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业反映,商超进场费高达45%,加上很多"潜规则"产生的费用,很多时候几乎毫无利润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多部门开始聚合原本供应香港等地的食品企业回归国内提升行业品质
■如何完整复制监管链条、适应甚至改变行业商务环境和执行标准,仍是供港企业当前待解的难题
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日前,一项为内地生鲜市场“补短板”的行动,正在悄然进行。
由商务部国际品牌管理中心联合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等多部门,搭建起了“供港生鲜交易公共服务平台”,聚集起内地的“供港生鲜”企业展开试验,让高品质的供港食品回归内地市场,试图增加新供给,发挥“鲶鱼效应”,打破市场“潜规则”。
在这些企业看来,供给侧改革是一种时代机遇。
打破市场“潜规则”
“大家为什么愿意做出口?并不是利润高,而是简单、安全,一般是采取签年度协议、开信用证,可以提前锁定利润。内地不同,压款、账期等等问题严重。”三旺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劲松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内地高品质产品纷纷出走海外市场的深层原因。
这家企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香港的猪肉供应商。供港标准相当苛刻,以猪肉为例,他们选址要求远离居民区至少一公里以上,必须建在工业园区的上风向,远离物流发达地区防止疫情疫病。猪饲料也必须要进行检验检疫,做到了“五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即统一猪舍规划设计与建设、统一猪苗供应、统一防疫技术服务管理、统一配送饲料、统一屠宰销售)。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品质,做好内地市场并不容易。
“简单说,做供港企业,企业只需要做好生产,剩下一切问题都是香港方面解决,也就是香港买家会解决所有问题。反观内地就非常困难,从商务环境来看,香港的管道是方的,内地是圆的,怎么接都是很难的。”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比喻内地市场的“潜规则”。
事实上,这是内地食品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据一些企业反映,在日本,进入商超收15%的费用,对比之下,内地收45%,再加上很多“潜规则”产生的费用,基本毫无利润可言。
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出现内外双重标准,以至于出现内地消费者到日本买大米、打酱油风潮的深层原因之一。
在商务部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看来,“供港生鲜交易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就是要打破这些潜规则。
“鲶鱼效应”正发酵
在海拔500-1500米区间独特的“亚高原”地区,周围10公里无污染源,大“别墅”住鸡80只,小“别墅”住鸡20只。每只鸡享受着1500平方厘米的住宅空间,是欧盟福利蛋鸡养殖标准的2倍;每只蛋鸡平均活动面积16平方米,是欧盟福利蛋鸡杨慧标准的4倍;鸡蛋进入市场做到7天下架。
这是福建光明蛋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出口蛋制品的标准之一。这家企业是全国最大的蛋制品出口企业,占据了中国出口欧盟蛋制品市场90%的份额。
福建光明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余强接受采访时介绍,他们是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推选的唯一一家蛋制品生产企业,这一次主动加入了“供港生鲜”回归内地市场的行列。
延边宝利祥蜂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就开始出口日本、欧盟、香港、新加坡等地,是“供港生鲜”的蜂蜜供应商之一。该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们的蜂蜜是东北独有的椴树蜂蜜,蜜源非常珍稀,而且椴树生长在长白山的自然保护区内,是零污染的蜂蜜。
成立于1996年的高台中化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英国HEINZ、意大利RUSSO、PETTI、亨氏、李锦记、味好美等世界著名公司建立了诚信互利的合作关系,生产的X4番茄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和口碑。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加入了此次回归内地市场的行动。
记者了解,目前,“供港生鲜”的回归内地市场的试验之旅,囊括了蔬果、肉禽、粮油等二十多个品类近500种产品,背后的供货商都是像上述这样有着多年供港经历的内地企业。
内地供港企业是一个时代的传奇。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现商务部)和铁道部(现为中国铁路总公司)为适应供应港澳鲜活商品“优质、适量、均衡、应时”的要求,共同开创“三趟快车”,分别自上海、郑州、武汉三地始发,每日满载供港鲜活商品,经深圳运抵香港。这每日“定期、定班、定点”开行的“三趟快车”,被香港媒体亲切地称呼为“香港同胞的生命线”。
54年来,内地供港食品创造了安全率99.999%的成绩。目前,香港市场95%的活猪、100%的活牛、33%的活鸡、100%的河鲜产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面粉都由内地供应。在如此广泛的供应领域、如此跨度长的供应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食品安全的传奇。
而搭建“供港生鲜公共采购平台”的深远考虑,则是让供港生鲜企业回归内地市场,产生“鲶鱼效应”,推动内地生鲜市场的品质升级。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中食品行业“补短板”的必然要求。
作为这一平台的发起者之一,许京表示,让“供港生鲜”回归内地市场试验,将不单单局限于生鲜,未来将以生鲜为突破点,聚齐起内地食品出口企业,增加新供给,从根本上解决内外销双重标准的问题。
“拿来”高标准
余强说,毫不夸张地讲,他们的产品代表了目前中国蛋制品出口质量的最高水平。他们的鸡蛋不单单是经过我国出口检验检疫的严格检查,还经受住了全世界各种标准的检验。
“美国是FDA检验认证,加拿大是CFIA检验验证,日本是厚生省检验验证,澳大利亚是‘OA’标志等,这些机构的检查决不会让企业知道检验的内容是什么,每次检验的内容也不一样。”余强说,在国际市场竞争,完全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
林劲松说,“供港生鲜”的标准,是采用香港的标准,而香港的标准采用的是欧洲的标准。
“一方面,按照这个标准,从选址、生产、设计、工艺流程、流水线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有一套明文的标准。这一标准在欧洲是宇航员的食品级标准。另一方面,从监管来说,这个标准下的每一环节都有追溯体系,而且不是采用抽检而是批批检。一旦出口的产品出现问题,企业就要进入黑名单,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再从事出口业务,直接面临倒闭的风险。”林劲松介绍说。
延边宝利祥蜂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欧盟标准首先是理化指标要求更多,有很多检验是我们国内没有的,比如,检验蜂蜜新鲜度的淀粉酶含量的检测等等。农药残留方面,内地生产限定值是7项,欧盟达到了51项目。”
而这些企业回归内地市场后,能否继续保持高标准,是外界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此,许京表示,“供港生鲜”是一个传奇,如果砸了这块金字招牌,那将是对历史的犯罪。供港食品之所以能创造传奇,关键是坚持标准,“供港生鲜”能否真正“回归”,关键也在标准。
“目前,我们的标准采取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拿来主义,哪个地方的好,我们就直接拿过来。第一阶段拿来的是香港的标准。第二阶段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出供日标准,这一标准会更严格。”许京介绍说。
但是,许京同时强调说,“供港生鲜”能否顺利回归内地市场,最大的障碍是利益集团,因为推行这样的标准会冲破现有的很多“潜规则”。此外,商务环境不同带来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供港企业能否完整复制供港监管、继续保持监管品质?
让“好孩子不变坏”
事实上,虽然,商务部国际品牌管理中心、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等多部门以及供港生鲜企业家们,搭建“供港生鲜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将此看做是解决内外双重标准的时代使命,但是,“供港生鲜”出口转内销,一度还是遭遇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怎么能保证回归内地市场的不是剩余残次品?怎么能保证是同质产品?如何防止假货?
许京回应一再强调,“回归”的供港生鲜是富余的产能,是同时下单、同时生产。回归内地市场与直接供港唯一的区别就是出厂后一个是去往香港,一个是去往内地。
“以生猪为例,内地最高峰供港时是310万头,但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20万头,也就是说,将近200万头的生猪养殖能力是富余的,并不是说剩下卖不掉香港以后卖给内地,这是有严格区别的。”许京说。
记者在“供港生鲜”供货商们口中核实了其产能配置的实际情况,企业表示,供港产品完全有富余的产能可以适当提供给内地市场,只是长久以来苦于内地市场缺乏必要的土壤,高品质产品难以进入。
余强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在福建地区就有3个正在建设的生产基地,用以扩大产能——在许多行业还要去产能的情况下,这类食品企业却不在少数。
假货是最让人头疼的,这些供港产品回归内地市场,能否做到同一个标准,会不会“好孩子”变成“坏孩子”?
根据许京的介绍,供港生鲜的“回归”,拒绝了进超市的模式,而选择采取直供的方式,其中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防止假货。因为进超市会出现不可控的假货,从以往经验来看,出现调包现象是常有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供港生鲜”回归的模式设计是:产品出厂前,由所在地监管部门监管完封箱,直接送到在各个城市的监管库,由平台直接把控。经销商可以负责销售,但是经销商不允许直接接触货物,人货分离,杜绝了调包的可能性。经销商只需要负责把消费者的信息提供给平台,由仓库把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
许京介绍,为保障“好孩子不变坏”,他们还成立了由专家、消费者、媒体、检测机构四类人群组成监管委员会,通过“双随机”即人员随机、地点随机,组织“飞行检查”,突击查看供港企业生产情况。
不过,这样的模式势必会带来费用的增加,对此,许京说,根据他们的试验推演,只要坚持到3年,整个边际成本就会大幅下降,因为消费者识别度提高后,所有营销成本、物流成本都会大幅下降。
体验店模式探索
未来,“供港生鲜”回归内地市场的路线图将以点带面,实现区域发展布局,2016年10月1日前,以北京、广东等地为主线,达成对一线城市的重点销售。2017年,完成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网络覆盖。目前,首家体验店落户北京,展开先行先试。
许京说,让“供港生鲜”回归内地市场,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是如今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国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主动推出,要求接轨。“地利”是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内地可以制造高品质产品,也有高品质消费者。
如何搭好这个桥梁,让外销的高品质产品“回归”内地市场?也许,通过一年测试以后,这些答案都会清晰起来。
“首先要保证品质不变,第二要保证价格是中国百姓可以承受的。同时要为未来大规模推广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型,包括费用问题、程序问题、手段问题等等。”许京介绍说。
据了解,从外转内来看,牵扯部门涉及到质检总局、食药监总局、内地监管部门,也涉及到商务部流通的管理部门,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涉及更多部门。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让内地消费标准、内地产品与国际接轨,这对产品的生产企业、这对消费者无疑都是一种福音。而要解决双重标准问题,不光需要与香港接轨,未来还需要继续接轨日本标准、美国标准、欧盟标准。
>>链接
网络食品抽检将采取"神秘买家"制度
【本报北京讯】在日前举行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法制司副司长陈谞说,食药监总局将对网络食品抽检采取“神秘买家”的制度,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网络食品监管面临着经营主体多、地域范围广、技术水平高、法律复杂、监管能力不足、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程序不明确等问题。对此,陈谞表示,为了应对在线购物的虚拟性,“神秘买家”是一项很有用的监管措施,抽样人员以顾客身份买样,记录抽样样品的名称、类别以及数量,购买的样品人员以及付款的账户、注册账号,收货地址、联系方式,并留存相关票据。
据了解,《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中的抽检制度设计有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购买样品到达买样人后,要进行查验、封样,在这个时间节点前需要保证一定程度的“神秘性”,商家在送货的时候不知道是送给监管部门,对买家和相关人员神秘购买起到了保证真实性、公正性作用。该办法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福喜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二审维持原判
【本报上海讯】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对被告人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及被告人杨立群、贺业政等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案进行二审公开宣判。
上海市三中院依法裁定准许上诉人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福喜公司”)、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北福喜公司”)以及上诉人杜平、胡骏、刘立杰、张晖、李亚军撤回上诉,驳回上诉人杨立群、贺业政、张广喜、薛洪萍的上诉,维持原判。
2016年2月1日,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对上海福喜公司、河北福喜公司以及杨立群、贺业政等12名被告人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一案作出一审判决,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分别判处上海福喜公司和河北福喜公司罚金人民币120万元;判处杨立群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驱逐出境;判处贺业政等9人2年8个月至1年7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8万至3万元不等罚金。上述9人中有4人适用缓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