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是否是大崩溃的前兆?
近期,股票、债券、商品出现齐涨局面,过去数十年的投资规律似乎正在被颠覆。在投资者理性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这样推理:商品的明显上涨会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进而推动中游、下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同时,如果价格上涨的过程中伴随着盈利恢复,则工人的工资和企业主的收入也会上涨。两方面的作用会导致通胀水平的回升。而通胀是债市的天敌,通胀回升或者对通胀回升的预期几乎必然伴随着债市走熊。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要么商品价格继续涨,导致通胀回升,债市变熊;要么商品价格上行只是昙花一现,宽松的流动性继续推升债市。无论哪一种情形,债券和商品不可能一起走牛。
一个猜测是,投资者处于割裂的平行世界中:债券投资者与商品投资者不是同一群人,二者所处的领域不同,导致了思维方式的不同和投资方向的相反。在当下的投资世界里,资讯异常发达,掌握大资金的主流投资者,会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对另一个世界的情况无动于衷么?应该不会。市场的涨跌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心理变化,平行世界在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存在的空间;然而,在每个人的意识里,平行世界不断地变换形态,却始终存在。例如,行为金融学里,买彩票是偏好风险的表现,买保险是厌恶风险的表现,而现实中,很多人二者都会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老张做事情谨小慎微,但开车时却很激进经常光顾保险公司,他是小心还是莽撞呢?老李口头表达很差但书面表达很赞,这样的人语言能力是好还是差呢?这样看来,按照某一标准把人划分出不同阵营是比较困难的。每个人,用某个特定的维度来划分,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世界。有些世界可能需要在特定的外部条件下才会存在,比如,如果老张没有机会开车,或者你没有机会看到老张开车,你就无法了解他的平行世界。
针对保险和彩票的问题,还是有办法来做一个测试:如果只能买一张彩票或者买一份保险,你会怎么选择?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进行区分还是有意义的。一个保守的投资者,当手头资金有限时,会只买保险不买彩票。但是,如果我们变换假设条件,忽然有一天,他手里掌握无限资金,几乎买完了所有的保险,只剩彩票可买,他是否也有可能被推向彩票市场呢?这样说来,债券和商品这对冤家,在过于宽裕的流动性驱使下出现齐涨,可能也是一种无奈。持续宽松的流动性就是一个特定的外部条件。
市场中的无奈是这样开始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央行不断加入放水大军,而实体经济的需求却鲜见起色,这些过剩的流动性出于逐利或避险的需求,总要找一种适合的形式存在。首先,大量的资金涌入债市,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从危机前5%附近下行至1.6%附近,企业债券除2008年底遭遇流动性危机外,收益率也是一路下行;德国和日本国债已经出现负利率。债券几乎已经下不去手了,风险偏好高一些的资金就要进股市,美国股市在迭创新高后,目前估值也不便宜;甚至近期面临退欧困局的英国,股市还能迎着利空往上猛涨。债市股市都不便宜了,沉寂多年的大宗商品市场,由于供给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导致部分商品的供需格局出现好转,例如铝、锌等基本金属和部分小品种金属,这些商品的价格也开启了上涨模式。
泛滥的流动性唤醒了人心中的平行世界,股债商品出现齐涨局面。我们上面推演过,这个由非理性的意念搭建起来的平行世界,在经济规律下不大可能长期存在。后面如何演化?是不是大崩溃的前兆?
二、火车头的驱动力量,是科技!
人类在正常地生活、工作的同时,在意识深处时刻存在着对大崩溃的恐惧,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平行世界。当世界出现新变化或人类遭遇新挫折时,大崩溃理论便会再度盛行,预言家动动水晶球,就会获得众多拥趸。
我们简要回顾下经济史。在18世纪前,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非常缓慢,甚至大部分时间是停滞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工业革命至今,蒸汽机、电、汽车、飞机、计算机、生物与医药技术等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不断推动着经济增长。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的100多年间,年均经济增速达到了2%;二战结束后的20多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经济增速达到了3%-6%的较高水平。而随后的事情大家都比较了解,德国、日本经济的再度崛起、滞胀之后美国股市的黄金20年、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期间,经济的表现犹如上台阶,技术进步如影随行,尤其在每一个台阶向上的拐点处,都有技术飞跃的印记。
悲观的人认为,人类从工业革命至今的经济增长已经结束,后面将是经济负增长,面临人类的是凄冷而漫长的寒夜。必须承认,目前处于技术的相对真空期,已有的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下降,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尚达不到革命性的条件,下一个颠覆性的技术何时出现,确实难以预测。与此同时,政治的民粹化特征、部分经济体高企的债务率、世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占据了人们的视线,悲观的理由似乎很充分。然而,有些今天看起来让人束手无策的问题,明天看起来可能只是一躲历史长河里的小浪花。英国闹剧全世界都在屏息观看,看完后演员下场,观众还是各忙各的;通缩之下,债务越攒越多,可在纸币体系下,通缩有没有期限呢?在现代工厂里,机器人对工人的替代持续推进,人口红利到底该怎么计算?过去200年间,这样那样的问题从来都是目不暇接,但都没有拦下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个火车头的驱动力量,是科技。
人类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可能会在某些方面造成认知偏差,但长期来看,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充满杂音的环境里,我们的目光仍应放在科技上。从全球范围看,每年研发支出的金额已经接近2万亿美元,在全世界80多万亿的GDP中,占比超过2%。研发支出额较十年前增长近1倍,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而且金融危机也没能阻止其增长,美国、中国、日本、德国等主要经济体都在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研发之中。对于长期,我们是不是应该乐观一些呢。
三、大宗商品价格敲打着投资者的预期
中短期看,技术进步的影响来的可能没那么快。周期理论下,经济复苏的经典模式是需求先有起色,带动下游、中游企业的盈利改善,最后到上游,此时通胀水平开始回升,最后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流动性收紧,接下来需求受到抑制,此轮经济复苏周期结束。目前的情况是需求未明显恢复而上游价格先起,因此难以套用经典模式进行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上游价格的变化对经济构成怎样的影响。这个影响应该分解成两股相反的力量。
一方面,上游的涨价会使一些成本难于转嫁的中下游企业倒闭,对经济构成负面影响,经济受此影响可能继续回落。
另一方面,上游涨价有助于价格体系的修复,从而助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拉动上游需求。
现实中,两方面作用都会存在。负面影响很容易被预见到,而正面影响似乎没那么直观。通胀水平多年维持较低水平,很多终端消费品持续降价(住宅除外),致使有消费能力的人群选择延迟消费。延迟消费又会导致下游企业业绩下滑,导致工人工资增长的停滞。过去数年间,美国的工资增速显著慢于次贷危机发生前。经济陷入了一个价格下跌、工资增速放缓、消费能力与意愿下降、经济增长停滞的负面螺旋之中。这个螺旋得以持续的重要条件,是全球范围内的产能过剩。而随着供需格局的不断修复,这个条件终将变得越来越弱,而打破这个螺旋的动能变得越来越强。我们不敢预测经济短期就会走出这个负面螺旋,但这种可能性正在上升。
未来,大宗商品的价格仍可能会进三退二地不断敲打投资者的预期,但供需格局的变化已经客观发生,短期内,对经济与价格体系的正反力量可能会经历一场交锋。交锋结束后,债券和商品齐涨的平行世界将会垮塌。
投资者群体由众多的非理性人组成,因此平行世界的出现并不是一件稀罕事。但作为高智商情感动物,人的心理的变化决定了平行世界不是一种稳态世界。与平行世界的切换相伴随,市场中的机遇与挑战也在不断地涌现、膨大、消退、更迭。
本文作者是新华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姚秋,现任新华阿里一号保本、新华鑫安保本一号基金经理。
(责任编辑:张明江)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