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在保持上半年积极力度的同时,应重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下半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可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向加大减税力度以降低企业成本。
●未来,应进一步通过监督地方政府积极落实“民间投资36条”与“鼓励社会投资39条”等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文件,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拓宽民间投资的空间。
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7月17日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等专家学者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升民间投资和房地产市场制度建设发表了观点。
陈彦斌:应对下行压力须从三方面政策下功夫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企稳迹象,但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宏观经济初步呈现企稳迹象,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一是GDP同比增速企稳,结束了连续3个季度的下行态势;环比增速有所回升。二是名义GDP增速回升步伐加快,已高于实际增速。三是消费增长保持平稳。四是出口降幅收窄。五是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六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表明经济运行有所向好。
宏观经济虽然存在企稳迹象,但是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尤其从6月份数据来看,下行压力有进一步加剧的势头,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总需求的视角来看,需求增长较为疲软,尤其是投资增速下滑态势持续加重。一是政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码已难以止住全国投资增速的回落态势。二是民间投资增速仍在快速持续下滑,与全国固定投资增速的“喇叭口”不断扩大。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中贷款增速下降、自筹资金低位增长,表明市场投资意愿依然较弱。四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见顶回落态势明显。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与商品房销售同样表现出见顶回落态势。
第二,从产业的视角来看,工业板块仍处于深度的结构调整之中,尤其是制造业的运行情况依然欠佳。
第三,从总价格水平的视角来看,CPI同比涨幅回落且环比为负,PPI同比仍为负且环比由正转负,表明经济回稳势头尚未稳固。今年以来价格水平的持续回升一直被视为经济升温的信号。但在6月份,价格水平的回升势头显著减弱。
第四,从先行指标来看,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将有所减弱,下行压力将有所增强。一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明显下降。二是,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显著回落。三是,PMI分项指标中新订单指数和生产指数差值下降。
应对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可以从三点入手:
第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鉴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价格水平涨幅回落,货币政策应将定位由“稳健”调整为“适度宽松”。
就具体操作措施而言,一是,增加货币供给与信贷投放,将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速至少提高到年初设定的13%目标值。二是,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尤其是考虑到下半年价格水平涨幅回落的压力加大以及美国加息预期的减弱,必要时中国可以再次启动降息操作,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在“适度宽松”定位下,加强预期管理力度,给予公众长期稳定的预期。由此可以更好地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进行生产与投资,从而缓解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下降的问题。
财政政策在保持上半年积极力度的同时,应重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下半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可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转向加大减税力度以降低企业成本,加强对“去产能”带来失业人员的社会托底以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的出清,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出以推动社会技术创新进步等,从而切实落实供给侧改革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的目标。
第二,短期内“稳增长”的关键在于有效提升民间投资。从6月份数据来看,当前经济下行的主要压力来源于投资增速的显著放缓。投资增速放缓的核心原因在于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达62%的民间投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导致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抑制背景下,民营企业始终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导致投资积极性持续下降。二是,市场准入限制导致民间资本可涉足的领域受限,尤其是难以进入拥有较高回报率的金融、医疗、养老等第三产业。三是,由于第二产业的民间投资占整体第二产业投资规模的比重高达78%,当前“去产能,去库存”等政策更多是制约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四是,人民币贬值预期影响下,民营企业纷纷前往海外投资,投资出现“内冷外热”的现象。五是,市场对未来中国经济的信心不足,导致投资意愿减弱。其中,前两点是导致民间投资下滑的根本原因。
因此,扭转当前民间投资增速的快速下滑态势,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是实现今年“稳增长”任务的关键。要提升民间投资应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尤其是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另一方面,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更多体现在第三产业上。未来,应进一步通过监督地方政府积极落实“民间投资36条”与“鼓励社会投资39条”等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文件,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拓宽民间投资的空间。
第三,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在于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关键在于推进市场化改革。这不仅是因为市场化改革可以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因为市场化改革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利用率以及改善资本与劳动结构等机制促进经济增长。
刘元春:经济发展需要寻找三对矛盾平衡点
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中有两对参数变化是最大的,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的增速,这是五年来首次出现的一个现象。二是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过去民间投资增速和经济整体的增速基本是亦步亦趋的,这种分化从今年一月份开始。这两个参数在今年上半年的变异是我们把握当前经济增长的性质以及下一步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因为其他指标很多都是短期的,而这两个指标是长期的。
首先,居民收入在过去一直是快于当年GDP增速的,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国民收入的超分配现象,它依赖于民生工程的建设,依赖于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依赖于我们初次分配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居民收入在过去一直维持9%以上的增速,农民工收入在过七八年里基本上维持在15%以上的增速,但是今年6月同比增长跌破两位数。这个跌破的核心原因在于我们的整体生产效率出现急剧下降:一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下降,二是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在这两个持续下降的前提下要想维持很好的收入增长在中长期是不可能的。探寻背后的原因,我们会看到一方面很多人谈到了目前民粹主义倾向抬头,许多企业家认为这种现象不利于整体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我们会发现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获得感很糟糕,原因在于我们制度改革方式有问题——比如,我们的财政政策很积极,但是积极的方向有问题;我们在民生上的支出还不错,但是远远不足。
其次,民间投资为什么下滑这么厉害?有人认为是制度性原因,实际上融资难,融资贵,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现在通过政府机构的改革,某种程度上行政效率比原来改善很多了。我们看参数会发现,原来国有企业跟民间投资差不多,今年1月份到6月份国有企业投资增速在11%-24%,民间投资从10.2%下降到2.8%,国有企业的强劲投资是导致目前民间投资挤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个之间的冲突怎么解决是下一步的一个关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寻找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是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平衡、市场跟政府的平衡、福利性的变化和基础增长性的变化的平衡。如果我们在这样的一些平衡上没有一些新思路、新理念,而延续传统的一些路子,就会出大问题。我们所讲的要超越两难困境就是超越这两难困境,而不是其他的困境。因为我们政策上两难困境都是表现在这两个基础变量上,这是决定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和当下经济下行压力的两个最重要指标。
马光远:房地产发展亟待完成制度体系构建
这些年针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有两种极端观点:一个是过度乐观,一个是过度悲观。两种观点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造成了极大的紊乱。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是正常的和符合逻辑的。对增长速度,我们恐怕更需要从更新的理论层面做一些解释。当前民间投资呈现下滑趋势,除了从长期的体制、机制、观念等进行分析外,还需立足于当前中国经济在新常态周期的背景。站在这个角度,我认为,民间投资在当前的下滑,最根本的原因是依靠过去的模式投资实业,投资一些领域,根本不赚钱了。不赚钱了,所以民间投资不再去追加投资。民间投资所处的行业,大多处在制造业领域,这些领域目前处在很困难的调整期,加上民营企业家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感受,从而自动会减少投资。
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在企稳,但是分析稳增长的几大力量,可以说,房地产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房地产投资的回暖和一二线城市房价的轮番上涨,上半年经济要取得6.7%的增长很困难。但是,房地产投资从5月份开始隐性下降的转折点已经出现,无论是投资端、交易端,还是资金端都出现往下走的迹象,在下半年有可能出现疲弱,所以房地产投资下半年下行是一个极大的概率,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动力能否出现新的力量?这需要在理论层面、政策层面继续梳理清楚,要在思想层面有所突破。
中国的房地产政策走到今天,基本上都是短期的调控政策。从2012年换届以来,事实上政府高层对整个房地产政策倾向是从调控走向制度建设,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住房制度体系。但是当前短期的目标仍然是去库存,去库存还不是一个长期的建构的举措,比如说农民工购房推动房地产去库存问题,帮助农民工买房子的一系列制度架构,比如金融政策、信贷政策等有没有建立起来,有没有形成一个对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期的预期,有没有形成一个购房者长期的预期,我们的政策没有给出答案。所以中国房地产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一个长期的制度预期的问题,从土地市场、到交易、到房地产所有的环节,都缺乏长期的制度体系,所有的都是短期,造成这个市场到今天为止仍然预期紊乱,比如说一季度的时候,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疯狂的表现?这都跟预期有关。大家都有一个恐慌的预期,恐慌的预期再加上过去多年历史经验教训导致价格出现了匪夷所思的上涨。
所以我觉得最终的根源,就是我们整体的制度体系怎么样来从短期调控转向长期的构建,这方面其实我们是非常缺乏的。我非常同意权威人士讲的,不要把住房股市等的发展简单看成稳增长的手段,要回归到他的本质功能——房子是给人住的。围绕这来做文章,我期待完成一个制度体系的构建。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