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8月8日讯(记者 金易子)“大热天里哪里最凉快?当然是新三板!”有人调侃道。这看似是条搞笑段子,背后暗含的却是新三板市场各方参与者深深的无奈之情。做市指数在结束了罕见的十七连阴后,却在上周再度陷入一片低迷,不断刷新着阶段新低,新三板正被前所未有的乌云所笼罩。
在此背景下,“融资难”似乎已然是众多新三板挂牌企业最常挂在嘴边的抱怨。在中国网财经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面对融资难,一些新三板企业“委曲求全”,或是签订条件苛刻的对赌协议,或是委托中介承销股权,甚至还有的落入了所谓“资本流氓”的陷阱中。
“企业都希望得到投资,但投资界其实鱼龙混杂,甚至不乏有人借投资名义进行敲诈勒索。而企业越是渴求资本,落入资本圈套的可能性越大。”回想起因迫切融资而引发的系列纠纷,一位新三板公司董事长向中国网财经记者感慨道。
“真正的好公司其实是不怕融不到资的。” 谈及当今市场低迷,维珍创意董事长高利军说。中标节能董秘仝宝雄则指出,企业融资更应该要考虑实际需求,“踏踏实实把自身内功练好,之后一定会有投资机构找上门来。”
企业定增频频遇冷
“去年6月股灾之前,来公司考查调研的投资者有五十多家,这还不包括电话咨询的。”北京地区一家新三板企业董秘告诉记者,“今年到现在也不超过十家。”
在去年年初行情大好之时,一有定增项目就会遭“哄抢”。然而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新三板交易低迷、估值萎缩,企业定增频频遇冷,破发层出不穷。众人翘首以盼的分层制度落地后,行情仍未得到预想中的改善。
广证恒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共进行1634次定向增发,较去年下半年下降12.10%;融资总额为722.64亿元,较去年年下半年环比下降21.69%;未能达到预计募集资金目标的定增方案共489例,占比29.93%,比上年增长50.78%。
而近几个月融资规模越发萎缩。根据股转系统数据,今年5月及6月,新三板完成定增金额分别为73.99亿元及85.09亿元,而前四个月均超过100亿元。
据中国网财经记者梳理,截至8月4日,今年以来共有85家企业公告宣布终止定增。不仅如此,联讯证券研究院也曾指出,有三分之二定增失败的挂牌企业并没有专门发布终止定增的公告,仅在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中草草了事。谈及原因,一些企业不避讳得指出是“因市场环境变化”、“基于近期资本市场的实际状况”。
“现在融资难多了,大多数企业路演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定增无法完成,估值也偏低。”南北天地董秘崔彦军告诉记者,目前基础层估值大约10-12倍,创新层12-15倍左右,“这甚至和企业挂牌前的估值差不多。企业融不到资,看到这么低的价格也不想融了。”
难以完成的对赌协议
定增频频遇冷,对资金的需求却并未减少,一些企业只得降低对投资者的要求。“对于企业而言,更倾向于战略投资者,因为他们一般不是短线投资的,多数能持有两三年以上,而个人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往往一两个月后赚一笔就想退出。”崔彦军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选择投资者顺序一般为战略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再是个人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
“如果可以我们当然希望找战略投资者。”一位新三板公司董秘无奈笑道,“可是现在又有多少人敢对投资机构抱有过高预期?”
“目前大部分投资机构都要求签订对赌协议。”该董秘告诉记者。在此情形下,一些企业为谋求“生路”,不得不进行妥协。
“如IT行业,在初创期肯定需要‘烧钱’,但没有盈利的情况下银行是不太愿意借款的,轻资产的公司又没有资产进行抵押,无奈只能进行股权融资。”中标节能董秘仝宝雄指出。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8月4日,今年以来已有6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签订对赌协议,频次达108次。另有数据显示,以2015年年报为业绩标的参与对赌的企业,七成以上败“赌”,最终被卷入诉讼的事例更是层出不穷。
“在签订对赌条款时,企业通常对自身业绩过于乐观。比如,一些企业家认为第二年业绩增长50%没问题,而实际上他只考虑了最好情况,并未把市场环境欠佳、人员离职等情况考虑在内。”崔彦军分析道。
值得注意的是,对赌还引起监管层注意。据中国证券报报道,预计今后挂牌公司在定向增发融资过程中,对于做市转让企业,大股东与增资方之间将不能进行股权对赌。
遭遇“投资流氓”敲门
企业为融资着急忙慌,却有人打着“投资者”旗号,铺设陷阱。在走访各挂牌企业的过程中,一家企业(下称“A企业”)的遭遇引起了记者注意。该公司董事长略显疲惫,事实上,折磨着这家企业为时一年半的股权纠纷才落下帷幕。
“我们当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对投资者身份作调研。” A企业董事长回忆道,在急急忙忙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时,他未曾想过,对面坐着的这位看似普通的“投资者”(下称“B投资者”)却并不寻常。
“B投资者是由某券商推荐而来的,曾以所在公司名义从其他股东处受让11%左右股权。但在签订后续股权转让协议后发现,由于超过新三板举牌线,需要申报相关材料。而对方在法院失信名单中,不具备执行能力。”该董事长告诉记者。
但A企业发现时为时已晚。事情发生后,该公司向B投资者发出《终止协议通知》,却遭到该人士反对并提起诉讼。不仅如此,B投资者利用持有的股权,在参加股东大会时多次投出反对票,甚至还曾带数名非股东人员擅闯会场,A企业不得不向警方寻求帮助。
更重要的是,2014年A企业年报延期披露,正是因为股权纠纷导致公司内部治理出现问题。此次股权纠纷甚至导致公司定增无法顺利进行。
所幸的是,目前上述双方就纠纷已达成了和解。回想这场股权纠纷“拉锯战”,该董事长颇为感慨,对于很多技术型企业而言,对资本非常渴求,对投资方甚至不加筛选,而这时可能会遇上“以此为生”的“资本流氓”,“对他们而言,能否得到股权是其次的,但是会用各种手段阻挠公司正常工作秩序,以此获得利益。”
对此,万绿生物董秘印维青向记者表示,为防资金链断裂,一些亟需资金的企业会“病急乱投医”,“只要有投资者找上门来,根本不会用平等的心态与其交涉,没法了解并核实对方资质与实力。这也导致资本流氓钻了漏洞,借机敲诈。”
A企业董事长还告诉中国网财经记者,公司的经历并非个例,据其了解,新三板中有至少十余家企业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些事情给我们上了非常重要的一课。对于投资者不要盲目信任、盲目崇拜,也应该对其进行充分调研、严格筛选。”
好公司不怕融不到资
融资难的现状,让不少企业叫苦不迭,却让许多代销机构嗅到商机。在各大论坛上,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张贴着各式“新三板定增、原始股出售”的广告。此前中国网财经曾报道,一家机构宣称,“受X公司委托,X公司为后期转板加码,市场价16元,内部价只要10元”。
随后,记者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该公司交易方式为协议转让,所谓的“市场价16元”很有可能是内部来回对倒,“看起来16元有人买,事实上10元也未必会卖得出去。”一些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样的企业资质应该不太好。”
对于企业选择代销机构的原因,印维青指出,企业融资能力较弱是原因之一,缺少投资者资源,对企业价值宣传也不够,从而无法让市场充分认识投资价值。
高利军则分析称,登陆新三板需要付出较多成本,企业挂牌最主要还是希望融资,由于没有太多经验,容易被机构言语迷惑,为今后埋下隐患,“中介机构通常夸大宣传,当老百姓发现该企业明年不能IPO或者进创新层,反而会将矛头指向企业。”
然而融资困境下的众企业又要如何寻找出路,一些新三板企业人士也向中国网财经记者提出了建议。崔彦军认为,如今不是股权融资的最佳时机,企业可以选择发行债券、股权质押、银行授信等方式进行融资,如果实在缺钱,就应小步快跑按需融资,“绝对不能盲目选择投资者。”
“如果必须要股权融资,一定要降低心理预期,毕竟让企业生存是首要任务。”印维青指出,投资者关注企业的成长性,所在行业是否处于风口等,企业要注重自身质量的提升。
高利军表示,企业在再融资时,一定要多联系过去参加定增的老股东,善待投资者,这样即便在二级市场表现不佳,也会让对方有信心;其次,依然要积极参加各种路演,多多少少接触到投资者,即便暂时不融资也能增加投资对象。“重要的是,企业自身业绩一定要过硬。”高利军强调。
(责任编辑:张恒)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