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约在6月一个晴朗的下午。记者按时来到浙江大学控制工程实验室,此时李启章发来微信:不好意思,时间预估有误,要迟到半小时,抱歉。
半小时后,一个身穿白色上衣的俊秀青年小跑着出现在实验室,脸上满是骄阳曝晒后的汗珠。和5个月前记者所见不同,眼前的李启章看上去自信成熟不少,他说他们2012级能源工程学院的同学们刚刚一起拍了毕业照,他要本科毕业了。
2015年9月,李启章带队的“空气洗手装置”项目获得第二届“全球重大挑战峰会”学生日竞赛唯一金奖。“空气洗手装置”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后,李启章带领团队成立杭州沐羽科技有限公司。大半年过去了,这个源于学生竞技而生的项目,如今又是怎样一番模样。为此,记者再次专访了大学生创业者、“沐羽科技”CEO李启章。
产品变了,团队也变了——
空气洗手装置:
好设计蹚出产业化之路
本报记者 李丹超
开始公测的产品
为何长得不一样了
等待采访的半个小时里,李启章建议记者可以去浙大玉泉校区第四教学楼看看,那里有正在公测的“空气洗手装置”。
走进第四教学楼四楼,在洗手间的其中一个洗手池上贴了标签:空气洗手装置公测,请节约用水哦!乍一眼看去,这个洗手龙头和普通龙头并无区别,但当记者把手伸到水龙头下时,电机声响起,然后一阵细密的“水汽”冲刷而下。10秒钟后,当记者将手收回来时发现,手上停留着一层水珠,和平常洗完手的感觉一样。随后,记者将视线转移到台盆以下,一个插着电源的黑色立体盒子“随意”摆放着。
“公测的产品好像跟以前不一样,不是需要人站上去提供重力驱动吗?”见到李启章的时候,记者忍不住发出疑问。
“水龙头雾化原理没有变,但控制盒有变化。公测的版本是电力驱动的,所以你才会在洗手时听到电机运作的声音。”李启章告诉记者,参加比赛时设计的“空气洗手装置”依赖重力驱动,但他们在市场调研后发现,这项有意思的科研成果,用户的反馈却并不理想。
大二的时候,李启章在节能减排的校赛中组建起了自己的团队,能源工程专业的他想着是否可以把节约能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他们发现,日常洗手的时候仅有少部分水用于溶解手上的污渍,绝大部分水只是用于冲走污渍,能否用其他洁净流体来代替水冲走污渍?这就是后来获得多项荣誉的“空气洗手装置”的由来。
今年1月份的时候,李启章给记者看了一个视频:使用者踩上类似踏板的装置,通过滑轮组驱动,内部活塞向上压缩空气,当使用者将手放到水龙头下时,水龙头开始向下喷出雾状水滴及高速气流。
“洗手本是一个简单动作。我们的设备要先踩上去再慢慢下来,很多人觉得‘麻烦’,所以从今年1月以后,我们的产品研发全集中在电力驱动上了。”彼时,李启章团队已经注册杭州沐羽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将产品推向市场,而市场的真实呼唤让他们开始改进那件实验室的初代“空气洗手装置”,产业化之路搁浅下来。
“这种做法会改变原来节能的目的吗?”记者又一次抛出疑问。李启章开始算账,一般普通龙头消耗10元水费的效用,“空气洗手装置”用1元的水就可以了,加上电费消耗0.7元左右,仍可以节省出80%多的经济效益。
7人的学生团队
为何需要更新迭代
今年第44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空气洗手装置”项目斩获特别大奖。但此时,团队的成员发生了变化。
“现在参与创业的核心成员除了我,还有首席技术官2012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徐业业和一位市场经验丰富的首席运营官,原来比赛的7人团队只剩我和两个技术人员了。”李启章曾经分享过他的团队组合过程,他用最擅长的数学模型为每一个入围人选计算了专业技能、公关能力等综合得分,组建了一支“最强战队”。
这支“最强战队”,花了近1年时间,几乎投入所有课余时间,自学专业知识、数次改进设备,不仅通过雾化原理将空气与水混合,同时利用洗手者自身的重力压缩空气获得高速气流,不消耗其他能源。但为何到了收获果实、创业的关键时期,团队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比赛和创业有太多不同。今年我们7个人都面临本科毕业,两位同学要去国外,还有两位没有太强的创业欲望,只有两位技术人员愿意继续承担研发任务。”毕业,让这支大学生团队面临天然的“分道扬镳”,而李启章在寻找投资人的时候也发现,投资人普遍对项目有兴趣,却对清一色大学生的团队架构表现出担忧。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行长助理赵文斌这样点评,“空气洗手装置”项目为高校学生创新项目,获得了国际竞赛认可,但公司团队经验相对不足,项目后续面对的客户单位又相对较大,项目推广周期相对较长。
徐业业,因“空气洗手装置”电力驱动版研发进入团队。“大二的时候,我也创业过,失败过,发现自己还是适合专攻技术,设计‘空气洗手装置’电力驱动版,是我第一次尝试接线220V的交流电压,事先看了很多电路设计相关的书籍。”徐业业的办公桌上,放满了各种机械零件和电路图纸,这个个头不大、皮肤挺白的90后男生,还未毕业已经身扛十几项发明专利。
“他技术强,又有创业意愿和想法,很快在团队脱颖而出。后来我又找到一位关键的市场合伙人,他已经拥有一家做建筑节能的企业,资源可以匹配到我们这里,我们太需要熟悉市场的人把产品推广开来了。”李启章说,他们联系了学校的抗震降噪实验室,在控制盒里做一个吸音的模块,噪音就会降下来,6月底“空气洗手装置”电力驱动的二代产品也将放到浙大玉泉校区进行公测,雾化效果更棒,发出的声音就和正常说话差不多。
从比赛时的一个创意,到产品成型量产,高校给了大学生创业丰富技术资源的先天优势。李启章说,“空气洗手装置”,从一开始依靠浙大能源、机械、控制等多个专业的同学交叉配合、合作研发,到后来重组迭代团队成员,慢慢磨合出一支能够迎接市场挑战的团队。
从设计到产业化
方向如何越辨越清
李启章的团队做过一次测算,“空气洗手装置”每分钟出水量约为300毫升,而为了达到相同清洗效果,目前常见的水龙头需处于每分钟出水3000毫升的工作状态。如果杭州东站使用“空气洗手装置”,三个月就可以收回硬件成本。节水90%,这个数据对用水量大的公共场所诱惑极大,但要让人心甘情愿购买你的商品,就得花费一番心思:比如产品的稳定性、安装的便捷性,又比如外形的美观性。
今年在浙江举办的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上,设计的可产业化成为大奖的必考“科目”。以大奖的评判标准可产业化和社会意义等来看,“空气洗手装置”无疑是个优秀的项目,但这个项目之所以没有迅速落地,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创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产业化方向不清。
“以前做事情的方向特别明确,每一步怎么走,自己很明了。后来创业没有什么经验,大概知道目标是什么,但一时间往哪个方向走没什么头绪。”这种情绪曾困扰李启章很长时间。所幸,浙大浓厚的创业教育环境,让他不至于手忙脚乱。
“空气洗手装置”项目,曾入驻浙大e-WORKS创业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大学生不需要考虑租房、资金等后顾之忧,还有社会知名企业家导师和园区内的创业辅导员进行一对一指导。
徐业业告诉记者,他的导师浙江大学教授朱世强非常鼓励学生创业,给了不少企业推广的建议,这让他能够在产学研的道路上甩开膀子勇往直前。在早前的一次采访中,朱世强建议创业企业重视在技术和产业方面的精耕细作,而他自己也一直专注于各类机器人产业应用的研究。
从记者接触的浙大创业团队来看,大都具备核心的技术,如果再加上商业模式、与市场的接轨、营销策划能力的专业培养,很多项目可以在细分市场里站稳脚跟,甚至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前三年我们只做水龙头产品,朝着节水、健康、舒适等方向。因为现在市场上水龙头同质化严重,大部分仅是外形上有区别,我们优势还是在技术上,比如我们正在想把‘空气洗手装置’和烘干机组合,洗手洗完拿出来就是干的,你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次洁净、烘干的过程。”下个学期,李启章就要去清华大学继续求学生涯。记者问他为什么不专心地创业呢?李启章说,想让自己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更想让“空气洗手装置”能够打入北京市场。说完,他腼腆地笑了。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