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最高利润500% 为何还是“卡壳”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西王特钢(01266.HK)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下称“金属所”)的合作现状就是如此。
很多事情推进不顺利,有时候是由于一方或者双方不积极。西王特钢与金属所的合作却不是这样,开始的时候,双方都很积极,而现在,双方都很着,因为合作进展并不顺利。本来是企业、金属所、科研人员三赢的事情,现在却处于半搁置状态。问题到底卡在哪里?
简单地说,西王特钢与金属所的合作是这样的:金属所以科研成果入股西王特钢;西王特钢给金属所一亿股份,其中51%归金属所持有,也就是“国有股”,49%要分配到科研团队个人的名下。
现在的问题是,分配到科研人员个人名下的股份,科研人员一直没有拿到。科研人员原来的热情和态度已经大打折扣。
而就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明确指出,要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要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效益分享比例,让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合理合法地富起来。
总理的话很明确,以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激励科研人员,是正确的方向,但回到现实中,以西王集团与金属所的合作为例,这样的探索落实进度的缓慢令人深思。
一次马上就办的合作
西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勇是个办事很果敢的人。西王集团起源于一个棉油加工的村办企业,旗下现有3家上市公司。
王勇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当初与金属所合作的发端,“一顿饭工夫就决定的事儿”。
当时,西王特钢的一个项目招标,金属所中标。招标程序工作已经完成,王勇听说金属所里一位在全国领军的黑色金属研究专家到了,就临时决定请金属所人员吃顿饭。这顿饭,碰出了火花。
王勇告诉本报记者,吃饭时,他问金属所还有什么成果项目,金属所人员提到,其中还有一个项目,很重要,准备放在国内一家很著名的钢铁企业,但这家企业表示,从论证到写报告审批,仅程序就需要大概两年的时间。
王勇当场表示,这个项目放在西王特钢,饭后他就组织班子落实,半年后就可以拿出产品来。
金属所相关人士曾对表示,当时他就感到,民营企业的效率令人咋舌。
这顿饭中,还谈了许多。但最大的成果是,王勇不但想要上面所说的那些成果,还想把金属所变成“自己人”。
这个路径就是,金属所以科研成果入股西王特钢,不但金属所持有股份,科研人员也持有股份。
3个月后,双方的原则性协议就已经达成,半年之后,全面合作正式开始。金属所的10名博士进驻西王特钢。
科研人员有名有利的合作模式
根据西王特钢2015年1月6日的公告,西王集团与金属所的合作模式是:金属所给予西王特钢的10项特钢技术许可使用权为10年,其为公司提供技术和服务,两者之代价共1.22亿港元。公司以每股1.22港元发行1亿股新股作为上述代价,新股占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4.76%。
公告同时进一步解释称,每股代价为合同签订日期前一个交易日之收市价1.22港元。
合作项目共分3个阶段建设,计划投资16亿元,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形成年产钢锭30万吨,锻件、锻材10万吨,特种冶炼钢1.2万吨生产规模,工业用、民用、医用各种成品刀具500万套,实现年销售额100亿元,利润30亿元。
本次合作的亮点还在于科研人员的收益上。按照协议,西王特钢给予金属所的股权中,金属所占5100万股代价股份,金属所主要科研人员占4900万股代价股份。西王特钢2015财政年度内出售超过1万吨H13高品质工模具钢之销售目标时,金属所及其主要人员可获发行合共4000万股奖赏股份,其中金属所占2040万股奖赏股份,金属所主要人员占1960万股奖赏股份。
粗略算来,按照合同签订时的市值计算,科研人员“持有”的4900万股西王特钢股份总市值在6000万港元左右,金属所的科研团队如果计算为30人,人均持有市值在200万港元左右。当然,现在还看不到金属所科研人员具体怎么分配。
去年1月6日,西王特钢复牌,当日盘中最高涨幅达到10.66%。但随后,随着钢铁行业的整体不景气,西王特钢股价整体也呈下行趋势,现在处在0.6港元到0.7港元区间。
王勇告诉本报记者,西王特钢的规模,他不想搞太大,300万吨左右就已经很好。关键是要搞成特种钢的完整产业链条,从炼钢,到锻材,再到终端产品。“将来的西王特钢,不是一个单纯的炼钢企业,而是一个全流程的装备制造产业。”
当时,王勇的设想是让西王特钢未来2~3年内成为我国特钢行业的一匹黑马。
按照当初的设想,西王特钢与金属所的合作项目产品瞄准中高端工具钢、模具钢、轴承钢、海工钢、轮轴钢、军工钢等高端装备用特殊钢,应用于交通运输、能源石化、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行业用高均质车轮车轴钢、压力容器特厚板、海洋平台特厚板、超高镜面模具模块、高性能健康厨房生态刀具等。
王勇举例说,现在中国用的核废料储存罐,都是从国外进口,一个就是500万元人民币。而金属所的科研成果中就已经有这个了。
这种储存罐技术要求十分严格,要千年内不发生任何外溢问题。专家相信,千年之后,关于核废料的处理一定能解决,现在需要的是装起来,埋起来。
蜜月之后的苦涩
双方合作正式开始之后,金属所的10名博士就进驻西王集团。
王勇对招贤纳士已经十分“习惯”,当年创业时,他就把招来的人才当自己人看待,过春节时,他会组织人员敲锣打鼓,把系着大红花的整扇猪肉送到外招人才的家门口。
他曾对记者表示,这更多是一个形式,是表明他们不是外人,是自己一家人。
现在,他所设想的,也是把金属所的科研人员当“一家人”。他说,人到了,心不到,那肯定不行。心到,还是需要有利益驱动的,与金属所的合作之所以把科研人员占股份作为重要元素,不单是体现对科研成果的尊重,也是体现对科研人员自身价值的尊重。
他说,如果科研人员的成果能够变成自身价值的一部分,还愁科研成果锁在柜子里吗?科研人员自己就会成为推销员,把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而不是只在论文上署个名,只在评职称时管用。
金属所的科研人员进驻西王特钢之后,不但给西王特钢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甚至还成了产品的推销员。
西王特钢总经理张健对本报称,金属所的科研人员进驻之后,西王特钢人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科研人员严谨的思维方式。另外,他们对产品也当自己的孩子看待,因为他们亲眼看着这些产品“出生”,放心,且有实现感。
张健介绍说,与金属所合作的一期项目目前已经完成,这就是钢锭生产项目,用的就是金属所的科研成果。“目前月产能在8000吨~10000吨,而且市场销售比较好。这些产品正常情况下可以拿到10%~15%的利润,好的可以拿到30%的利润。”
西王特钢H13模具钢利润率更让人咋舌。现在已经出口到德国,每吨价格在9000多元,利润率更高。
按照规划,下面还会有二期、三期项目。“二期以锻材为主,就是把我们自己生产的钢锭一部分再往下游加工,做成轴、法兰、齿轮等类似的锻件。三期就会做一些终端产品。军刀、手术刀等,量不会特别大,但附加值会很高,利润率可能会在500%以上。西王特钢规划了2万吨的特种冶炼钢,目标利润在100个亿。”
但现在科研人员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二期、三期项目的推进也遇到困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股权分配不到科研人员个人身上。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员告诉,按照当初的协议,股份几乎是装进了自己腰包里的,现在迟迟不能落实,心劲自然就小了。张健告诉记者,开始时,这10名博士都积极来西王特钢,吃住都在这里。但现在,基本都回去了,打电话给他们,他们也会说工作忙,来不了。
在王勇看来,项目不能按照当初的设想落实,对企业来说就是最大的损失。
按照当初协议,有相当一部分股权是应该分给科研人员的,西王集团也非常希望早点落实,科研人员当然也愿意获取这部分股权,但为何落实不了?科研人员虽然不愿意多说,但本报记者采访一圈下来发现,问题出在没人敢拍板,因为这涉及到科研人员的身份归属、个人股权与国有资产之间关系等问题。
如何打破瓶颈
王勇告诉记者,按照当初的协议,金属所的十大科研成果是入股西王特钢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已经是西王特钢的“资产”。但如果科研人员不上心,项目就无法落实。
金属所的科研人员也有自己的难处,科研人员的很多时间在西王特钢进行研发生产、技术支持等,原单位的项目就无法开展。
王勇说,看到这种状况,心里真急。
张健告诉记者,中科院内部也进行过讨论,希望在各个领域推广西王特钢与中科院合作这种模式,中央领导也给予过指示,希望积极推进。但是中科院方面没有先例,没人愿意拍这个板,所以推进缓慢。
记者了解到,中科院方面是想制定一个总体框架,对科研成果转化作出一个比较统一的规定,然后再推开,但企业等不及,科研人员也等不及。
张健告诉记者,“我们目前也就这些情况做了一些调整,持续推进大的合同框架。同时也在与他们沟通探讨新的合作模式。比如项目制,按照项目进行资金奖励。原先的合作模式会把整个金属所融到西王,会争取到更好的资源和配置,有一点新的研发或发现都愿意和我们进行分享。而后一种合作针对性比较强,但也存在局限性,不是一家人的关系了,就变成甲方乙方的关系了。”
(责任编辑: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