右。
回顾制度轨迹,2013年基金法修订完毕,其中已为公募FOF留下口子;2014年8月开始实施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进一步从仓位、持仓限制等方面定义公募FOF。
然而由于没有细则,FOF业务此前只局限在银行、券商、私募以及基金专户领域展开。
“与已有的FOF专户相比,公募FOF从机制、能力和策略准备上可能更有优势。”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资深策略分析师余军表示。
在其看来,机制方面,公募FOF的合规监管更为严格,《指引》对投资范围、双重收费等问题都有严格界定;能力准备方面,目前国内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有多样化的基金产品、有分工明确的投研团队,已具备在国内外各资产市场的投资能力;策略准备方面,部分公募基金已积累资产配置与择时能力,对股票、债券的投资策略有了较多储备,并在创新基金的投资运作中学会风控方法。因此,公募FOF有望打造真正的多资产、多策略的基金中基金。
事实上,如其所述,《征求意见稿》的推出只是公募FOF成行的先决条件之一;法规层面之外,公募行业自身发展的日臻成熟以及中国大类资产配置型资金的入市在即,亦让市场对公募FOF的前景充满期待。
以《征求意见稿》公布日为统计时点,公募基金数量已达到3049只,超过A股数量。
“基金种类日渐丰富,除了股票、债券、货币基金之外,另类投资和QDII基金也快速发展,为以资产配置为核心战略的公募FOF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底层基金产品池。”财通证券金赟表示,“日渐丰富的基金基础产品市场客观上也增加了投资者筛选的难度,这为FOF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与此同时,2015年8月23日,被誉为“中国版401k计划”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投资管理办法》发布并生效,首次明确规定了地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于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养老产品的投资比例不能超过养老基金净资产的30%,对养老金直接投资股票类资产有严格的限制。
金赟表示,考虑到养老金特殊的保值性,入市资金对于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将会强于对股票单一资产投资的需求。因此发展多样化分散投资的公募FOF基金以满足养老金的资产配置需求“适逢其时”。
而从美国市场经验看,截至2014年底,目标日期基金和生活方式基金两类基金净资产合计占共同基金行业总值的63.9%,而来自DC计划和IRA计划的资金规模占两类基金净资产的比例为72.2%,亦即美国整个FOF行业中,46%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养老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大类资产配置型资金入市在即,公募FOF的发展也就水到渠成。
正如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所说:“中国应学习国外经验,建立赋予个人选择权、基于个人账户制度、人性化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让公募基金成为各类养老金融产品的主力军。”
摩拳擦掌静待细则
FOF胎动,业内开始摩拳擦掌。
据了解,目前业内多家基金公司正在围绕组织构架、产品布局和基础性工具三大方面积极备战FOF。
多家受访的基金公司表示,公司内部已经组建了FOF资产配置小组,但由于《征求意见稿》才下发不久,还在等待更多细则落地,因此产品方案还未确定,现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梳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产品框架,以及与托管行的沟通等。
据了解,有意布局FOF的基金公司也在积极与第三方基金评价研究机构、大型基金销售机构接触,以期进一步了解FOF市场,寻求基金研究和产品设计方面的支持。
某资深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不少基金公司正在积极布局行业ETF及联接基金,为FOF的基础配置提供底层工具。该人士称:“FOF组合中配置行业ETF最直接高效,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做行业轮动,费率又低,可以说是FOF中的必备工具。”
近期,华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公告称,旗下10只指数型基金将新增C类份额,对于C类份额免收申购费,持有7天以上免收赎回费,仅按日计提收取销售服务费。这一举动也被业内人士解读为正在为FOF做准备,意在从资产供给端为FOF管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布局全、费率低的资产配置工具,降交易成本。
其实不仅是公募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渠道、基金研究机构也同样有意大力推动FOF。
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目前有一些基金公司正与基金研究机构、第三方销售接洽合作事宜。“合作主要两个方向:第一种基金公司把资产交给我们,让我们做大类资产配置、基金产品挑选等一系列工作,基本上我们就扮演一级投顾的角色;第二种则是大类资产配置由基金公司自己做,我们提供基金池或者帮他们筛选基金产品。”某家券商基金研究机构内部人士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公募FOF被视为行业发展的新蓝海,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在FOF的布局上采取的是暂时观望的态度。
沪上某中小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与传统产品相比,FOF从开发上报到获批发行,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由于公司年初制定的产品计划并未纳入FOF,因此打算暂时先观望,看看行业内其他公司推行的效果如何再做决定。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从目前的情况看,首批落地的FOF产品很有可能会以指数基金、行业指数基金、主题类指数基金为主。对此,银河证券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在这类产品中,除少数宽基指数ETF具备较大规模和较高的流动性之外,其他产品很有可能由于规模和流动性的限制而出现无法作为子基金进行配置的情况。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FOF的价值在于分散投资风险、利用资产配置提升长期投资效率,效果需要长时间才可以体现,这与目前投资者过于追求短期投资收益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这或许也是现阶段阻碍FOF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事实上,机构间对于开展FOF业务的态度分歧,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不同的“体量”所决定的。
财通证券研究所预期,结合美国公募FOF发展经验以及我国《征求意见稿》相关原则,短期看来,产品齐全、实力较强的大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更可能成为公募FOF的主力军。
Choice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旗下公募基金数量超过50只的基金公司有20家,其中博时基金以119只基金的数量排名行业首位,鹏华、广发、南方、嘉实和易方达分别拥有99只、97只、97只、96只和94只基金;工银瑞信、华安、招商和富国的公募数量也都超过70只。
“从本质上来说,资产如何搭配的问题就是资产权重分配的问题。”银河证券研究部表示,“由于拥有高质量、表现优异的各类单一资产配置工具,大型基金公司的资产搭配将会比较游刃有余。”
与之相对,鉴于推出FOF对公司的产品线要求很高,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由于公募基金产品线相对匮乏,在产品的筛选上无疑会受到限制;如果以配置其他基金公司的产品为主,那么是否可以建立科学严谨的筛选标准,对于潜在风险能否进行有效评估,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以上不难得出一个预期:从管理模式发展路径来看,我国公募FOF发展之初的模式应该是内部管理人(大公司)投资于内部基金的模式或内部管理人(中小公司)与二级投资顾问相结合投资于全市场基金的模式,外部基金标的或以指数型基金为最初配置。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内部FOF”和“外部FOF”的各自利弊,业内评价不一。
业内人士表示,“内部FOF”有两大优点:第一是基金公司对自家基金经理和产品更了解,因此更能筛选出优秀且适合当前市场的品种;第二是在费率上避免重复收费,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从弊端角度上看,国元证券认为,“内部FOF”不利于分散风险,筛选过程也做不到完全客观公正,存在基于“冲规模”动机而做出投资决策的可能。还有人士表示,内部系FOF往往容易内部策略或者风格一致,导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所以,现在也有一些大型基金公司过来谈合作,他们的考虑是如果只做内部FOF,不仅投资者会有疑问,甚至连基金公司内部也会有不同意见。”上述基金研究机构内部人士表示。
相对来说,和外部机构合作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获取内部信息嫌疑或涉及利益输送等敏感问题。国元证券表示,采取“外聘第三方FOF投资顾问+全市场基金”模式的公募FOF更客观;但同时,此类模式对于合作方的专业、客观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此外,为了尽可能降低由于投资外部基金而产生的双重费用,该模式可能会选择总费用较低的指数型基金(如ETF等),进而压低FOF整体的费用率,这也对机构针对指数基金的筛选能力提出了考验。
(责任编辑:张明江)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