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府近日发布的《广东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鼓励大型医院逐步取消门诊,到2017年,全省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到65%以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0%,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基本形成。方案还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
就医160CEO罗宁政告诉记者:“这将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推进分级诊疗的一个大好机会。”虽然自“十一五”以来,深圳就实施了“一大一小”发展战略,推进分级诊疗,但是政府主导的分级诊疗仍很难实现,市民不管大病小病仍都往大医院挤。5月17日,深圳市卫计委率先出台了《深圳市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到2018年,深圳初步形成基层首诊的诊疗模式。
面对分级诊疗发展现状,深圳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和医生集团已经开始寻找突破口,一些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相继涌现。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互联网医疗平台又将如何顺势而为,“玩转”分级诊疗呢?记者走访了深圳几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后发现,这些平台都在为深圳分级诊疗的实现探索可行的路径。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向雨航 实习生 熊雅灵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模式1.就医160:让医患参与分级诊疗
通过引导患者就医、拉动医生参与,助力医院与社康中心的“双向转诊”。
在政府、医院等诸多层面颇为看重“分级诊疗”层面时,总部位于深圳的就医160于6月5日发布了国内首个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战略,目的在于重构就医路径,提升就医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这被业界看作是一次破冰式的创新实践。
罗宁政表示,现行的分级诊疗以机构为中心,未充分考虑患者和医生的诉求。“患者就医缺乏引导,社区分诊和转诊能力不足,患者就只能挤到大医院去看病。”罗宁政说,互联网则具备解决这些难题的机会和能力,“互联网+医疗”具备快速补充整体分级诊疗的能力。
在推进分级诊疗过程中,就医160承担怎样的角色呢?罗宁政告诉记者,作为互联网预约挂号平台,就医160在分级诊疗中主要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引导患者就医,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培养用户的习惯培养。二是拉动医生参与 “病情优先”的转诊。
“分级诊疗的第一步是导诊,就医160可以借助超大流量,向患者宣传分级诊疗政策并对其进行引导,将轻慢病患者疏导至社康中心。”罗宁政说,患者还可以通过就医160平台轻松获取健康知识,培养就医习惯,形成“基层首诊”的就医模式。
医生又是如何参与分级诊疗呢?2015年8月,一位陈姓患者通过就医160平台预约了南山区妇幼保健院的心理门诊,接到预约申请的黄彦科医师,第一时间通过平台联系上了该患者。根据病情描述,该患者十分敏感多疑、长期压抑自己,考虑到大医院环境较为嘈杂,对患者的情绪影响较大,加上社康的心理咨询室完全可以满足心理咨询的要求,所以黄医生建议该患者最好前往自己出诊的田厦北社康中心心理咨询室进行治疗。
就医160平台的核心优势是拥有大量优质医院医生资源和流量,除了导诊、分诊,就医160平台借助庞大的医生资源、患者群体和流量,助力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可作为现有分级诊疗体系的运营平台。据统计,2015年,就医160平台上完成133万个转诊案例。以就医160在深圳宝安区开展的双向转诊为例,2015年,福永人民医院转诊10070例,石岩人民医院转诊24484例。
三是作为政府和医院的双向转诊业务的推动者和运营平台,通过线上分流专家号源到社区,引导社区首诊。记者了解到,根据深圳市卫计委要求,就医160正在开发新系统,将通过就医160的平台,把大医院一些专家号源先释放30%到社区,患者只能从社区首诊,由社区医生往上转的时候再挂号。“以后大医院医生的排班信息全部下沉到社区,由社区医生来分诊患者。患者如果直接去大医院,可能都挂不到号了。”罗宁政说。
模式2.“把脉”:助医生建“移动中医馆”
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医生多点执业,再通过医生多点执业促进分级诊疗实现。
罗江萍是罗湖区的名中医,她每周在医院安排4天门诊,每天预约的病人都有100多个,但依然有很多老病友挂不上她的号。
2015年,她主动申请了医师多点执业,依托中医互联网医疗平台“把脉”接受病人的预约,为医院挂不到号的患者看病。每周四,罗江萍都会在“把脉”客户端放出45个号,在罗湖区新港鸿花园的把脉中医工作室接诊患者,接诊时间从中午12点到晚上7点半。一些患者如果在医院挂不到号,都会通过该平台直接预约到社区的中医馆去找她看病,每周四的号都会提前几天被秒刷。目前,罗江萍在该平台已经接诊了2100多名患者。
“把脉”是一个建立在微信公众号上的中医类预约挂号平台,平台连接中医师和用户,医生可以在平台上放号,并自己决定接诊时间、地点和诊金。而用户可以直接预约医生。“把脉”还自建了中央药房,诊疗后医生通过系统开药方,平台可完成患者药品配送。记者在其客户端平台看到,医生诊费有23元、30元、100元、200元等不同价格,还有医生提供名医上门服务,一次收费800元。
“把脉”建立了线下中医馆结合线上服务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为医患双方提供筛选、查询、医患配对、挂号预约、线下就诊、无线支付、药品配送等全产业链服务。“把脉”互联网平台由把脉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运营,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并成立了把脉医疗机构投资(深圳)有限公司,设立“颐元中医馆”和“颐元中医工作室”,为患者提供线下面对面的诊疗服务。
把脉云科技联合创始人高戈告诉记者,在解决老百姓看病难方面,“把脉”的模式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医生多点执业,再通过医生多点执业促进分级诊疗的实现。
据高戈介绍,目前深圳所有执业的中医师一共只有2700余位,看中医尤其是看名中医很难。而中医行业的痛点是知名中医的工作量特别大,但其收入却与工作量关联不多。其次是一些中医没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患者,但他们也有实力,缺的是品牌推广的渠道。
此外,患者看病场所只能在医院或合法诊所内,而中医药自建中医馆,马上会面临资金筹备、资质审批、租赁装修、药品采购、仓储和药房采购、聘用药剂师、日常经营管理、客户招揽、现金流、生长期、盈亏风险等问题。而“把脉”顺势而为,恰好解决了这些痛点,并推动分级诊疗的实现,主动转接一些对于诊金价格不敏感的用户到把脉平台就诊,医生也可以实现收入的增加,体现医生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把脉”平台上的医生基本上是多点执业的医生,来自深圳不同区域的不同医院,有名中医、也有社康医生,而且打破了医生接诊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接诊地点不一定安排在中医馆,也可以是在社区,在咖啡馆也可以,只要医生觉得哪里方便,就可以安排在哪里接诊。”高戈说,中医望闻问切,不受环境的制约,中医师也最容易参与多点执业。
以支撑医生多点执业为初衷,“把脉”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医生在医院外建立起全业务链条的专属中医馆,为医生提供医务助理服务及患者管理服务。据介绍,“把脉”上线不到一年,平台上已经有450位注册中医,接诊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
模式3.医生集团:专家驱动的分级诊疗
在名医与基层医生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高基层医生的水平,市民也可就近享受名医的诊疗服务。
2016年3月15日,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德嘉联医生集团”)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冠有“医生集团”字样营业执照的医疗服务机构,催生出医疗行业的新业态。
5月28日,深圳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获得首轮千万级天使投资。博德嘉联医生集团CEO谢汝石介绍,获得天使轮融资后,将加快推动医生集团掌上医院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平台,快速推动其“专家驱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在深圳的实践。
“专家驱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是博德嘉联医生集团提出的响应国家分级诊疗的实施方案。6月,博德嘉联医生集团的掌上医院——“博德嘉联”APP(分为医生端和客户端)也上线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开展“专家驱动的分级诊疗”项目。
谢汝石介绍,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已经拥有国内顶级专家300多位,通过集团的掌上医院,能为患者找到并预约最合适的治疗专家。病人如有需求,可以网上预约或者电话预约,不出深圳就能接受最佳治疗,省去了舟车劳顿,以及不必要的花费。“掌上医院将是医生集团推进分级诊疗的一个工具。”谢汝石说。
记者了解到,博德嘉联的具体实施计划由广东省乃至全国内顶级专家领衔的医疗专家团队作为后端支持,通过掌上医院,一方面接受来自基层医生的多学科会诊和转诊需求,并将对疑难病症的处理方案再反馈给基层医生,为基层医生的成长和再培养提供临床实例教学平台和桥梁。
另一方面,医疗专家团队还将通过医生集团的掌上医院,对基层医生进行指导,全程参与患者的预防、干预、治疗和康复的流程和方案的制定,指导基层医生监督和落实患者的健康康复计划实施,例如专注于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人群进行家庭医生管家式的管理和教育。这样,在上级医生与基层医生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高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有效恢复基层医生在老百姓中的信任度,同时方便深圳市民可以就近享受名医的诊疗服务。
据介绍,博德嘉联医生集团着力推动“专家驱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目的主要在于促使医疗专家的智慧下沉。
谢汝石说,有了医生集团的专家团队,病人在基层医院也能得到专家治疗。专家在治疗过程中,还能对基层医生进行指导,带动医院治疗水平的快速提高,“这样,病人会对基层医院越来越信任,不会再扎堆大医院了。”谢汝石说。
■对话
就医160CEO罗宁政:
让普通患者下沉社区,把精准患者送到医院
南方日报:目前分级诊疗难以实现,主要是遇到哪些阻碍?
罗宁政: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大的障碍,一是分级诊疗需要的社区医生的数量和质量还得不到保障。深圳社区医生数量没问题,但质量可能还需要提升,尤其转诊能力还需要加强;二是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双向转缺少一些机制,这又涉及到利益分配的问题。比如有医院院长就跟我们说过,把医院患者转给社区,医院患者少了,收入也减少了,这个收入的减少谁来补偿?社区也是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制约了政府主导的分级诊疗的实现。
南方日报:就医160发布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战略会给医院带来哪些好处?
罗宁政:对医院来说,积极性有两点:一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医院的专科患者得到更好的筛选、输送。这对于医生也有好处,大医院医生的患者看不完,把不属于他的患者下沉到社区,把属于他的专科患者送给他,可以获得更精准的患者。医生的实际收入也不会有影响,因为专科患者收入回报会更高。
其实分级诊疗真正做起来,对医院、社区、医生都有好处,社区获得普通患者,医院和医生获得精准患者。目前让医院和社区自己来协调,或者跨区域医院和社区之间进行协调仍比较难,因为涉及利益问题,但是就医160作为第三方平台,让医生参与分级诊疗,自己选择患者,会更有积极性。
南方日报: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患者预约的主要是大医院医生,若要推动分级诊疗,你们如何让基层医生参与进来?
罗宁政:160平台上除了有医院以外,今年以来有一个大的战略调整,就是加入了社区(社康中心),现在平台上已接入了200个多社区(社康中心)。在产品这一块也有很大的变化,有专门为社区提供的产品,比如在社区居民也可以预约去看门诊、接种疫苗、家庭医生签约等,我们已经把触角延伸到服务社区。
另外,平台上除了大医院的医生以外,现在也有社区医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做患者的转诊。深圳已经有一两千名社区医生进驻了平台。
南方日报:在推进分级诊疗进程中,就医160将如何保障医生利益?
罗宁政:第一是帮医生获得更多更合适的专科患者。第二是患者找医生进行前期咨询等,有一些咨询服务是可以收费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帮助医生收治患者,这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分级诊疗不要只盯着医院和社区机构,因为医院和社区的关系比较松散。就医160做分级诊疗,把选择性留给患者和医生,反而更容易平衡各方利益,将对政府主导的分级诊疗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专家观点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
互联网要想办法把三甲医生分流出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看来,分级诊疗的主要阻碍在于“分级”这个说法。
“其实我们要的不是一种分清的等级,而是要建立一种‘分工协作’体系。”朱恒鹏说,在这个体系中,家庭医生或者全科医生主要负责常见病、多发病和慢病管理,专科医生负责专科疾病,康复科医生负责康复护理等。
在“分工协作”过程中,互联网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提高分工协作的效率,优化就医流程,可通过“创新+互联网医疗”推动分级诊疗跨越式发展。
朱恒鹏表示,在推进分级诊疗进程中,互联网在现阶段最能发挥其作用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把高等级的医院,比如三甲医院里适合做门诊的医生分流出来,跟社会办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合作,“互联网要想办法把医生分流出来。”朱恒鹏说。另一方面是吸引患者,医生分流出来后,互联网要引导患者到社会办医疗机构、社区医院、日间手术中心等去就医。
不可忽视的是,在推进分级诊疗过程中,互联网医疗仍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是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比如远程医疗一些不适宜的法规约束。
“根据目前法律规定,医生执业只能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里面进行,使得一些医生从医院出来后缺乏可依托的平台。”朱恒鹏说。其次是医生多点执业的障碍,政策上要尽快推进到自由多点执业。再次,互联医疗的另外一大挑战是探索适宜的分级诊疗模式,让医生能把在三甲医院做的业务往外分流。此外,还有一个挑战是,互联网如何能创造声誉机制,让患者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产生信任,愿意到这些小型医疗机构去就医。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