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募基金似乎越来越不满足于只做基金产品,而是跨行业做起了“兼职”。先是有消息传出,嘉实基金设立“嘉实证券”已经是箭在弦上,后有天弘基金高调参与“卖”寿险。业内人士分析,当前金融混业是大势所趋,金融机构跨界运作资本的冲动非常强烈,资金布局也在加速,各家金融机构都在致力于“收集”全牌照。
自2013年新基金法正式实施,以此为分水岭,公募基金行业告别千篇一律的“做大公募规模”的发展路径,一批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开始向现代综合财富管理机构迈进。
或许有一天,这些所谓的“副业”将成为公募基金队伍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家公募券商破冰
在控股基金子公司、财富销售平台以及海外投资公司后,嘉实基金离“蓄谋”三年的券商牌照又更近一步。
证监会近日披露信息称,由嘉实基金参与出资设立的“嘉实证券”已于6月7日向证监会提交设立申请,而相关材料已被证监会接收,并已于6月14日进行了补正,目前距离是否受理尚有时日。
而在去年,嘉实基金就与英皇证券以及上海丰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探索成立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的事宜。
就嘉实基金自身而言,成立证券公司布局可谓长远。早在2013年,当大部分基金公司纷纷将注意力集中于互联网金融时,就曝出了嘉实基金筹划在深圳前海设立证券公司的消息。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无论是独立申请,还是与港澳地区老牌券商合作。嘉实基金此番意图成立证券公司,都开创了业界先河。“按目前情况而言,申请成功的几率很大”。
“在所有公募基金中,嘉实是多元化经营做得最好的公司,在做大做强之后,谋求券商牌照也是势在必行。”王群航表示,公募基金的投资标的摆脱不了股票市场,如果此番嘉实基金申请成立证券公司成功,无疑将向基金的上游产业链突进,从而产生更多的机会。
基金做券商的好处,显而易见的就是销售渠道。有基金公司市场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基金公司的销售渠道基本被银行、第三方平台垄断,券商占了一小部分,尾随佣金是基金公司永远的痛点。据记者了解,基金的尾随佣金已占到管理费用的近两成左右。也因此,基金组建券商来拓宽销售渠道,或许是未来另一条突围之路。
此外,目前券商牌照包括证券承销与保荐、经纪、自营、直投、证券投资活动、证券资产管理及融资融券等。有券商分析师曾指出,若嘉实基金最终能够组建一家券商,那券商的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将可与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一起发挥协同效应。例如,嘉实基金可以低成本快速拓展经纪业务网络,营业部只要不亏损就行,销售产品才是主要盈利来源。
就现在这个阶段,市场上依然对此事众说纷纭,多数分析人士预测,嘉实基金还是会选择和机构合作设立证券公司,因为今年合资券商设立比较快。无论如何,嘉实证券的设立可以说是公募基金设立证券公司的首例,具有破冰的历史性意义。市场期待嘉实证券的设立,“混业”经营再下一程。
天弘“吆喝”卖寿险
公募基金蠢蠢欲动做副业的,显然不只嘉实这一家。
就在6月22日,天弘基金作为主要发起会员之一,参与发起设立了目前国内首家相互制寿险机构——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简称“信美相互”)。
相互保险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相比于国内目前比较通行的股份制保险形式,相互保险是国际上主要的保险组织形式之一。根据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统计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球相互保险收入1.3万亿美元,占全球保险市场总份额的27.1%,覆盖9.2亿人。2015年,国内保费收入2.4万亿,保险市场规模全球第三,但相互保险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
公募基金机构做寿险,除了拥有投资管理庞大资管规模的经验外,在数据挖掘以及技术平台上也具有强有力的优势,因此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助力相互保险的发展。天弘基金告诉记者,在普惠金融的理念和愿景上,天弘基金与信美相互高度一致,这也是参与发起信美相互的重要原因。
发展信美相互这样不以利润为追求目标、提倡会员利益至上的相互制寿险服务,可以有效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险服务经济新常态的能力,为化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同时,以信美相互为代表的相互保险将成为现有保险市场主体的有力补充,有利于增加保险市场发展活力,完善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
全牌照之路进展猛
北京某券商分析师认为,目前大型金融机构都在致力于“收集”全牌照。比如嘉实基金此番“逆流而上”,也是在自身二级市场业务壮大后,开始向上游产业谋求发展,以期最终实现金融集团化。
除了公募基金机构之外,险资在资本市场的动作则更为“凶猛”。过去一年,从险资举牌潮到“宝万股权之争”,前海人寿、生命人寿、安邦保险等险资企业在二级市场的买股力度不断放大,并频频触及上市公司举牌线,引来各方热议。“近期,市场频频出现下跌行情,已出现险资因避险需要而集中抛售的情况,同时也有曾参与举牌的险资出手护盘。这些买卖股票的行为如此牵动市场神经,实际上已经体现出保险公司在市场话语权的提升。”深圳某公募基金经理说。
有机构人士认为,险资频频扫货二级市场蓝筹股的更大动力在于“改造自身”,借助资本平台实现自身业务资源的整合,而这正是险企实现金融“跨界”的切入点。“金融资本正在从财务投资人身份转变为积极的股东主义者,对上市公司控制的欲望逐步强烈,未来资金、资产、上市公司原股东可能会共用一个资本平台,形成崭新的三维控制平衡,跨界并购的案例也会越来越多。”国金证券投行并购部相关负责人判断。
大资管下求生存
从整个大资管来看,公募基金行业整体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截至2015年末,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及基金子公司、信托、券商资管、私募基金,以及保险在内的“大资管”总规模历史首次超过90万亿,迈向“百万亿”时代。然而大资管的百花齐放,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尤其是过去一年,P2P跑路、贵金属交易诈骗、私募失联的现象层出不穷,过去静水深流的资产管理行业突然变得“风声鹤唳”,投资者的决策成本和投资风险大大提高。
公募基金具有监管严格、信息披露透明、投资门槛低等特点,从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看,将成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中流砥柱。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8.09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达到15.34万亿元。已经超过信托,成为大资管中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子行业,基民人数也在去年超过2亿人,基金进一步走进千家万户。
基金业协会简报中,披露了部分资金的直接投向。数据显示,债券是资产配置的大头,债券型基金同样火热。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2016年一季度新发行债券策略基金共168只,数量已超过2015年全年发行数量(200只)的八成。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杨建波认为,一季度债券型私募基金新发行量大幅增长,与一季度股市暴跌、弱势震荡有一定关系。他表示:“在经济较差的环境下,债券投资收益好于股票收益。今年以来,私募基金发行受股市影响较小的债券类产品和量化投资产品比较多,尤其是券商资管更倾向于发行低风险产品。”
上海某债基基金经理表示,虽然目前债市中,真正打破“刚性兑付”的案例寥寥,但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持续,以及地方政府维持“刚性兑付”难度加大,预计未来几年打破“刚性兑付”的案例会有较大幅度增加;因此,现在债券市场的投资逻辑,不得不提高控制信用风险的比重,尤其是针对高收益债券的投资,一定要小心其中的违约风险。
(责任编辑:张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