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积极试验推广新品种
2010年以来,北京市农业局所属多个单位参与到对口援藏工作,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各派出1名农业干部,到拉萨进行为期3年的挂职。挂职干部在对当地农业发展问题进行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的优势,确定了对口援助的重点,并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帮助引进青饲玉米和鲜食玉米新品种57个,通过3年试验,筛选出4个适宜在拉萨种植的、高产优质青饲玉米和甜玉米新品种,其中3个品种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品种认定。争取到北京援建资金1668.79万元,新建高效日光温室200栋,建成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羊达乡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使当地农民年均增收260万元。挂职人员利用市农业局援助援藏工作项目款100万元、考察培训援助款50余万元及北京市委组织部智力援藏资金55万元,组织了7次草莓技术、农产品检测专业技术、农业执法等方面的培训,共培训200多名市县村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民。
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挂职人员,常年深入堆龙德庆县、当雄县等8个区县的养殖村场开展调研,进一步理顺了当地畜牧管理工作机制。在积极参与动物疫病防治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有效提升春、秋防强制免疫率和抗体保护水平。选派20名拉萨市兽医工作中层骨干技术人员来京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培训实用性,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援助拉萨市标准化肉鸡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对当地养殖场、小区的点对点专项培训,包括养殖技术、疫病防控和用药管理等,培训50余人次。
天津市——
加强科技援藏和产业援藏
天津市农业系统把落实好农业援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大力开展人才援藏、科技援藏和产业援藏,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大力开展人才援藏。共选派援藏干部6批8人次,援藏干部主持完成了援藏专项2项及10余项实用项目。同时积极选派科技人员入藏指导,共派出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次,实施科技推广项目10余项。天津市农业系统通过援藏干部集中培训或组织来津培训等方式,培训了以藏族农牧民为主的蔬菜种植户500多户、蔬菜种植技术骨干1000多人。
二、大力开展科技援藏。积极为当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先后为西藏昌都地区引进了30多类170多个蔬菜品种,筛选出适宜在当地种植的蔬菜优良品种8类22个,示范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20个,示范推广面积累计2550亩,辐射带动5041亩。通过新品种示范和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平均亩产增加15%以上。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出高海拔地区不同设施的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7项、病虫害防治技术2项、蔬菜有机栽培技术规范18项、野生食用菌保鲜技术规程1项。天津市畜牧局指导开展兽医防疫体系建设,在昌都地区丁青县督促指导各乡镇开展防疫和国家强制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为当地援助购置防疫检疫设备40余套、快速检测试剂100份,并加强对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的培训,提高了防疫员队伍整体素质。
三、大力开展产业援藏。一是积极为当地争取对口援藏项目。市农科院参与自筹援藏资金50多万元,实施项目3项,争取市级援藏专项2项,先后实施了蔬菜新品种引筛及栽培技术研究、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及林下资源开发、设施蔬菜有机高效栽培技术培训与示范等项目,项目经费总额达400多万元。二是指导当地项目实施。指导参与了“‘3414’测土配方试验项目”“新能源建设沼气工程项目”“蔬菜温室大棚建设项目”“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及鼠害监测防治项目”“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基层畜牧防疫站建设项目”“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项目”等近10个项目的组织实施。三是扶持当地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有机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20多处,其中500亩基地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基地产量提高了21%,亩效益增加27.5%。
河北省——
关注民生工程与草原生态
河北省农业厅、农工办紧紧围绕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立足职能、科学援藏,实施了农牧民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农牧民技能培训等民生项目和草原生态建设、温室蔬菜大棚等农业产业项目。5年来,共争取对口支援阿里地区项目42个、资金3.48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援助地区农牧业综合科技素质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一、积极做好经济社会支援。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方面,就实施重点项目16个。二是注重改善民生。项目资金重点向基层和民生领域倾斜,将60%以上的援助资金用在了基层,用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在民生方面实施援建项目28个。三是注重培育“造血”能力。重点针对日土、札达两县资源优势,围绕培育市场、扶持支柱产业发展,帮助建立农牧业合作社,开发种植、养殖、旅游、民族手工艺品、农牧产品开发等项目,帮扶建设边贸、农贸、商贸市场。
二、着力强化智力援藏。“十二五”以来,把智力援藏当成对口支援的一项重要工作,先后选派2名优秀干部到日喀则开展对口支援,选派1名优秀干部赴藏开展为期3年的农业援藏工作。接待阿里来河北参观学习2批15人次;安排进藏专家2批,培训农牧技术人员100人次。
三、支持草原生态建设。援助实施阿里地区高海拔干旱区域种草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建立紫花苜蓿种植示范基地,并开展优质草产品加工、贮藏及高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开辟了阿里地区人工种草的新途径,为阿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积极协调省级资金2000万元,用于札达县和日土县草原防鼠、防疫和草原生态建设。
四、积极推进产业发展。立足丰富当地群众“菜篮子”,缓解蔬菜供需矛盾,协调项目资金500万元,在德汝休闲度假村建设温室大棚30个,开展果蔬种植,并支持藏鸡、藏猪养殖,改变了过去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丰富了当地居民的“菜篮子”,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引进5家河北企业落户阿里,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阿里地区特别是日土、札达两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辽宁省——
调整优化农牧产业结构
辽宁省畜牧兽医局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争取特色项目、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等多项举措,推进那曲地区农牧系统办公条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
一、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全力推进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2010年开始,辽宁省畜牧局开始着手协调辽宁省经合办等部门,利用辽宁援藏资金,研究申请《西藏那曲地区智能温室蔬菜种植示范建设项目》,后经两批援藏干部不断完善申报材料、多方争取技术支持等不懈努力,最终项目成功立项,总投资达1590万元,新建现代化智能温室5200平方米,尝试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那曲县种植白菜、青椒、西红柿等近10种传统蔬菜和蘑菇。该项目为那曲牧区发展设施化蔬菜产业提供了一个样板。
二、以专业人才为支撑,着力推动农牧产业化发展。省畜牧局先后邀请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贾志海等几十位专家到那曲指导工作,对那曲绒毛用羊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西藏绒山羊可根据绒毛生长主要受光周期变化所影响的机理,通过光照控制盒补外源褪黑激素促使绒毛生长等,对于加快那曲绒毛用羊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以高新技术为抓手,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通过在西藏召开现场培训会等举措,将辽宁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绒山羊细管冻精制作及输配技术、绒山羊无动物源冻精稀释液制作等技术成功引入,为西藏绒山羊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过积极争取,那曲牦牛等特色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已纳入国家科技计划支持范畴,为那曲特色农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平台。
四、以资金投入为动力,带动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辽宁省畜牧局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汲取资金支持,切实改善广大农牧民生活条件。如2015年引入那曲的“那曲地区缘藏高原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已超过500万元,主要经营西藏及西部地区土特产种植、养殖加工及销售等;计划建设“那曲辽宁缘藏高原特色产业庄园”,目前基地内玛卡种植试验已取得初步进展,预计今年底能够收获上市。
吉林省——
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优势
吉林省农委注重发挥农业技术方面优势,突出工作重点,着眼工作实效,有力地促进了日喀则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一、发挥农技推广优势,加强科技援藏。2011年5月,吉林省农委协调省蔬菜花卉研究院派出专家赴日喀则农科所,开展马铃薯薯种更新换代,传授操作技术,营养液配方调整;2012年7月,省蔬菜花卉研究院4人专家小组对日喀则市农科所现有雾培温室提出改进意见,并无偿提供了温室通风设备和冬季加设保温设施的方案和图纸,当年收获适宜当地微型薯种40万粒。2012年,省土肥站免费为日喀则全区的1700多份土样进行分析检测,为当地开展科学种植施肥提供了科学数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几年的农业科技扶持,日喀则市马铃薯生产达到全区较高水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也逐步体现出来。
二、着眼实用技术培养,加强智力援藏。先后3次选派由省蔬菜花卉研究院、省土肥站等组成的专家15人次入藏开展以马铃薯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技术援助,实地指导培训对当地马铃薯的培育。2012年,省农委协助省委组织部选派省农机推广站、产业化办公室和农经处有关专家3人对当地农业机械操作员、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负责人等124名农牧民进行了专门培训。
三、注重人才选派,加强干部援藏。“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农委先后选派2名农业技术人员赴藏开展人才援藏。组织23人次赴藏开展农业推广技术、马铃薯雾培、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作业、农业产业化等方面10-15天的短期培训,培训日喀则农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170人。同时,日喀则农牧局先后选派13名技术人员来吉林省参加测土配方施肥、马铃薯脱毒和雾培技术、农业新技术推广等方面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黑龙江省——
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积极开展对口援藏工作,与援助地日喀则市沟通了解情况,与派出援建干部共同分析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帮助扎实推进日喀则市畜禽养殖良种化、标准化及有机农牧产品认证项目等工作。
组织专家对岗巴羊、亚东木耳、亚东鱼、帕里牦牛、藏鸡藏蛋加工企业进行调研指导和认证培训,起草了日喀则地区有机农牧产品认证项目建议书和实施方案,编撰了认证合同。根据实际需求,协调修刚畜牧、中博农、四方力欧等国内知名牧场设计公司,为日喀则市无偿设计现代化牧场建设方案。投资50万元,新建种畜站奶牛圈舍;免费提供1万剂优质荷斯坦奶牛冻精,价值15万元;提供1万剂优质肉牛冻精,价值10万元。
编制日喀则市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和实施方案,对日喀则市牧草种子繁育基地进行整体规划和种植。投资80万元建设优质燕麦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共种植燕麦3000多亩,紫花苜蓿500多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省畜牧兽医局扎实开展科技援藏工作。每年组织日喀则地区畜禽标准化养殖、人工种草、果蔬种植、农机修理等农牧业培训班4期,培训农牧民900余人。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结合日喀则地区农牧业生产实际,编译了《畜牧养殖实用技术》和《大棚温室栽培种植实用技术》藏汉双语丛书,免费为该地区畜禽养殖户捐赠2100套,及大量养殖科技书籍和教学光盘。
上海市——
因地制宜扶持特色产业
上海农业援藏,按照“民生援藏、产业援藏、智力援藏”和“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要求,把握“三个结合”,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上海优势与西藏优势相结合、快速成效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向基层倾斜、向实用技能倾斜的原则,不断改善对口5县(江孜、定日、拉孜、亚东、萨迦)农牧民生活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扶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
一、项目援藏。树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理念,扶持建设江孜县红河谷现代农业园区,借助上海浦东孙桥先进农业设施技术优势,进行优质果蔬的周年生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高原种源生产基地。投资270万元帮助日喀则农科所建设科研平台,建立中心实验楼,切实改善了农科所检测条件,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投资230万元建设了7座3500平方米蔬菜培育大棚在农科所内建成,促进蔬菜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脱毒马铃薯的推广示范。
二、科技援藏。从上海市农科院先后引进34个设施蔬菜优良品种,筛选出适合日喀则地区栽培的辣椒、番茄、黄瓜、南瓜、西瓜、黄秋葵、青菜等16个蔬菜瓜果新品种,示范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等9项现代农业生态技术,培训了20名专业骨干和260名蔬菜科技示范户。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与日喀则市农科所开展高原油菜育种及示范推广的课题研究,进一步助力日喀则市油菜新品种的繁育。此外,还编写《日喀则地区蔬菜新品种生态栽培技术》,并配备藏文翻译,该书首印1000本,分发至各县科技人员、专业种植户手中。
三、智力援藏。自2011年以来,通过聘请权威专家,组织上海市领军人才和相关产业领域的首席专家,为西藏江孜县、亚东县农业科技人员送去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点对点、面对面地解决当地在食用菌生产上碰到的实际问题,累计为日喀则市培养农业技术干部及管理人员650人。做好西藏学员来沪接受15天的短期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先后在上海举办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经营管理、现代绿色农业、仪器设备操作等不同类型的专题培训班,累计为日喀则市培养农业技术干部及管理队伍约300人。
四、市场援藏。2010年起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设立了西藏馆,在每年举办的上海新春大联展上,对西藏展位实施费用减免,组织上海农产品采购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电商进行采购洽谈。每年订单达亿元,现场销售1000多万元。上海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藏珍堂”公司,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开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打造线上线下展销平台,将高原特色农产品销往上海。
江苏省——
以科研力量带动智力援藏
江苏省农委坚持把农业援藏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打造高原特色产品的民生项目为重点,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中心,加强经济援藏、科技援藏、人才援藏、智力援藏。
一、加强人才培训,推进现代农牧业人才培养。“十二五”以来省农委依托所属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充分发挥江苏科技、人才以及培训方面的优势,加强对拉萨市农业管理干部的培训,分批分层次对市、县、乡农业管理干部、农业技术骨干、专业大户等开展培训。5年来共组织20期农牧技术培训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0多人次,其中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到江苏培训11期,培训190多人次。
二、加强项目投入,有力促进当地农牧业较快发展。省农委每年安排农业援藏资金2000万元左右,重点开展拉萨白鸡与藏鸡的繁育保护项目、拉萨市农牧业人才培训项目和拉萨市合作开展青稞育种项目等建设,为推动当地现代农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积极争取江苏省农委计划外扶持资金400余万元,用于干部培训及改善市农牧局办公条件等工作。
三、加强技术指导,积极推动两地农业合作交流。针对拉萨市青稞品种老化、产量低及青稞育种人才匮乏等现状,省农委牵头组织拉萨市农牧局与扬州市农科院签订了“关于合作开展青稞育种的科研协议”,开展青稞、小麦新品种选育及提纯复壮、引种筛选,目前已获得“苏拉青8277”“苏拉青8219”“苏拉青勾芒紫”等7个综合农艺性状突出的丰产品系。协助拉萨市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在签订了“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协助达孜县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帮助达孜县现代农业园区联系引进草莓、番茄、野菜新品种等。
四、加强市场衔接,构建特优农产品产销平台。多次协调拉萨市有关单位、企业参加江苏省举办的各类产品交易会等产品推介活动,以扩大当地农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当地农牧产品在江苏消费市场的占有率。组织江苏阿米娅投资有限公司、江苏景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赴拉萨考察,鼓励和引导其开展农业投资、贸易和技术合作。
浙江省——
着力增强“造血功能”
浙江省农业厅积极发挥省级农口部门作用,在干部选派、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技术引进、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那曲地区尽可能多的帮助和支援,受援双方互动、互利、互促机制初步构建,形成了合力援藏的良好氛围。
一、选派干部,积极投身援建工作。新一轮对口支援西藏,全省共选派援藏干部人才124名(目前在藏55名)。为确保援藏任务的圆满完成,省农业厅按照“德才兼备,好中选优”的原则,挑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年轻干部到那曲地区农牧局工作。援藏干部利用所在单位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资源优势,积极牵线搭桥,争取援藏资金,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地、县农牧基础设施建设。
二、突出重点,加强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围绕民心、造血、人才三大工程,分批多次对那曲地区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人才培训为手段、农牧民增收为目的的项目援建工程。浙江省共安排援藏资金12.38亿元,实施项目154个,主要涉及民生、产业、智力、交流交往等项目,其中农业对口支援西藏实施的项目包括:那曲地区畜牧草原科技综合服务楼项目安排资金600万元,那曲地区浙江蔬菜基地项目安排资金300万元等。
三、拓展渠道,建立多元化人才培育机制。帮助那曲制定“本土化”人才培训规划,选择不同载体,广泛开展人才、技术、管理等智力援藏。通过多批次、多方面的人员交流、学习,把内地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复制和推广到当地,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了那曲地区农牧业系统干部的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生产跨越式发展。浙江省还积极与内地企业联络,拓展那曲地区畜产品的外销市场,先后达成了将那曲“山羊绒”“牦牛皮”等畜产品送往内地企业加工的意向,为那曲地区今后农牧业“走出去”经济的发展服务。
安徽省——
加大资金支持投入力度
安徽省农委认真贯彻中央有关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建立了农业系统上下联动、部门横向协调、与受援地交流沟通的工作机制。把加强人员培训、提供智力支援、强化人员交流、协调农业项目作为重点,结合山南市农牧业实际,研究并制定了具体落实措施,各项对口支援任务得到落实。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援建项目中,涉及农牧业项目30个,累计投入资金15838万元,约占全省援助资金的1/3。目前,这30个项目都已实施并投入使用,有效改善了受援地农牧区基础设施、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对口援助的措美、错那、浪卡子三县1.8万名群众受益。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超过300万元,在山南市建设“安徽科技援藏示范园”,开展多项技术攻关工作,成功筛选出了适宜山南市种植的优质西甜瓜及辣椒品种9个,提纯复壮藏式辣椒品种1个,新品种在乃东、贡嘎、加查、扎囊及桑日地区进行区域示范。
针对受援地农牧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实际,充分发挥安徽农业科技优势,把人才智力支持作为农业对口支援的重要措施,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开展人才智力支援工作。安徽省共选派19位农牧业专业技术人才赴受援地农业部门开展技术帮扶。近几年来,先后帮助山南市培养了3名农技推广、土肥、育种方面的中高级农业技术人才,推进了受援地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2014年10月,采取专家授课和现场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对山南市28名基层农牧科技人员开展培训。
安徽省农委还通过搭建展示展销平台,帮助受援地开拓农牧产品市场。从2011年开始,连续邀请山南市参加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无偿提供展台,展示展销特色农牧产品,宣传了藏鸡蛋、牦牛肉制品等特色农产品。
福建省——
通过项目实施助推现代农业
“十二五”以来,福建省各级农业部门把援藏工作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福建农业援藏工作,先后派出7名援藏干部,安排农业对口援藏资金近900万元,争取1‰盘子内援藏资金1700多万元,深入实施了一批农业援藏项目,推动了林芝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加强农牧产业援藏,助推林芝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一是大力援助米林农场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建设,在米林农场建立了1380亩的高优苹果示范基地、100亩的高原瓜果蔬菜种植基地、80亩的特色花卉繁育基地、150座单体钢架温室大棚的优质果苗驯化繁育基地、年出栏生猪1.5万头及存栏蛋鸡10万羽的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以及150亩藏药材种植基地,推动米林农场发展成为西藏自治区最大的高原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果苗驯化繁育基地、高原生态养殖基地。二是大力援助朗县发展“两椒两桃”产业,实施了万亩经济林木建设和深加工等产业项目,推动了朗县“两椒两桃”初具产业规模,全县经济林木5万余亩,其中辣椒2640亩、花椒764亩、核桃4.15万亩、藏冬桃3237亩。三是实施米林县宇妥藏医药博物苑和藏医药科普种植园项目建设,推动藏医药种植、交易、度假养生和文化传承,2015年新增藏药材种植面积1800亩,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730元。四是启动米林县犏牛繁育基地建设,建设犏牛繁育基地1个,牛舍1848平方米,青贮窖180立方米,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向农牧民提供犏牛犊222头,直接创收18.87万元,带动111户577个农牧民饲养犏奶牛、年销售收入66.6万元。
二、加强农牧科技援藏,提高林芝农牧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力量,建立了米林县食用菌及菌草技术科教基地,累计在米林县、朗县和工布江达县推广“绿洲一号”等菌草陆地种植70亩、沙地种植35亩,为动物饲料和食用菌生产提供了原料,并有效改善了沙漠荒地生态环境。二是积极创建农牧科技示范园,实施朗县果园综合示范场升级改造项目,加强“一果两椒三桃(萄)”科技示范,带动60个农业科技专业户应用新技术并直接受益致富;推进工布江达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试种示范青稞、油菜、玉米、豌豆、黑枸杞、金银花等农作物新品种。三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选派了23名市、县农业技术干部到福建的农业院校培训考察;安排福建农业部门及农业院校专家到林芝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农牧民7700多人次。
三、加强农村扶贫援藏,创新了林芝扶贫开发新模式。2015年争取援藏资金300万元,于第二个全国“扶贫日”期间开展福建援藏扶贫帮困活动,扶持150家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畜禽养殖等短平快扶贫产业项目。安排300万元援藏资金,通过实施休闲观光农业援藏扶贫项目,制定了符合林芝市实际情况的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管理办法,采取利润分红等方式让贫困农户分享项目的经营收益,实现了产业项目的精准扶贫效果。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以“渔业生态保护和发展特色农牧业”为目标,以援藏建设项目为抓手,在林芝渔业资源保护、高原渔业养殖示范和渔业技术及执法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积极有力的工作,持续开展西藏野生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建设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促成西藏第一个地区级和县级渔业执法机构成立,建成西藏第一个水产原种场并投入生产,促进了林芝渔业资源和水产事业发展。
山东省——
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以来,山东省农业厅坚持科学援藏、务实援藏,充分发挥山东农业优势、突出山东特色,紧紧围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实施了农牧民安居工程、新农村建设、农牧民技能培训等民生项目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温室蔬菜大棚、肉制品加工厂等农业产业项目,共争取扶持“三农”项目45个,投入援藏资金29296.6万元。
一、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向基层、向农牧区倾斜”的原则,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受援的5个县市中安排实施农牧区基础建设项目13个,总投资17251.1万元。主要用于解决偏远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对3328户安居工程进行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71处。建设高标准示范乡镇驻地村8个,配套雨污管网建设,硬化、绿化镇村道路,并对177个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对受援市县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实施完成项目6个,共投入资金2406.3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农牧业综合开发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大力扶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共投入资金9339.2万元,完成项目24个。白朗蔬菜、白朗糌粑、昂仁桑桑酥油、南木林艾玛土豆系列等一批优势品牌产品闻名区内外,带动了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四、加强山东与日喀则双向交流与合作。共接待西藏来鲁培训学习人员7批,总计86人次;组织进藏农业专家3批,培训当地农牧技术人员210人次;安排培训专项经费300万元,在当地培训农牧民13350人次。按照2010年山东省与日喀则地区农牧局签订新建畜牧总站办公楼及配套用房协议,该项目总投资594万元,于2011年开工建设,已于2012年完成2500平方米办公楼及配套用房,并交付使用。
湖北省——
推进农牧科技创新进步
湖北省农业厅高度重视对口援藏工作,成立援藏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来,省农业厅先后选派9名优秀干部赴山南地区农牧局开展援疆工作,援助资金达200万元,在农业技术、项目资金、物资装备等方面对山南地区农牧局给予大力支持。
一、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农牧科研推广实力。一是送装备。2014年7月向山南地区农牧局无偿捐赠了3台油菜直播机、60公斤优质双低油菜良种、3000份优质黄牛冻精和3套黄牛改良设备等一批先进科技设施和物资,总价值约25万元。2015年8月援赠的智能终端配肥机运抵西藏,落户山南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科所。二是提标准。2011年以来,省农业厅援藏干部全力推动山南地区“12316”惠农短信平台建设,顺利开通“12316”短信服务平台,西藏首个地市级的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形成“一个平台、三个系统”的服务网络,山南地区农牧科技推广和服务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高。2014年在援藏农业技术干部的全力协助下,山南地区农技推广中心检测中心顺利通过了全国标准化实验室专家评审和实验室“双认证”,成为西藏唯一的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实验室和西藏首个地区级具有法定资质的农业投入品专业检测机构。
二、强化智力援藏,推进农牧科技创新进步。一是送人才。省农业厅先后选派了10多名农牧业专业技术干部赴山南地区开展技术援藏工作,涵盖了土肥、植保、油菜、畜牧、沼气等方面。二是重培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采取组织知名农牧专家进藏授课、选派农牧技术人员到湖北培训和实地学习、援藏技术干部“传、帮、带”培养技术骨干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山南地区农技人员科技服务水平,累计为山南地区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和农牧民上万人次。
三、优产业重民生,促进农牧经济健康发展。一是优产业。推动山南地区畜牧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快推进黄牛改良,不断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2014年超额完成黄牛改良4.5万头/年的目标任务,为打造高原特色畜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重民生。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突破口,5年共累计完成5.3万户农村沼气池建设,农村沼气的正常使用率达到90%以上,位居西藏7个地市之首,连续5年荣获全自治区农村沼气工作一等奖。
湖南省——
动员各方力量统筹实施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农委高度重视农业援藏工作,积极动员全省农业系统各方力量,从干部、技术、资金、物资等各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促进山南地区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省农委援藏干部、援藏技术人员组织湖南省相关专家会同山南农牧局编制了《山南地区“提升一产”实施方案(2011-2015年)》,并进行了反复论证,在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为确保粮棉油果蔬等大宗农作物生产安全,组织编制了《山南地区2014-2020年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规划》。
湖南省农委在省级财政预算资金中设置了“扶贫援疆援藏”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技术援藏人员、援藏干部扶持受援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等工作。“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政府安排了200万元,建设山南地区农牧局机关大院整治及附属工程;安排了人才智力对口支持培训项目经费120万元,用于基层农牧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另外每年安排省级财政预算资金不少于20万元,用于山南地区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规划、设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及相关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
“十二五”期间,省农委先后从委机关、省畜牧水产局、省兽医局、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土肥站、省植保站、省优质果茶良繁场以及长沙、怀化等市农业部门派出数十名专家到山南地区就相关知识培训技术人员700余人次,带动农牧民6000余人次。利用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加强与山南地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组织了长沙好韵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株洲市牦维佳被服开发有限公司等湘企前往山南地区进行交流,强化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当地农牧业的造血功能。
广东省——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广东省农业厅围绕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等内容,结合林芝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具体实际,积极开展农业援藏工作。
一、强化源头管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在鲁朗扎西岗村建立了“国家玛卡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在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建立了“国家藏香猪综合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向农业部推荐申报了“林芝嘎玛养殖国家级规模化养殖示范场”。结合林芝地区行署提出的“菜篮子”工程建设要求,在甲日卡村建立了300亩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在田头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室”,督促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用药登记制度、休药期制度等。根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认定标准》,组织米林和林芝两县积极开展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
二、组织制定林芝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了《林芝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4-2018年)》,按照“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别就机构建设、人员配制、仪器设备和运行经费保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首次明确了林芝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将有利推进地区农产品质检体系的建设。此项工作“填补了林芝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空白。
三、积极推进林芝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建设。在农业部的支持下,2012年林芝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列入了国家质检体系建设,总共投资1000万元。目前检测中心试验大楼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正积极推进实验室加快投入使用。林芝市农检中心实验室也成了西藏自治区农检典范,农牧厅专门组织其他7个地市的领导到林芝参观交流。
四、积极推进林芝地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组织制定了《林芝地区培育“三品一标”实施方案》,先后建立了米林农场标准化水果基地,易贡茶场有机茶叶基地,泥洋河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米林农场无公害养鸡场,米林、工布江达、波密藏药材GAP种植基地等一系列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为营造“三品一标”发展的良好氛围,争取了50万元专项资金,对2015年获证的17个产品分别给予1万-5万元的专项奖励。“三品一标”产品占自治区19个认证产品的
89.47%。
五、科技援藏,提升林芝地区名新、优良品种占有率。按照先进实用、尊重农民意愿、先试先种的原则,从广东引进甜玉米、苦瓜、菜心、萝卜、芥菜、豆角、茄子等30多个蔬菜新品种,免费派发给菜农试种。结合林芝地区发展优质奶牛的部署,为林芝引进了优质新品种甜高粱M-18进行试种,比较试验数据显示,喂食甜高粱,平均每天每头可增加1.5公斤左右的产奶量和0.4公斤左右产肉量,将为林芝地区发展奶牛和肉牛养殖奠定良好基础。
重庆市——
把实用技术推广到位
重庆市农委针对昌都、类乌奇、芒康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援建、现金资助、物资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以来共援助三地折合人民币361.7万元,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社会建设。
市农委从市级农发资金中安排198万元,支持昌都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蔬菜产业发展、农牧民技术培训等,购置培训设施设备(如投影仪、摄像机、数码相机、音像、调音设备、电视、电脑等)。市农科院申请市财政资金60万元,在昌都地区建设农家书屋20个。
2014年,市农委正厅级专家领导带队赴昌都,对蔬菜产业进行专题调研,帮助制定昌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现正在由西藏农科院、重庆农科院、四川农科院联合评审。市农技总站4年开展了8次实地对接支持,扎实推进昌都地区测土配方施肥。帮助制定了《西藏昌都地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实地指导开展“3414”肥效试验80多项次,帮助建立分析数据库,制定青稞、玉米、油菜、冬小麦区域性施肥配方,建设土肥实验室。
重庆市农委认真推荐筛选政治成熟、思想先进、身体健康、作风过硬的援藏人员,常驻西藏昌都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支援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昌都地区农牧民技术培训,共培训1000人次。2015年6月,市农委按照市委组织部安排,协助市委党校,举办了2015年昌都专题农业培训班,为培训班讲授了新农村建设、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并开展了现场参观教学。
陕西省——
智力支持与项目扶持相结合
陕西省农业厅结合阿里农牧业生产实际,不断探索总结,创新援藏方式,通过项目支持、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措施,有效地促进阿里地区农牧业的发展。
一、健全协作机制,强化工作指导。省农业厅与阿里地区农牧局签订《陕阿农业对口支援协议》,明确了对口援建的思路、领域、重点项目等,建立了对口援藏工作联络、智力支持、项目扶持等机制,保障了陕西农业援藏工作的持续性。在此基础上,围绕当地牧业发展,签订了《陕西阿里农牧业援藏协议》,有针对性地加大了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培训交流、规模养殖场户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强化项目扶持,改善发展基础。在认真实施省政府安排的支持噶尔县农牧业基础设施、人工种草示范、生态农业园、以及普兰县牧草种子基地、蔬菜基地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农业厅每年在省级农业专项中安排60万元,用于阿里地区相关农业项目实施。先后支持实施了阿里地区象雄绵羊改良场扩建、白绒山羊品种改良、紫花苜蓿引种示范、水果种苗引进试验等项目。目前,象雄绵羊已通过国家畜禽品种资源委员会认定;阿里绒山羊进入改良提高、组织品种认定阶段;引进的红富士苹果种苗、樱桃种苗在札达县底亚乡试种成功,已陆续挂果。2015年落实40万元支持阿里地区的农牧局生态园、局域网等项目建设。
三、加强培训交流,注重智力支持。采取选派专家赴阿指导、邀请干部牧民来陕学习等方式,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共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3次,培训人员50余人。2014年,组织阿里地区10名蔬菜种植大户和农技人员在陕西杨凌,以实践操作为主,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培训;组织阿里地区农牧系统业务骨干在陕西进行现代农业的学习和培训。2015年,又组织阿里地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陕西开展监督执法和实验室检测等培训。同时,西农大和厅属技术推广单位选派设施蔬菜、牧草专家赴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现场技术指导,为阿里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牧草种植献计献策。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