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国企业全球化创新大会在深圳举办,“深圳十佳新锐型全球化公司”“深圳十佳成熟型全球化公司”两大榜单揭晓。大疆创新、光启、柔宇科技、华大基因、光峰光电、超多维、微芯生物等十家企业上榜。
华也国际总裁叶雪泥把大疆创新等原生的全球化企业形容为“雪豹”。最近几个月,她带领团队调研了深圳多家创新企业,发现大疆、光启、柔宇等企业在诞生之初就具备国际化的特征,其产品和服务也是针对国际市场,定位于全球,行动敏捷,不畏艰险,进军世界市场凌厉而迅猛,犹如“雪豹”。
“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多都接受过东西方教育,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不再遵循模仿、追赶、超越的规则,而是在某个领域中建立一个新秩序,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叶雪泥告诉记者,早年中国企业能够跨出国门、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很少,而且不少企业在“走出去”时没有战略部署和本地化的概念,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这些新锐企业有望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深圳的大疆等一批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公司,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告诉记者,深圳的“原生”全球化企业如大疆等在全球化方面应从自发到自觉,华为等逐步发展而来的全球化企业应把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加以树立,不断研究国际竞争的新方式、新规则,始终按照国际规则办事。
全球化新锐公司涌现??光启马丁飞行包背后的全球化理念
6月22日上午,王志乐与出席中国企业全球化创新大会的中外嘉宾一同前往深圳科技园内的大疆、光启参观考察。由于考察团中有多位外宾,两家企业出面为参观团讲解的均是外籍员工,大家的主要沟通语言是英文,气氛融洽。
多年来,王志乐曾到100余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总部调研,也调查过包括华为、吉利在内的大量内地企业,写就《全球公司》等知名著作。通过光启展厅中的马丁飞行包和太阳方舟、“云端”号模型等酷炫产品,王志乐看到的是开放合作、全球化发展的理念。
成立于2010年的光启,2015年成立了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目前共同体成员包括“云端”号、“旅行者”号、马丁飞行包、太阳方舟、悬浮站、超级WiFi、智能光子、海容宽带、指纹卡、智能结构、动力外骨骼、超级数据链等,遍布亚洲、北美洲、欧洲、非洲及大洋洲。
王志乐告诉记者,企业要创新但不应闭门自主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开放合作的做法更值得提倡,全球化时代,尤其要优化配置全球资源。事实上,尽管每年投入数百亿元研发资金、拥有约8万研发人员,但华为还是非常强调创新上的开放合作,华为与行业合作伙伴、学术机构等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合作。
王志乐认为,深圳大部分公司处于中国企业、国际公司、跨国公司、全球公司这四类中的国际公司阶段,一部分公司已成为跨国公司,华为等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公司,而且深圳的大疆等一批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公司,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近年来,深圳诞生了大疆创新、光启、柔宇等一批从一开始就非常全球化的企业,而且企业发展非常快速,令人瞩目。大疆创新占据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的市场份额,2011年至2015年五年间销售额增长约百倍,柔宇科技成立不到4年估值已超过40亿美元。
“这一大批全球化新锐公司几乎是静悄悄地涌现,形成了深圳冲刺全球化战略目标的生力军。”叶雪泥说,高效的全球化是深圳企业实现商业模式转型,乃至改变世界经济的下一步必由之路。
为什么深圳会出现一批原生的全球化企业?王志乐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深圳有很多优势,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开放,如果深圳不是一个真正开放的城市,与国际接轨,其它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
他告诉记者:“深圳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吸纳了大量全球资源在这里充分配置,深圳的企业家群体也有追求成功的欲望,按市场规律办事,这就体现了国际化、市场化,这‘两化’也是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核心成功要素。”
从自发到自觉??要全球吸纳资源、打造全球价值链
叶雪泥曾在国外工作和生活多年,2003年在北京创办华也国际后,早期主要为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本地化服务,在企业全球化方面拥有20年的经验。近年来,她发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寻求全球化“向导”,其中很多来自深圳,包括华为、迈瑞、金立、光启科学等知名企业,覆盖电子科技、制造业、医疗、航空航天、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
不过,游走于东西方文化间的叶雪泥也留意到,尽管中国企业的优质产品越来越多,已经可以解决从技术到产品这一环节的问题,但对产品进入市场尤其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环节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国际舞台上中国企业的声音、中国企业的故事太少了。
“3年来,很多深圳企业都在向海外发展。不仅是华为,不少企业都开始具备全球化意识。”叶雪泥说,深圳的新使命是转型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继续引领中国发展,身处竞争日益激烈的新环境,深圳企业需要应对跨文化沟通的挑战以及来自全球新兴市场的压力。
叶雪泥长期服务于通用、戴尔等全球化企业,她清晰地认识到,即使是发达国家从西到东进入中国,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但也面临着跨越不同文化的难题,这个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过程。“近年中国企业从东到西进入国际市场,是一条新路,更加难走。”
王志乐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许多挑战,深圳的企业在创新上更有优势,一些企业起点较高,与国际接轨程度更高,这也对深圳企业的全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告诉记者,深圳的“原生”全球化企业如大疆等从一开始就按照全球的竞争规则成长,在全球化方面应从自发到自觉,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吸纳资源、打造全球价值链。对于华为等逐步发展而来的全球化企业来说,则应该把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加以梳理、总结,不断研究国际竞争的新方式、新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办事。
霍尼韦尔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Shane Tedjarati告诉记者,深圳企业全球化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其次是打造可以深入、长期合作的渠道,三是形成全球化的管理体系和理念。“如同外国公司到中国来要学习如何在中国落地一样,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也要学习全球化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全球化工作。”
“这些企业(深圳原生全球化企业)的创始人多都接受过东西方教育,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不再遵循模仿、追赶、超越的规则,而是在某个领域中建立一个新秩序,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一大批全球化新锐公司几乎是静悄悄的涌现,形成了深圳冲刺全球化战略目标的生力军。”
——华也国际总裁叶雪泥
“深圳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吸纳了大量全球资源在这里充分配置,深圳的企业家群体也有追求成功的欲望,按市场规律办事,这就体现了国际化、市场化,这‘两化’也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核心成功要素。”
——商务部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
■案例
华为16个研发中心发挥怎样的价值?
用全球化能力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提起华为,人们常常会讲到一串数字:华为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45个培训中心、36个联合创新中心。华为17万多位员工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7.9万名,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2015年研发投入达596亿元人民币。
这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中心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华为的研发思路是什么?“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交付价值,创新就是用全球化能力快速满足客户需求。”记者近日从华为公司了解到,通过全球的16个研发中心,华为汇聚全球最顶级的资源、最优秀的人才,构建全球创新能力,跟踪全球时尚潮流趋势,打造最极致的产品。
据悉,华为在时尚之都巴黎设有美学研究中心、在全球设计中心伦敦设有设计研究所、在数学家最多的俄罗斯设有算法研究中心、在日本设有小型化设计和质量控制研究中心。华为美国研究所则以射频、操作系统、芯片、软件、大数据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并且在硅谷专门建立了创新中心,欧洲研究所则主要以5G为主要研究方向。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欣赏华为“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的理念,他认为华为能够充分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打造全球化的价值链,使这个价值链上每一个节点所产生的价值都能被全球用户分享。
据了解,华为的研发创新走过了从“工程师的创新”到“科学家与工程师并重的创新”的历程。过去,华为的创新主要侧重于产品实现,近些年则加大了在基础科学技术、基础工程技术等“冰山水面之下”的创新投入。
在信息产品硬件走向同质化的情况下,数学成为华为与同行拉开产品和软件差距的关键。华为持续在数学上投资,也为公司更好地交付价值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如华为在俄罗斯研究中心招聘了数十名全球顶级的数学家攻克技术难点,使其在全球第一家实现了GSM多载波合并,进而实现了2G、3G、LTE的单基站Single RAN设计。
具体而言,通过数学算法的创新,俄罗斯工程师们发现移动网络中不同代的网络是可以通过软件打通的,在该理论支持下,华为开发了业界首个Single RAN技术,该技术大大融合并简化了2G、3G和4G移动设备,使得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最少的硬件更换升级到最新一代的技术。这种平台统一在极端的情况下可以节省50%的成本,一般能够节省20%至30%的成本,这使得华为的解决方案成本比较低。
另外,华为的研发强调以市场成功为导向,关注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华为在全球与客户建立了36个联合创新中心,了解客户机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帮助客户成功,提高满意度。通过45个培训中心,华为培育当地专业人才,实现知识的传递,增强当地人们实现数字化社会的能力。
■观点
王辉耀:部分“走出去”企业缺乏全球化战略思维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6月22日在中国企业全球化创新大会暨《2016全球化·深圳100研究报告》发布会上指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标准国际化进程缓慢、金融促进体系不能适应“走出去”的需要、海外投资信息服务有待改进、部分企业全球化思维与意识缺乏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国际化人才不足,而且部分企业缺乏全球化思维与意识,国际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
他指出,CCG在对“走出去”企业问卷调查及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中国有较多已“走出去”的企业还是缺乏全球战略思维、全球市场思维、国际惯例思维,44%的受调查企业海外员工比重不到5%。
王辉耀还表示,硬思维是一些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失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一些企业过度依赖政府或者消费者等单一利益相关方来制定战略和管理机制的思维,即所谓的‘硬思维’,缺乏主动考虑员工、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是导致企业对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
他指出,全球化可分为三个浪潮,第一个浪潮是货物流动,第二个浪潮是资本流动,第三个浪潮是人才、人员流动。虽然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企业全球化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过,国际化人才不足仍然制约着企业发展。
他说:“25%的受访企业认为缺乏国际经营人才是影响对外投资效益的主要因素,15%的受访企业认为原因是文化差异巨大,12%的受访企业认为原因是国内同行业海外恶性竞争。”
从资本上来看,中国2014年对外投资流量首次超购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从存量角度看,中国对外投资位列全球第八位。王辉称耀,“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全球化发展的新机遇。“一带一路”将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带来新机遇,中国企业近年在“一带一路”地区投资大幅增加。
“多边全球治理的机制正在形成,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王辉耀建议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多元合作的路径,加快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在国际标准体系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并借助庞大的华人华侨网络,降低投资风险,培养和集聚国内外的“一带一路”人才。
专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
跨国公司如何发展为全球公司?
要在战略、结构、责任方面进行创新
王志乐认为,从1992年冷战结束、全球市场形成以来,跨国公司进行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传统跨国公司走向现代全球公司。深圳大部分公司处于中国企业、国际公司、跨国公司、全球公司这四类中的国际公司阶段,一部分公司已成为跨国公司,华为等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公司。在全球化的时代,企业应该走向全球公司。
跨国公司与全球公司的区别是什么?他分析说,全球公司有三个特点跟原来的跨国公司不同,一是战略上进行了调整,以前是跨国经营,现在是全球经营,这些公司打造了全球化的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吸纳整合最好的资源,从而增强了全球的竞争力;二是管理结构上,这些公司从过去的中心辐射式、金字塔式的管理,变成全球网络式的管理。
他认为,华为属于中国大型公司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一批企业。华为的业务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设立了16个研发中心、45个培训中心、36个共享中心,充分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打造全球化的价值链。
除了战略和结构转变之外,这些公司承担的责任也发生转变。王志乐说,跨国公司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但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可能在别的国家不讲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也不合规,而现在的跨国公司要走向全球公司,在软实力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不仅特别强调全球责任,而且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要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职业操守等。
以华为为例,其通过基于各个区域和国家的本地化运营,促进就业和增加税收,为当地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通过与当地优秀企业进行产业分工合作,将华为的全球价值链优势与本地创新能力充分整合,帮助本体创造发挥出全球价值。
“从国内公司、国际公司、跨国公司到全球公司,除了技术等方面的提升,必须有一种软竞争力的提升。”王志乐总结说,从传统跨国公司走向现代全球公司,要在战略、结构、责任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其中,战略要从跨国经营转变为全球经营,结构上要从中心辐射转变为全球网络,责任上要从股东责任转变为全球责任。
他建议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避免以中国为中心看世界,而是要从世界的思维看中国,注重理论、观念和实践三方面的创新,按照国际规则办事。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马芳 实习生 熊雅灵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周刊统筹:杨磊 马芳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