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主办的“2016年公募FOF发展研讨会”上,博时基金副总裁王德英对公募FOF产品的设计思路、投资运作及风险控制等实践方面的课题与参会的资管领域百余位精英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王德英认为,国内公募FOF还面临投资效率和交易成本问题、产品的投资比例及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不稳定等问题。
公募FOF产品设计思路
王德英介绍,从FOF产品功能定位来讲,一般分为功能型、轮动型、绝对收益型以及精选型。功能型FOF主要是通过多资产的配置,实现比较明确的特定投资目标,具体包括生命周期型养老FOF、目标风险型FOF等,在国外主要是这类产品;轮动型FOF是根据市场的变化,通过各类资产、行业、风格和大小盘的轮动,来实现风险可控情况下的更高收益;进一步扩充,就是绝对收益型FOF,采用宏观对冲或者保本的策略,来实现绝对收益目标;最后一类是精选型FOF,是指实现某一个风格、行业,或者某一个主题的基金优选,为一些机构及特定客户达到他们的投资目的。
针对中国市场,在FOF产品设计时,需考虑三点特定的市场环境:
第一,中国投资者对基金投资的周期与美国等成熟市场相比较短。他认为,像上文提到的生命周期型产品,可能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中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生命周期型产品一般比较适合年金、养老金这类业务发展,但即使对养老金这种长期的资金性质,委托人对资金的评估一般也以2-3年作为一个单独的考核周期,资金的追加或调回更是基于一年的业绩,属于短期的评估机制。总体来说,个人和机构投资短期化,是设计FOF产品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二,在整个FOF产品设计过程中需把控风险基线,根据风险从低到高依次设计产品系列。例如绝对收益型FOF属于较低风险的一类;轮动型FOF的风险则相对较高,即对回撤的风险要求没那么绝对;而目标风险型FOF介于二者之间,把风险及回撤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第三,设计FOF产品要考虑不同客户的需求。王德英指出,针对普通个人投资者,设计FOF产品时可通过动态的资产配置来实现更好的收益风险比,而高净值客户对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的配置需求更大。针对机构客户而言,一类是比较大型的机构,其本身有很强的资产配置能力,投资标的具有特定的风险收益特征;另外一类机构是相对小型的机构,比如小一些的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可能会偏向收益比较稳定的产品。
公募FOF产品的运作模式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王德英坦言,在FOF产品的运作中要考虑以下五方面的因素:
第一,投资效率问题。由于场外子基金申购赎回现金可用的时间为T+2日,对母基金的投资效率造成影响。
第二,申购赎回成本问题。场内基金的流动性不足造成冲击成本和规模限制。
第三,净值披露效率问题。由于FOF的净值要根据其组合中基金的净值计算出来,FOF的净值披露可能会出现滞后的问题,内部FOF可以做到T+1日及时披露,而全市场FOF在T+1日披露净值,在操作上难度较大。
第四,申购赎回效率问题。由于同时涉及到FOF层基金的确认和资金划转,和底层基金的确认和资金划转,FOF赎回资金到账效率将明显低于一般开放式基金;考虑到底层投资含有QDII的情况,就更为复杂。
第五,投资比例限制及子基金要求问题。从FOF投资来说,征求意见稿规定,持有单只基金的占比不超过20%,子基金运作期限不少于1年,最近披露规模应高于1亿元。由于部分商品性基金和债券ETF基金等产品的成立时间和规模不符合要求,这将导致FOF配置此类产品的可选标的太少。
公募FOF产品投资和风险控制
资产配置能力是功能性FOF产品投资的核心
王德英称,“国外的资产管理公司开展FOF业务有一整套的体系,我们要真正达到这个能力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准备,包括投研准备、产品与IT系统准备、人才准备及销售准备等。国外的模型到中国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才能成为成熟度更高的产品。”
他进一步介绍说,FOF属于多资产、多策略投资,主要存在三种形式,一种是前端整合型,前端展现给客户的即为一个FOF产品;一种是智能投顾型,根据客户的风险特征,提供不同的方案和模型;还有一种是社交化的基金组合投资,互联网是一个趋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FOF基金经理,有自己的投资组合和粉丝。作为基金公司,我们要做好全方面的准备。从之前国内股票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来看,总体上基金经理的资产配置能力不如个股选择能力突出。FOF对资产配置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基金公司的大类资产分析和决策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王德英表示,针对我国市场推出FOF需要注意几点:一是需要注意主动管理基金的风格漂移问题;二是我国的基金经理整体偏年轻,风格不一定稳定,对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要建立一个动态的跟踪机制。
公募FOF风控框架
在FOF资产配置框架里面,风险是贯穿全程的。在他看来,从流程上说,风险管理包括定义、度量、监控及事后处理等,但是对于FOF来说,这一套风险模型可能要进行很大的修改才能变成一套适合于FOF的风险模型。基金公司为建立这样一套大的风险框架,需要有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组织框架的构建,其次要思考FOF与原来的基金投资模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责任编辑:张明江)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