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太尔”费尽心思国产化
- 发布时间:2015-11-16 10:31:2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们坚持这个行业,一是因为国家鼓励自主研发,支持企业多做研发,打破国外垄断局面;二是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发动机技术还很弱,现实决定着国家需要发展,我们看到了前途与希望
一家1997年就在深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2013年末因为收购了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在中小型柴油发动机方面的研发制造技术,名噪一时。该公司最终也更名为斯太尔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斯太尔)。但在斯太尔高管眼中,这家公司目前还只是一家成长过程中的企业——虽然收购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但要真正落地到国内,并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整个国产化过程并不轻松。
难免背水一战
斯太尔所生产的发动机,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升功率大,造型轻小,内燃大、水循环强,但目前无法进行批量化生产,价格昂贵。按照目前斯太尔小试线的国产化水平,一年大约能打造1000台手工定制的M12(新能源方向)、M14(四缸)和M16(六缸)型号的发动机,但却比整辆卡车的售价还要贵。“这也就是我们不打算进军民用卡车市场的原因,而且卡车司机以及货运公司都对价格非常敏感。”斯太尔市场部人士介绍说。
但价高并不意味着斯太尔的目标就是打造柴油机行列中的“奢侈品”。为了达到市场能够认可的性价比,斯太尔在常州规模生产线今年7月正式动工,由于主体为钢结构,预计明年年底就能竣工,形成加工、研发、试制、生产等为一体的产业基地。但按照斯太尔董事会秘书孙琛的说法,如果经济形势不乐观,公司将根据市场环境、法规等情况进行调整。“我们希望规模化生产线的落成,恰好经历行业的波谷,从而与国民经济一路通行。”孙琛表示,而在这之前,斯太尔的策略则是,深耕包括动力总成、电机、碳酸锂等在内的更多行业内细分市场,同时通过一步步的评审、测试,与军品直接立项、拿到资质。
就目前来看,由于研发几乎无法形成利润,斯太尔的报表并不好看,这是斯太尔的短板。但从近期股票走势看,市值却增长了约40%。
斯太尔的策略已经奏效。早在今年2月,斯太尔就注资了青海恒信融锂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于今年7月增资并实现控股(占51%股权),占据“盐湖提锂”技术和资源的高地,满负荷产量达1.8万吨。而碳酸锂恰恰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但全球锂矿却又掌握在几大国际巨头手中,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导致原材料水涨船高。
不过,斯太尔高层也清楚,单单依靠细分市场的利润定然无法撑起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因为这家公司说到底,最终还是要尽快、尽可能好地实现技术的落地。为此,公司大股东山东英达钢结构有限公司还分两次向斯太尔支付了1.1亿元业绩补偿款,以维护股东整体权益。
如此态势下,可以大胆揣测,研发团队肩上的重压。然而,从2012年开始,我国先后将排放标准从“国三”升级到2013年的“国四”以及如今的“国五”,这让本就忙于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团队疲于奔命,研发人员的匹配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此役,是为背水一战。
好消息是,从去年开始,陆续有一批优秀的员工加入到团队中来。陈迪,英国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博世中国的无锡公司,工作6年后又奔赴美国锻炼,如今来到斯太尔。“但说实话,虽然都是做电控、尾气排放以及整车研发等工作,我目前的薪水比在美国要低。”陈迪说:“斯太尔是一家初创公司,但品牌却很有历史,自去年我加入以来,公司员工扩充也非常快,大家都是冲着斯太尔这个牌子来的。”
2015年5月,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斯太尔将子公司湖北车桥有限公司63.28%股权和荆州车桥有限公司100%股权过户至交易对方名下,完成资产重组,斯太尔轻装上阵。
“我们坚持这个行业,一是因为国家鼓励自主研发,支持企业多做研发,打破国外垄断局面;二是与国外相比,我们的发动机技术还很弱,现实决定着国家需要发展,我们看到了前途与希望。”孙琛说。
跨越融合难题
按照目前斯太尔的公司架构,股份公司旗下有斯太尔动力(常州)发动机有限公司以及斯太尔动力(江苏)投资有限公司两家子公司,而奥地利斯太尔则是后者的“孙公司”,但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保持独立经营、独立财务,唯独股份公司董事长对公司职业经理人有任免权。
实际上,并购后的几年时间,斯太尔的确也低估了中国与奥地利文化、人员融合以及技术改造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这最终成了斯太尔柴油发动机国产化进展未及预期重要原因。
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斯太尔镇,不仅只有斯太尔一家,还有众多知名汽车厂商以及收购了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商用车部分的德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曼(Man)。
斯太尔镇的好处在于高级技术人员充沛,技术研发一直走在前列,不会有人才断档。麻烦在于,由于当地福利很好、没有养老之忧,当地人经常工作一周,赚到钱之后,第二周就休假去花掉这笔钱,而不是像中国人一样努力工作存钱。此外,每周五是小镇例行的工厂开放日,这一天是没有办法开展工作的。
斯太尔总公司目前的做法是,不断选派国内技术员工去奥地利培训,消化吸收之后再回国检测论证,消化的程度不够就再派去培训,直到达到公司要求为止。“国产化率50%是一个坎儿,但我们一下子就能达到70%,高水平研发、高技术投入,最终做出的产品至少不砸牌子。”孙琛说。
对质量的要求,无疑也拉长了研发的时间轴。据技术人员透露,2013年开展民品国产化之后,斯太尔只有两项新技术“值得夸赞”。
按照这样的进度,万一政策、市场发生改变,斯太尔如何应对?新上任的市场总监迮海兵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他目前的主要工作:不断的市场调研,考量行业的对价格等方面的承受能力,做出5-10年内的规划,同时积极与欧洲、亚太地区以及南美、中东、非洲等地区合作沟通。
在迮海兵看来,调研沟通不仅能够指导研发方向,也能收获不少超前的订单。此外,由于斯太尔是一家中立的发动机提供商,而其主要竞争对手由于具有整车生产背景,因而与东风、北汽等诸多公司存在竞争关系而主动制造壁垒和障碍,但斯太尔可以提供统一的技术平台。
按照中国工程院网站日前公开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远洋船舶大型低速发动机(柴油、气机及双燃料发动机)的全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特别是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的开发都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
在这之中,斯太尔是要分一杯羹的。“但订单总是从小额慢慢到大单,不可能一下子砸下来10个亿,目前我们就是要撕开一个口子,迅速打开国内市场。”孙琛说:“我们将利用两个1.5年计划,向着新能源、工业4.0、中国制造2025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