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创新让普惠金融实现商业可持续

在发展普惠金融的道路上,民营银行相较于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在资金规模、产业客户渠道上确有劣势,但也具有渠道灵活、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加持的明显优势。

撰文|曾蔷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普惠金融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诸多政策红利之下,发展趋势总体向好,同时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进展。具体表现有:金融服务便利性显著提升;新型支付方式与非银支付业务大幅提升;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不断普及;传统弱势群体资金支持力度加大等。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流砥柱,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可以看到,在近些年,有不少商业银行通过深耕普惠金融实现了自身高速发展,微众银行便是其中的典型。

作为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自2014年12月成立以来就将“让金融普惠大众”作为自身使命,积极探索践行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致力于覆盖传统金融服务未覆盖的长尾客户。经过5年多的努力,于2019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912.36亿元,成功跻身中国银行业百强,在民营银行中首屈一指。

近期,带着对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现状和未来的思考,中国网财经记者专访了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李南青。“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充分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在这个过程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变革。”李南青指出,微众银行正是通过科技手段改变成本结构,随着客户增长带来收入增长,而平均成本呈现良好的边际效用逐渐下降,在商业上达到可持续性,最终全面实现“3A+S”的普惠金融目标,即Accessible(方便获取)、Affordable(价格可负担)、Appropriate(产品贴合需求)且Sustainable(商业可持续)。

化解“首贷难”以破题“融资难”

普惠金融的含义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小微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明显增加,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不容忽视。

从企业自身来看,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存在短、小、频、急的特点,融资门槛高、手续繁、流程长、条件严苛,很难满足小微企业特别是轻资产小微企业的临时性、紧急性融资需求。从银行服务来看,小微企业经营不稳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贷款风险大。此外,传统信贷业务依赖地面拓展,受限于网点布局,难以大范围触达需求客户群。

在李南青看来,“首贷难”问题是化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据统计,小微企业一旦获得“首贷”,随后获得第二次贷款的比例高达76%,获得四次以上贷款比例为51%,后续融资可得率较高。

对此,李南青认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扩大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其次在扩大客户规模的同时持续让利于客户,不断下调新发放贷平均利率,减轻小微企业的融资负担,从而逐步缓解“融资贵”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增强小微企业金融获得感。

李南青表示,发展“普惠金融”是微众银行成立的初衷,也是微众银行作为一家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民营银行的使命所在。微众银行成立伊始就以普惠金融为战略目标,秉持“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致力于覆盖传统金融服务未覆盖的长尾客户。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微众银行服务的个人有效客户突破2亿人,法人客户达90万家,覆盖了3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600座城市;资产总额达2912亿元,比年初增长32%,管理贷款和管理资产余额双双突破4400亿元,并且保持了贷款和存款业务的均衡发展。

金融科技创新实现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

金融服务的广泛可获得性是普惠金融的本质,但不可忽视的是,商业可持续性同样是发展普惠金融的要义。普惠金融的属性客观上决定了相关业务存在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回报率相对较低的特点。成本高,收益低使得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动力不足,而行业弱质性和抵质押物缺失的特点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挑战。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以金融科技技术为驱动因子的“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形成,为解决普惠金融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现实可行路径。

在李南青看来,在发展普惠金融的道路上,民营银行相较于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在资金规模、产业客户渠道上确有劣势,但也具有渠道灵活、运营成本相对较低、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加持的明显优势。

“金融的核心在风控,普惠金融的风控更是重中之重、难上加难,传统风控模式直接用于普惠金融,效率效果表现不佳。”李南青表示,微众银行正是凭借金融科技的创新优势,让普惠金融在商业上变得可持续,从而有助于解决这个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有可能办成这件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进而推动解决传统金融不平衡不充分、部分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不强的问题。

2017年底,微众银行以金融科技作为驱动小微金融服务的引擎,将在前序产品实践中打磨成熟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大数据风控、数字化营销等要素融合打通为一整套解决方案,创造出特色产品——“微业贷”。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构建了小微企业线上贷款全流程大数据风控信用评价体系。微众银行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并结合自身金融科技优势,集成了包含人民银行企业征信、人民银行个人征信、“信用中国”、税务、司法、电力、工商、海关、社保、网络社交等超过30种公共信用信息,引入超过10万种衍生变量,围绕企业与法人双维度,建立包含超过30个模型类别、超过400个子模型的 “3210”专用授信模式。同时,为了匹配该行产品的互联网形态和风控模式,建立了包含线上授权、电子合同、第三方电子存证、区块链仲裁等要素在内的全线上无纸化电子证据链。

二是成功打造ToB数字化营销体系,提升获客与服务效率。微众银行基于自身大数据能力创立了国内首个企业客户数字化营销体系,以AI技术支持不断迭代营销模型。快速而精准的小微企业触达能力是业务快速增量的又一重要支撑。另外,互联网产品“不受时空约束”的形态在快速增量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客户仅凭一部手机,“无需抵质押,无需纸质资料,无需开户”,最快3分钟即可完成企业贷款从申请到借款资金到账的全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这种服务效率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阶段性的弥补了银行网点普遍延迟复工、无法及时完全恢复小微金融服务能力的现实困难。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微业贷”累计申请客户数超过130万户,累计授信客户数40万户,累计发放贷款约2600亿元,占比全国企业贷款客户总数约7%,间接支持近400万人就业。“微业贷”超过60%小微企业客户为首次获得银行企业贷款。从行业来看,在“微业贷”客户中,超过70%的客户来自制造业、高科技行业和批发零售行业,均为实体经济范畴的小微企业,且超过60%的企业年收入在500万以下,超过70%企业年收入1000万以下。

“从实践情况看,‘微业贷’代表着一种新型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极有可能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世界性难题另辟蹊径。”李南青说。

李南青

微众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执行董事

曾服务于中国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政府机构及高校。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地方金融供给重要有生力量的中小银行,在普惠金融供给侧的发力尤为关键。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打造差异化的发展优势,做好普惠金融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与壮大?如何积极拥抱数字科技,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普惠金融如何实现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中小银行面前的重要议题。中国网财经重磅推出“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之道”系列高端访谈栏目。

统筹:孙朋浩

设计:崔志梅  

撰稿:曾   蔷  赵雅芝

开发:杨   雪  孙   毅

中国网财经 头条号

中国网财经 客户端

中国网财经 微信公号

中国网财经 微博

中国网财经 一点号

中国网财经 百家号

中国网财经 大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