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改革的大潮正在农垦的土地上渐次铺开。农垦人在实践中探索改革路径,用勇气攻克历史遗留问题,用智慧化解改革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日前,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启动,标志着农垦改革进入新阶段。为寻找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让我们走进西部垦区宁夏农垦,一窥他们在土地规模经营中的创新做法。
天下黄河富宁夏,造就了“塞上江南”的独特景致,孕育了稻香鱼美的特色农业。而宁夏农垦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潜心经营,形成了粮食、奶牛、葡萄、枸杞、旅游等跨一二三产的优势特色产业。
贺兰山下,风景如画,瓜果飘香。
“以前咱就是小打小闹,种多少卖多少,收入没保障。现在,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经营,我从农民变‘工人’,按月拿2000多块钱的工资,压力小了,收入稳定了。”在离银川市不远的平吉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蔬菜大棚里,农民张海芹一边修剪着黄瓜叶,一边向记者讲述土地集约经营的好处。
进大棚、看基地,瓜田李下话改革……走进宁夏农垦,记者无不感受到脚下的土地所迸发出的无尽活力。只有创新土地经营方式,才能释放沉睡的潜能,也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A 用资本化焕活土地资源价值——利好政策相继出台,让土地变资产变资金
“农垦土地是国有土地,是保证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农垦职工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政府掌控国有土地的重要储备。”宁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永忠说。
受历史遗留问题影响,宁夏农垦和其他垦区一样,国有土地在对外发包、抵押贷款、转包转租、租赁出让等管理使用中,一度出现了“乱象”。为此,宁夏农垦在推进改革中,用规范化、资本化思路创新土地经营管理。
据悉,自治区政府首先调整了农垦土地出让金政策,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纳入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实行专户储存,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支持农垦发展。其次,收回了所属单位土地处置权限,交由农垦集团统一管理。
为规范和强化土地使用,他们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套“组合拳”,清收违法违规违纪对外承包土地27.4万亩。这些动作不仅让改革的底气足了,更使产业做大做强有了坚强后盾。
与地方一样,土地确权是宁夏农垦改革发展的难点所在。目前,农垦正与地方加快推进尚未确权的农垦4个农场、58.7万亩土地的确权颁证工作。预计到今年9月底,将完成宁夏农垦所有土地的确权工作,并随后推进土地评估注资工作。
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农垦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土地搞活,让农垦手中的巨量土地资源显化其价值,这就需要探索解决土地的资本化问题。”
早在2011年,宁夏农垦就采取土地使用权抵押担保方式,发行了宁夏第一支农业企业公司债券,募集资金18亿元,为农垦葡萄、奶牛等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经过多年运作,土地资本化进一步显现成效。据悉,自治区政府已批准农垦将118.2万亩、总价79.9亿元的土地注入农垦集团,转增国有资本金。目前,宁夏农垦已完成86万亩、56.6亿元的土地分割办证和注资工作,使其总资产达140亿元。
B 用产业化培育农业优势板块——化零为整促土地规模经营,让土地与资本牵手
“小黄瓜很脆,西瓜很沙,香瓜很甜……在这儿采摘和在菜市场购买,完全是两种体验。”在平吉堡生态庄园有限公司开发的“开心农场”里,几位市民穿梭于瓜藤下忙着采摘。
“我们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建成了占地3300多亩的集设施农业、休闲农业、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生态庄园,大幅提高了土地产值。”生态庄园总经理王占伟说,为了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我们创建开心农场,吸引市民下乡租地、种地、采摘……
据悉,围绕都市休闲农业,生态庄园先后建成生态餐厅“小木屋”,打造现实版“开心农场”,建设休闲“垂钓中心”,建成“休闲采摘园”等一系列农业休闲观光项目。
“地还是原来那块地,但经营方式一变,所创造的土地价值可就大不一样了。市民得到的是农耕体验的乐趣,而企业和职工获得的则是更多的收益。”王占伟说。
对于平吉堡而言,既做大了设施农业,又搞活了休闲农业,可谓一举两得。而对于人多地少的巴浪湖农场来说,就需要另辟蹊径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力量办大事。
“2007年以前,巴浪湖已经连续亏损了15年,人多地少,农场包袱重。如何拔掉穷根,唯有改革。”巴浪湖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梁治荣说,改革首先就是要理顺土地关系,把土地化零为整,进行规模化经营。
巴浪湖有山地44.3万亩,耕地3.7万亩。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发展农业?首先是招商引资,巴浪湖出土地、出劳动力,外商投资大棚、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按合同向巴浪湖支付费用。其次,他们将分散的、承租给职工的土地,通过多种办法回收集中,为农业规模化经营铺平了道路。
从此,难题迎刃而解。土地与资本的成功牵手,唤醒了巴浪湖沉睡的土地。而随着资金的快速积累,巴浪湖农业更是趁势走上了高端路线。建设了6000亩供港(香港)蔬菜基地,每年向港、澳及广州、深圳等地区提供优质蔬菜1万余吨,企业每年增加经营收入750万元,年均带动农场2500人实现劳务收入1800万元。
记者在基地看到,绿茵茵的菜心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地里快速收割,并装箱上车,通过冷链物流发往香港市场。“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发展3000亩枸杞种植,也瞄准高端市场。”梁治荣说。
土地集约经营让巴浪湖农场尝到了甜头。梁治荣说,首先是大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把有限的资源优势成倍放大;其次,解决了农场大量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让职工在种植、技术服务、运输、营销等产业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第三,体现在农场的账本和职工的钱包上,实现了农场强、职工富的目标。截至去年底,农场实现营业收入9850万元,实现利润201.5万元,职均收入2.6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19%、253%、264%。农场连续三年扭亏盈利,职均收入年均增长14.6%。
C 用市场化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挖掘山水资源反哺农业
厉以宁说:“谁对土地进行投入,就应该获得土地的增值收益。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加工业和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通过三产融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在黄河与贺兰山之间,丰饶的冲积平原上,宁夏农垦人不仅打造出了响当当的“宁”字号农产品,他们还围绕山水资源,做起了“游沙湖、品美酒”的文章。
前进农场环湖傍水,一直以来以发展渔业为主业,收益平平。“早年间,我们真是捧着金碗要饭,守着山水资源却无视它的旅游价值。”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志刚说,思路一变天地宽。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思路,他们成立旅游公司,将泥滩地、沙地等不适合发展农业的土地,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带动了农产品的消费,以此反哺农业。
贺兰山下、黄河西岸、北纬38°——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西夏王葡萄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和玉泉葡萄小镇就坐落在这片“黄金地带”的核心区中。
“种葡萄,吃葡萄,喝葡萄酒。”一块土地,可以有三种经营模式;而从种到吃再到喝,更是对三产融合的生动诠释。
300万亩——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30万亩——中国最大的以酿酒葡萄为主的优质葡萄基地;17万吨——中国最大的优质干红葡萄酒加工规模……一连串的数字,凸显了葡萄产业在这块土地上所蕴藏的巨大价值。
西夏王公司在贺兰山东麓国家葡萄酒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内拥有优质酿酒葡萄基地10万亩,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国家级龙头企业。为盘活土地,他们正创建以“世界葡萄酒文化博览、产业集聚、特色酒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玉泉葡萄小镇。而已建成使用的玉泉葡萄酒庄,集葡萄种植、采摘、酿酒、休闲度假、住宿会议等功能为一体,实现了每一块土地的功能定位,为葡萄产业注入了新的内涵。
改革在路上。透过发生在宁夏土地上的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宁夏农垦所展现出的活力与希望。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