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1号店八周年店庆来临。往年店庆促销期间,1号店与京东之间剑拔弩张,火药味浓厚,今年1号店和京东却和睦得像“一家人”。此前6月21日,沃尔玛宣布入股京东5%,将所持有1号店资产转手给京东。1号店戏剧性地成为京东旗下“小伙伴”。
八年内,从“平安系”到沃尔玛,再到京东,1号店被三度转手。2015年7月14日,创始人于刚和刘峻岭挥别2008年创立的1号店,离开时的职位分别为董事长和CEO。于刚此前谈到放弃控股的原因时称,电商是个规模游戏,如果全靠自己能力成长,过程将会非常缓慢。但最终资本并没有如他所愿取得好的效果。
现在正忙于周年庆大促的1号店员工心里还存有一块阴影,“我们会像易迅网那样慢慢消失吗?”不止一个1号店员工心存疑问。对此,京东方面称,看好1号店品牌价值,不会主动裁员。
现状
1号店遭“挖角”,京东立海报“挽留”
在沃尔玛宣布将旗下1号店资产移交京东不久,6月底、7月初,1号店上海办公区楼下陆续立起了携程、网易考拉海购、拼多多等众多互联网公司前来“挖角”的海报——“诚邀1号人才!”“你会是那个和我们一起去纳斯达克敲钟的人吗?”不仅靠鼓动性语言博眼球,还直接附上了简历投递HR邮箱。
京东则很快给予反击,印着“‘京’诚所至,始终如‘1’”的海报也一排排出现在1号店楼下。有的海报更为意味深长:“恩怨化飞烟,云破续前缘”。
一年前,1号店曾将同为B2C电商的对手京东视作“攻击对象”,“1贵就赔”、“低50”等促销口号都是对标京东,当时的市场气氛剑拔弩张。
今年6月30日,京东在“致1号店小伙伴们的一封家书”里“提前祝贺1号店8岁生日快乐”,并表示“由衷地希望1号店的品牌能够继续保持原汁原味”。7月5日,京东又发信表明立场:共享优势资源渠道帮助1号店打造最强周年庆。
虽然京东打出温情牌,1号店内部仍存在“害怕被遗忘、被抛弃”的情绪。
“底层员工都希望京东能更加透明公开,给一个明确的未来。也希望沃尔玛能站出来,从员工利益方面做一个表态和说明,从发生这个事情到现在,没有任何沃尔玛高层来向员工进行说明。”1号店员工张军告诉新京报记者。
1号店员工王蒙说,“公司流传说收购1号店并非京东主动意愿,而是沃尔玛的弃子,京东是否有意愿和资源继续发展1号店呢?有的员工正为自己寻找退路。”
据张军了解,京东和1号店几个非业务部门谈了(合同)转签,比如技术、财务、人力、法务等,这些部门转签工作预计在7月底完成;不签的话会有一定补偿方案。“但其他部门,诸如商品、市场、移动、运营等,据京东原话是‘没有转签计划’。”张军告诉新京报记者。
王蒙则表示,转签并没有启动,京东还在轮流和大部分部门一个个开会,据说诸如未来福利、薪资调整等正在协商制订。
对此,京东有关负责人表示,非常看好1号店的品牌价值和市场机会,并会保持1号店品牌和业务运营的独立性。根据交易架构的约定,支持1号店网站运营的相关部门将换签到京东。但不论是否换签,大家都要继续协同提升1号店的品牌实力和其优质口碑,京东不会主动裁员。
溯源
“烧钱扩张”迟疑,先发优势消失
2008年7月,戴尔原全球采购副总裁于刚和戴尔原中国区总裁刘峻岭共同创建了1号店,其首推“满足家庭所需”的一站式网购体验,让消费者第一次有了“网上超市”的概念。相比2015年火热起来的天猫超市、京东超市,1号店的概念非常超前。
于刚在早期就喊出了“网上沃尔玛”的口号,野心勃勃,后台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系统使其有能力去降低成本。较普通店铺商品,能达到3%-5%的价格优势。
然而快消品供应链管理存在很多难点:包裹体积大、重,有的易漏、易损,保质期短等等。此前媒体报道显示,1号店由创始团队几百万资金启动,再融资千万级,但电商烧钱迅速,2009年10月,1号店迎来资金紧张的关键点。
2010年5月,平安集团以8000万元收购1号店80%股份,相当于在“资本寒冬”中救活了1号店。
收购1号店刚过一年,2011年5月,平安就以大约4.5亿元将1号店20%的股权转让给商业零售巨头沃尔玛,期间增值近十倍。2012年2月,沃尔玛增持1号店至51%,实际控制1号店。
据1号店公布的数据,2009年,销售额为4600万元,平安入股的2010年,销售额8.05亿元,同比增长了近18倍。2011到2013年,1号店销售额继续增长,分别为27.2亿元、68亿元和115亿元,增速逐渐放慢。
对比同一时期的京东商城,后者扩张步子显然迈得更大,贴着“烧钱扩张”标签的京东,从2009年40亿元销售规模做到2012年的600亿元。
当2012年京东挑起“史上最惨烈电商价格战”时,1号店营销层面略显“淡定”。公司内部并不主张大肆营销,更倾向于把钱花在偏供应链改造的刀刃上。
与1号店长期合作的一家供应商高管李伟告诉新京报记者,在电商企业最应该放大声量,扩大销售额,获取影响力的重大时间节点,1号店都退缩了。“电商造节大促时1号店总是被动跟进,力度声量都不够大。”
根据艾瑞报告显示,从2014Q1到2015Q4的B2C市场份额变化来看,天猫始终位居第一,京东位居第二。2015Q4,1号店份额占比仅为1.2%,居于第六位。
融合
沃尔玛整合失败,出手“甩包袱”
李伟告诉新京报记者,2013年其在1号店单月销售已经突破数百万元,但是这个数字接下来的几年都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与此同时,他们进驻的其他各大电商平台上,同比增长最高达到30倍之多,最少的也有三五倍。
李伟表示,是沃尔玛怕亏钱的心理导致基础投入不足,攻击性不强。沃尔玛全球供应链整合上始终没下决心,唯一能做的就是缩减费用。
“沃尔玛在中国采购体系人数非常少,例如零食采购在中国区30多个人,京东、1号店至少几百号人。同时全球采购优势,又没有输出给1号店。”他表示。
“沃尔玛全球电商都做得不好,又谈何去管理国内电商。眼见1号店发展没有起色还越亏越多,到最后只能着急出手。”李伟说。
全球性研究机构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最新数据,沃尔玛中国的整体网络市场份额为1.6%,位居第6,远远落后于阿里巴巴的46.9%,和排名第二的京东的20.1%。
6月13日,沃尔玛中国再告换帅,两年前从Greg Foran手中接过帅印的Sean Clarke调离;这次将在8月接替Sean Clarke的是沃尔玛加拿大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irk VanDen Berghe。
知名物流供链专家黄刚对此分析认为,线上1号店的系统,作为电商,要求是快速响应;而线下沃尔玛的系统,是传统零售的系统。试图打通供应链的结果是,线上线下订单完全无法协同。库存协同共享也有类似的麻烦,此外,还有文化融合的困难。
“沃尔玛就是一个生意人。”黄刚表示,在京东、阿里竞争火热的时候,就是出售1号店的时机。
动荡
高管到小二,人事变动持续至今
在与沃尔玛磨合期间,1号店核心创始人相继离去。2015年7月,董事长于刚与CEO刘峻岭正式宣布离职。此前,CTO韩军、市场部副总裁程峻怡已经离职。工商信息显示,2015年9月,1号店的法人由刘峻岭变更为沃尔玛全球电子商务亚洲区总裁王路。
据媒体报道,沃尔玛对1号店增资同时签署了“对赌协议”,对三年后,也就是2015年的销售额及用户量提出了考核标准。
“从沃尔玛接手开始,1号店人员变动一直都特别大,包括于刚在内的核心团队已经变了一圈,总监、经理,具体对接各个品类的小二和上面的负责人浮动都比较大。”李伟告诉新京报记者。
接近1号店的人士表示,企业内部出现大变动,很容易抓不住市场机会,因为所有岗位都在求稳,而不是求突破。高层频繁变动导致经营主体思想方向不稳定,必然产生下面更多的人员流动。
这种人事动荡的不稳定感一直持续至今。
“受降仪式上东哥都没有来。”一篇署名1号店前员工的文章,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很快,也许就是明天,不再有人记得收购这件事,甚至不再记得江湖上曾经有家公司叫YHD(1号店)。”
未来
1号店会是下一个易迅网吗?
一些员工担忧,这次沃尔玛投资京东5%公布后,1号店的角色更像是陪嫁品。从国内线上零售的份额来看,京东大概是1号店的近20倍。有人还联想到腾讯投资京东的那次交易,同为上海电商企业的易迅网被腾讯收入囊中,后转入京东旗下,迄今几无声音。
虽然京东称要保留1号店品牌,但李伟表示,“目前来看,对于1号店的整合方案可能是B2C业务整体并入京东自营,独立发展下去的话和京东品类重合度太高了,1号店卖的京东自营体系都有在卖。关系怎么处理?”
他认为,如此一来对京东也是好事,现在京东业务布局强在北方城市,1号店华东覆盖更强,之后的业务结构相对理想。
不过也有其他想法。“对1号店而言比较好的一面是,我们作为华东甚至南部地区与阿里、苏宁对抗的据点之一,京东和1号店在互补品类上、现有用户、物流配送方面展开合作。”张军说。他还是期待京东能带给1号店一些新的气象,“好的变化主要在公司合作层面,比如双方市场资源上的共享,相比沃尔玛,京东的行动效率非常快,这也许能为原本效率比较慢的1号店带来不同。”
“这次周年庆在某些城市京东快递箱里,有1号店8周年庆促销的DM单,还有京东通过自己的微信号发布属于1号店的活动消息,据说还有其他一些更深入的合作在推进。”王蒙表示。
(文中张军、王蒙、李伟均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刘夏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