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通过精准识别,确定了200个省定贫困村、300个市级经济薄弱村、3.5万贫困户、6.5万贫困人口;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1.5万户、2.7万人,约占42%。
根据这一状况,青岛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扎实开展农村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确定把精准脱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提前完成精准扶贫脱贫任务。在“时间上率先、标准上率先、质量上率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一个群众掉队”;2016年实现市定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一次脱贫,2018年实现经济薄弱镇、村和贫困村全部摘帽,实现人人有保障、户户有改善、村村有发展、镇镇有跨越;对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行政府“兜底”,纳入农村低保;对贫困村和拥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山东省青岛市副市长黄龙华
实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推行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结合贫困地区资源、产业、区位与贫困人口现状,找准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口;构建“市级统筹、区市负责、镇村落实、扶持到户”的扶贫格局,形成推动精准扶贫的整体合力;落实扶贫主体责任,签订扶贫责任状,确保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发挥政府、部门、企业的帮扶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部门帮扶、贴息贷款等方式,支持贫困户跨入特色产业发展门槛;坚持干部帮包到户到人、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发展困难。
一、选准特色产业扶贫路子,确保贫困人口能发展
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长远发展。
(一)发展特色种植业。发挥资源优势,在山区规划发展了10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沿大沽河流域规划建设了80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功能区,在滨海规划发展了10万亩茶叶。加快发展“小镇经济”,扩大特色种植业规模,现已发展玫瑰小镇、葡萄小镇、西瓜小镇、茶叶小镇、蓝莓小镇等20多个特色小镇,带动了一批特色种植专业村。平度市云山镇赵家庄村为省定贫困村,实施樱桃产业扶贫,建设了精准扶贫产业园,发展樱桃500亩,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形成了樱桃致富之路。即墨市通过光伏扶贫,对27个省定贫困村每村投资120万元,在村内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实施并网发电,可以连续25年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5万元左右,保证了贫困村长期发展。
(二)发展特色养殖业。推广林禽结合、林牧结合等特色养殖模式,利用林地饲养肉鸡、蛋鸡、蛋鸭等,存栏达25万只;利用林地养猪、养羊等,存栏达2万余头(只);利用林地发展养貂、狐狸等,养殖达3万只;养殖蜜蜂9400群,年产蜂蜜产品300余吨。莱西市日庄镇前山珍村有3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村集体为每户投入8000元,购买了8只母羊,入股养羊大户,由养羊大户负责养殖,年底为贫困户分红,每只羊年收益500元左右,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形成了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的新模式。
(三)发展观光旅游农业。把精准扶贫与拓展农业功能相结合,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舍变旅舍,推动贫困户贫困村的转型发展。目前已发展北宅樱桃节、红岛蛤蜊节、沽河旅游节等乡村节庆活动80余个;形成了大泽山葡萄小镇一日游等26条乡村旅游线路,带动了120个村庄发展观光农业。2015年乡村旅游人数达2831万,旅游收入达142亿元。城阳区山色峪村为省定贫困村,也是樱桃之乡,种植樱桃3000多亩,形成了“春赏樱花、夏摘樱桃”品牌,年接待游客40万人,销售樱桃30万公斤,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创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樱桃致富的路子。
(四)发展特色加工业。青岛产业的区域特色很鲜明,像即墨的服装产业、莱西的农产品加工、平度的汽车零配件、胶州的外向型加工、黄岛的临港制造业等,产值都在100亿元以上,是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资源。黄岛区隐珠镇,以泰发集团、华天车辆等企业为龙头,打造手推车产业集群,全镇发展手推车生产及配套企业300多家,有一半以上的村庄为企业提供零部件加工,3.5万农民实现了就近就业。胶州市于家村的干红辣椒贸易,约90%的辣椒来自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辽宁等省,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辣椒集散地,线上线下相结合,家家户户从事辣椒贸易,每天辣椒交易量达1万吨以上,加工产品主要销往韩、日、德、美等国家,带动了4个贫困村、30多个贫困户发展辣椒分拣、包装等。
二、创新特色产业扶贫方式,确保贫困人口能脱贫
发展特色产业扶贫要创新扶贫方式,培育和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让贫困人口融入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新型主体与贫困村户的双赢发展。
(一)依托农民合作社扶贫。目前青岛农民合作社达8100多家,涉及种植、畜牧、水产、乡村旅游等行业,已有76个贫困村、1340户贫困户纳入合作社带动扶贫。黄岛区大维琅琊鸡合作社,养殖当地琅琊鸡,链接了60多个贫困农户,年出栏鸡30万只,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带动了周边贫困村户利用林下资源养殖生态土鸡。胶州市洋河镇,实施了九顶莲花山乡村旅游扶贫项目,通过“支部+联合社+农户”形式,成立了旅游合作社,以强村山相家村为主导,联合4个贫困村,农民以土地入股,发展水果采摘、水上乐园、摩托车越野训练等项目,现已完成投资1亿元。
(二)依托种养大户扶贫。农村种养大户多是村干部、党员和能人,发展种养经验丰富,产品有销路。青岛发动基层党员干部带动贫困户发展,遴选了一批种养大户,推广“大户+小户”模式,结成300多个贫困户帮扶对子。平度市蓼兰镇任家庙村为省定贫困村,村支部书记任明君为养殖大户,年出栏生猪3000多头,与贫困户签订协议,为贫困户提供幼猪、饲料和技术,目前贫困户每家养殖生猪40头,今年每头利润可达500元,户均增收2万元。
(三)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扶贫。青岛有农业企业2700多家,其中国家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9家,每16平方公里就有一家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形成了蔬菜、果品、花生、生猪、肉兔、粉条、海产品等产业链;加快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商企业达1000多家,年销售额达50亿元。推广了“企业+贫困户”模式,以王台纺机、隐珠手推车、平度小家电等行业,带动贫困镇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青岛汉森食用菌公司,与黄岛区大村镇黄岭村省定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投入20余万元,建设了食用菌产业园,建设食用菌大棚40个,年户均增收2万元。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贫困人口能致富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到户、扶贫到人”思路,加大政策支持,合力推进精准脱贫,确保全面建成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一)提高扶贫标准,拓展精准扶贫范围。将市级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600元,分别高于国定省定贫困标准68%和38%。将经济薄弱村以及承担生态公益林保护、水源地保护、粮食主产等功能的经济薄弱镇纳入识别范围。深入开展贫困调查,摸清了贫困村户的经济基础、产业状况、劳动力资源等“八个”底子,全部上图入库。按照“一镇一规、一村一策、一户一案”要求,编制精准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可持续跟踪的精准脱贫计划。
(二)加大财政投入,拓宽脱贫增收路子。拿出“真金白银”,扶真贫,真扶贫。2014年将扶贫资金由每年3000万元提高到1.3亿元,从今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扶贫专项资金将达4亿元。建立了粮食生产和生态补偿机制,市财政对经济薄弱镇每年扶持200万元,重点用于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对每个贫困村每年给予40万元,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特色产业;对贫困户通过产业带动、部门和企业帮扶等发展特色产业。
(三)调动社会力量,形成精准扶贫合力。建立“市级领导+部门+企业”帮镇联村机制,落实部门对口帮扶责任,选派了500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实现了贫困村和薄弱村全覆盖。实施了强区结对帮扶,组织市内“四个”强区对口帮扶10个薄弱镇,每镇每年帮扶200万元资金。组织领导干部、人大代表与4600名贫困学生进行了结对帮扶,组织237家企业与贫困村结成对子。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