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坐落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贺兰神”酒庄捧回“2016年WINE100中国最佳葡萄酒大赛黑金奖”以及“2016年度中国酒庄”两项大奖。
酒庄负责人陈德启自豪地说:“半年刚过,已斩获国际国内四金四银铜奖数个,荣誉证明实力,再接再厉。”
宁夏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七月,瓜果飘香,在贺兰山东麓成片的酿酒葡萄基地内,葡萄开始大面积挂果,再过两三个月,成熟的酿酒葡萄就会被送到酒庄,酿造具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
今年60岁的陈德启正是在这里经营着他的葡萄酒“王国”。
贺兰山东麓的“五大优势”
1956年出生于福建晋江的陈德启,年少时即闯荡泰国,凭借独到的商业眼光和敢干肯吃苦的精神,生意越做越大,涉及贸易、旅游、房地产等诸多产业,拥有“世界福建青年联会永远名誉会长”、“泰国福建商会创会会长”等诸多头衔。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将生意版图扩大到香港,并获得了香港身份,这更加方便他从事国际贸易,随后他将生意触角伸向中国内地,在江苏办食品公司,在山东开发房地产……
然而,在其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道路上,如今更令人称道的应是用近十年时间内,将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变成富有生机的“葡萄绿洲”。
2007年,机缘巧合,陈德启来到宁夏考察,初识当时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贺兰山东麓。用他自己的话说,对贺兰山东麓,那是“一见钟情,再见倾心”。
“我本来是来做房地产生意的,当地干部把地图拿给我看,我看到中间有一大片空白的土地,问‘这里是什么?’他们回答‘这是片戈壁’。我就说我要去看看。”站在被白杨树包围的葡萄基地内,陈德启回忆道。
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第二天,陈德启看到了这块面积达十万亩的戈壁。陈德启装了一袋土壤,连夜让人送往法国检验。检验的结果让他欣喜:“这里可以种出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他马上带领公司团队第二次来到银川,与银川市永宁县政府签订了合同,拿下了十万亩荒地的使用权。
北纬40°是世界上公认的酿酒葡萄生长的黄金地带。在这条线的西边,法国波尔多早已享誉国际,在这条线的东边,正是“含苞欲放”的贺兰山东麓。
陈德启常对人说,贺兰山东麓有“五大优势”。土壤,荒漠戈壁,富含矿物质,是从未开垦的处女地;日照,光能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3000个小时;纬度,位于北纬37°-39°,恰好处于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海拔,1000米到1500米最适合酿酒葡萄生长,而这里是1100米到1200米;水分,年降雨量不超过200毫米,但又有便利的引黄灌溉条件和丰富的地下水源,天旱而地不旱。
“全世界的葡萄酒都分年份,有好有坏,关键因素就是当年的降雨量,而贺兰山东麓将会是全世界少有的生产葡萄酒不分年份的产区,我相信我一定能酿出世界级品质的葡萄酒。”他说。
为酿葡萄酒先造林
于是,在年过半百之际,陈德启远离家人,放弃泰国和香港优越的生活条件,也放手集团的其他生意,一门心思扑在了这片荒滩上。他住着彩钢房,吃着泡面,既是老总,也是技术总监,手把手将从法国波尔多学到的东西教给员工,因此有了“拓荒英雄”“葡萄狂人”等众多称号。
“这里风沙大,要想种出葡萄,就得先造林。”陈德启说。然而,在戈壁滩上种树岂是一般的难。他引进滴灌系统,将事先推平的近5万亩地按一定面积划分成小块,四周全种上白杨树。这一种,就是五百多万棵,仅树苗就花了近亿元,整个滴灌系统更是耗资巨大,超过两亿元。
“先造林后种葡萄,没有一个商人会这么做吧?但我做了,因为必须做,葡萄也需要好的生态环境。”陈德启说。
如今,戈壁变成了绿洲,这些高大挺拔的白杨树护卫着葡萄园。据了解,为了保证葡萄的品质,陈德启葡萄产业园内的所有苗都是来自法国、意大利的嫁接苗,它们抗寒、抗盐碱、抗冻,生命力强,吸收好。同时,葡萄园同样引入滴灌系统,用矿泉水标准的贺兰山水源进行灌溉,严格控制葡萄灌溉时间。葡萄基地整体投资已超过15亿元。
“葡萄不是产量越高越好,葡萄每亩限酿300瓶红酒,最高端的只做150瓶,其他多余的葡萄必须毫不吝惜地摘除。”在陈德启的观念里,只有高标准的要求才能种出好葡萄,酿出好酒。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其他葡萄基地不同,陈德启的葡萄树是斜着长的,便问他为什么。他很自豪地说这是他的发明。原来让葡萄倾斜成长,方便其冬天埋土进入休眠期,等到葡萄树一出土,发芽比较均匀。通过这种办法,他已经基本可以控制葡萄同时发芽,同时开花,保证了成熟度的一致性。
“在那里,我正在进行一项新的研究,如果试验成功,可以更好地解决宁夏酿酒葡萄过冬的难题,大大节省人工成本。到时候你一定要来看。”陈德启指着一片被白杨树围起来的葡萄园说。
目前,陈德启共种植了2万亩葡萄,挂果的1万余亩。跟随他“巡视”葡萄基地,他时不时拨开葡萄叶看看葡萄长得怎样,指导一下正在干活的农民。“你看,这些二次果、三次花都得摘掉,不然葡萄成熟程度不一,会影响酒的口感。”“这边怎么葡萄还没上架?太晚了,浓密的叶子会挡住光照的,赶紧上架。”
陈德启说,除了酿出最好的葡萄酒,他还有一件引以为傲的事:解决了附近闽宁镇生态移民的就业问题。他的葡萄基地用工高峰时每天达3000人,而且他推行“承包制”——葡萄种好后,村民可以承包几百亩,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管理,这样村民的收入会更高。
“我们村里人现在基本都在这里打工,像今天干葡萄上架活一天可以挣一百来块。大家日子都好过了。”闽宁镇原隆村村民邵军说。
从法国聘请酿酒师
2013年,在度过漫长的“只有投资,没有回报”的6年时光后,陈德启终于迎来了葡萄的大丰收。他采购最先进的酿酒设备,年薪百万聘请法国最好的酿酒师,开始酿造葡萄酒。
陈德启为自己的葡萄酒取名为“贺兰神”,意为“贺兰山的灵魂”。而“贺兰神”也不负众望,先后在国内外多个比赛中夺得金奖,同时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大量销往广东、上海等地。
据了解,目前,陈德启的酒庄已酿造出价值6-7亿元的葡萄酒。等今年的葡萄收获了,其葡萄酒产量将大大增加。
“我们的酒高中低端都有,最高的可以卖到1200元一瓶。对于懂行的人来说,葡萄酒一口就可品出好坏,我希望喝过贺兰神的消费者难以忘怀、久久想念。”陈德启说。
走进朴素的酒庄中,记者看到上百个橡木桶整齐排列,就像在等待它们的“国王”来巡视。与其他酒庄不同,陈德启酒庄的酒窖是在地上的。
“葡萄酒是有生命力的,要让他们呼吸新鲜的空气。”陈德启告诉记者,以前酒窖建在地下,是因为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它需要一个恒温环境,但地下潮湿的环境很容易滋生霉味。如今,在法国波尔多的很多酒庄里,酒窖越来越多建在地上了。
另外,他还告诉记者,他引进了一台机器,可以调控葡萄酒的PH值,以让葡萄酒的口感最佳。
“我们的回头客占了90%,这点我非常自豪。”陈德启说。
2015年,在宁夏投身葡萄酒产业8年之后,陈德启收获了他在宁夏的最高荣誉——宁夏“六盘山友谊奖”。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香江来客,德业竞进。十万亩田廓谈笑间;回乡至宾,热心公益,关爱平常老少人家。业如日月,人若其名,抱定赤子之心。他是心灵富豪,也是慈善大家。”
“能获得这个奖是宁夏人民对我的肯定。我将不遗余力,勇为戈壁绿洲人。”陈德启说。
以“有机”为最大卖点
十年前,“贺兰山东麓”对于外界来说或许还只是个地理概念;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种植酿酒葡萄面积最大的产区。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宁夏全区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59万亩,其中酿酒葡萄51万亩,已建成酒庄72家,年产量20万吨、近1亿瓶,形成年综合产值达65亿元的葡萄酒大产区。
当然,宁夏的期望不止于此。根据《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到2020年,宁夏葡萄种植规模将达到100万亩,建成100家以上高品质酒庄,实现1000亿元综合产值。
身处其中,陈德启并未迷失。
他的10万亩有机葡萄产业园还只开发了五分之一。但他并不打算盲目扩大面积,而是计划慢慢来,每年按八千到一万亩的速度扩大葡萄种植面积。
“新鲜葡萄采摘下来后,要马上送到酿造间去酿酒才能保证最佳品质,因此扩大葡萄种植面积必须有配套的葡萄加工能力做后盾,每万亩的投入约在2亿元左右。我还有这么大面积,还有得投。”陈德启说。
9年过去了,在陈德启的眼中,整个宁夏就像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一样,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越来越多来自香港、东南亚以及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普通民众、商人来到银川,探寻这曾经的丝路重镇,寻找合作的商机。
今年3月,中国外交部首次举办省区市推介活动,向全球推介宁夏,陈德启也携带“贺兰神”参与了这次活动。
“宁夏政府特别推介了贺兰山的葡萄酒,让我们的葡萄酒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很少发微信的陈德启专门在朋友圈发布活动现场照片,并自豪地发文:“中国最好的葡萄酒在宁夏”。
在陈德启的蓝图里,10万亩有机葡萄产业园将会是一个世界葡萄酒博物馆,他要让来到宁夏旅游的人一走进产业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葡萄酒文化。
当然,农业产业化利用必须建立在规模和质量上。陈德启告诉记者,他将坚持有机化种植葡萄,并在适当时机在产业园区养殖牛羊、种植蔬菜,就连产业园区内的白杨树喷的药也将是有机药。他相信,“有机”也将成为今后贺兰神葡萄酒和产业园区的最大卖点。
“我会继续为葡萄狂下去,种出最好的葡萄,酿出最好的葡萄酒,让全世界认可中国的葡萄酒。”陈德启说。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