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我是贫困户 我也是股东——湖南安仁县“股份制扶贫”记

  • 发布时间:2016-03-27 10:08:32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长沙3月27日电(记者段羡菊 白田田)三月下旬,春意盎然,湖南安仁县华王乡东桥村“扶贫产业园”里,梯田上种植的枳壳苗吐出了新芽。作为神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唐俊和几乎每天都要上山查看药材的生长情况,他既得为自己,也得为合作社的“特殊股东”——2000贫困村民的收益负责。

  2015年以来,位于罗霄山脉扶贫连片区的安仁县,在华王乡试点探索“股份制扶贫”新模式,希望借用市场的力量,将 “输血”变为“造血”,为“精准扶贫”增添内生动力。

  东桥村扶贫产业园辐射东桥村、天际村和华王村。当地政府为2000贫困村民向上级争取了每人1500元产业扶贫资金。在政府牵线搭桥,引导村民以这笔300万元的资金入股神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占股比例为49%。唐俊和以及另外的合伙人投资占股51%。

  唐俊和从事过煤矿、制衣等多个产业,是全乡小有名气的“能人”。他告诉记者,合作社受股东的委托,负责中药材的统一种植、管理、收购,而他和合伙人既是大股东,又是在给2000个贫困村民“打工”。

  东桥村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是枳壳,还可套种何首乌和玉竹等,其中枳壳需要经过3年才能挂果。按照合同约定,从第3年开始,入股的贫困户每年每人可获得300元的保底分红,还可以根据药材销售利润获得分红。

  贫困户成为产业发展的股东,这和以往的扶贫方式大为不同。东桥村村干部罗贱森说,过去的“直接扶贫”,要么扶贫资金直接以现金的形式发给农民,很多农民拿去购买生活用品,个别甚至赌博输光了。要么发些种苗,但后期没人管理,种苗无法养活,最后还是脱不了贫。

  担任小组长的贫困户曹仁青跟记者坦言,自己开始并不理解“股份制扶贫”模式,以及为什么要把茶树换成中药材,跟唐俊和吵了几架,后来“换了脑筋”。华王乡党委书记何书典介绍,“入股”贫困户除了分红收入之外,还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和产业园打工的工资性收入。还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提升自身技能,涌现出更多的扶贫能人。

  相传,华王乡地名取“纪念药王华佗”之意。当地有悠久的种植药材习惯,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中药材产业,如今被确定为扶贫攻坚的主打产业。在华王乡,像东桥村这样的中药材扶贫产业园共有3个,总共流转的土地面积达到1.4万亩。

  除了“扶贫产业园”这样的大项目,华王乡还推动村民联合成立小型股份合作社,形成大小结合的立体式扶贫格局。小型合作社从事生猪、泥鳅养殖等产业,特点是模式灵活、发展快速。

  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后德今年61岁,在村民中的威望较高,因为小孩读书致贫。去年底,他联合7个贫困户开挖池塘养殖泥鳅,每个贫困户以财政贴息贷款的4万元资金入股,共同投入劳力。

  万一遇到遭遇市场、自然风险,血本无归怎么办?面对记者的疑问,唐后德摆摆手说,他们有信心把泥鳅养好。市里驻村的扶贫工作队,专门邀请市科技局的水产专家,全程指导他们。据了解,当地政府还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参与产业扶贫的合作社购买了农业保险,以分散风险。

  记者在华王乡在走访中发现,尽管当地精心设计探索的“股份制扶贫”还在起步阶段,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村民们普遍士气高涨,投工投劳劲头十足,让人感受不到“等、靠、要”的精神面貌。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华王乡的扶贫产业园,立着这样一块标语牌。山岭上,不少贫困户正在和合作社负责人一起忙碌,呵护尚且弱小的青青枳壳苗。这片古老、秀丽的土地,因为新的扶贫模式,正孕育着脱贫的新希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