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系在保险业务上继续扩张。新华保险近日公告称,郭广昌旗下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又增持新华保险H股股份,合计持股比例已达到5.01%。在保险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资本纷纷发起设立、收购、参股保险公司,无论是综合型的寿险、产险公司,还是专业化的健康险公司,以及相互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等牌照都备受资本青睐。
复星系H股举牌新华保险
成第三大股东
新华保险8月10日晚间公告,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8月8日通过集中交易方式购买新华保险55万股H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02%。此次增持后,郭广昌旗下的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合计持有新华保险15625.92万股H股股份,合计持股比例突破5%的举牌线,达到5.01%。
10日晚间新华保险披露的信息显示,复星方面表示未来一年复星会根据股市整体情况、上市公司的发展以及股价等因素,决定何时进一步增持。8月15日,新华保险再次提交更新后的权益变动书,复星称在未来12个月对新华保险A股无股份增减持计划,但是不排除继续增持H股。
受到复星举牌的刺激,8月11日、12日和15日,新华保险A股累计上涨16.37%,同期公司H股累计上涨14.13%。此次复星选择增持新华保险H股而非A股股票,业内人士猜测,H股比A股折价空间大是其中重要原因。
复星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复星看好新华保险的发展,双方在医疗、养老、寿险和健康保险等领域有很多协同的机会。希望能促进双方的战略合作,通过融合双方的产业深度和金融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此前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富足、健康、快乐”三大理念,其中构建大健康生态产业链的大健康战略是其重要内容。而于今年年初上任的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也同样表示,在未来,养老、医疗、健康险、寿险、意外险这五大类产品将成为新华保险的主要业务。新华保险不做保险集团,而是专注寿险主业。
对此,海通证券分析称,四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中,新华保险市值相对较小,股权相对分散,易于获得5%以上的较高持股比例。举牌前新华保险总市值低于1100亿元,显著低于内地其他三家上市保险公司。
太平洋证券在一份研报中称,复星系H股举牌新华保险,成为第三大股东。复星系是资本市场上一支具有影响力的资本,在近期“险资举牌”风向标式股价提振效应下,实力派的举牌对于股票价值修复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配合价值基础,修复空间值得期待。
复星完成“保险+投资”
双轮驱动布局
复星集团CEO梁信军18日在中国保险业发展年会上表示,经历了两年的快速发展,复星集团已经完成了“保险+投资”双轮驱动的初步布局;“聚焦富足、健康和快乐”已有规模和成效,产品力、内生式增长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主题词。
公开信息显示,经过多年布局,包括新华保险在内,复星国际已经控股或参股了国内外6家保险公司,包括永安财险、复星保德信寿险公司、香港鼎睿再保险公司、葡萄牙保险集团Caixa Seguros、美国特种险公司Ironshore和专注于劳工险的美国财险公司MIG。
此外,2016年8月3日,复星国际发布公告称,由复星集团发起设立的复星联合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保监会的正式批复。这也是复星系首次获得健康险经纪牌照。至此,复星系已经完成了国内财险、寿险、健康险三大牌照的布局。
业内人士认为, 复星对保险公司的热衷,其最终目的是落在投资上。“保险+投资”的内涵,是利用保险业务提供的大量现金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投资资本。郭广昌在公开发言中也经常强调保险对投资端的支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复星集团保险子公司的业务成本较低,实现承保盈利的压力小,从而为投资端减轻了压力,能为母公司较好地贡献收益。
复星国际年报显示,2015年,复星国际在保险业务板块收入同比增长86.4%至146.67亿元,净利润达到21.04亿元,占集团净利润的26.2%,同比增长88.4%。与此同时,复星旗下保险板块总资产金额已达1806亿元,占集团总资产比例上升至44.6%。保险俨然成为复星国际不可撼动的主要业务。
“未来行业调整的方向是什么?答案是跟着客户走,主流客户需求增长的行业就是高增长行业。”梁信军对记者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我国中产阶层人口增速超10%,总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一,消费排在了全球三、四位。这部分人群在保险和医疗领域的需求非常大,这样的需求是家庭内部和政府都背负不了的。因此,如保险行业一样,中国经济中和中产家庭需求相关的产业会都有很多增长,在B2F的领域充满机遇。”
此外,梁信军认为,“互联网一代”在未来的10年将成为主流消费人群,不出意外将在20年到40年内主导消费。“他们有着强烈的健康和快乐的需求,而这种需求蕴含着巨大的保险产品设计的空间和市场潜力,比如健康险产品对这代人而言,其意义不应该仅仅是出险后获得的大笔赔偿,而更蕴含着高品质、即时化的服务,这也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社会资本
加速涌入保险业
在保险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类资本纷纷发起设立、收购、参股保险公司,无论是综合型的寿险、产险公司,还是专业化的健康险公司,以及相互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等牌照都备受资本青睐。小米、均瑶、碧桂园、香江等各界大鳄均在谋划着各自的保险牌照。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今年年初表示,在保监会排队申请牌照的公司将近200家。
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飞速发展,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日本为例,近十年的平均保险密度约为 4000美元/人,保险深度约为 10.48%。但我国保险密度仅为1771元/人,保险深度仅为 3.59%,行业发展持续性可期。且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对养老、医疗、健康保险的需求快速增长,相关政策红利持续落地,为保险行业快速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全球来看,各个经济体普遍面临通缩和负利率的压力,低利率的窗口期可能长达5年至10年,这对金融行业产生压力,但对保险行业而言,低利率环境对控制负债端的成本有利,同时在资产端还拥有一段高收益的存续期,这也给了保险行业发展的窗口期。”梁信军称。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认为,社会资本之所以将目光瞄准保险业,是因为保险牌照有其独特优势:有利于完成融资渠道,保险金获取成本低,利于产业资本得到廉价稳定的现金流。有专家认为,保险资金运用的自由度也要远超银行、信托与基金等金融机构,由此吸引了很多企业跨界到保险行业。
面对扎堆进入保险行业的各路资本,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提示,有一些社会资本是跨行业、跨部门流动过来的,股东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把保险当“提款机”。要坚持“保险姓保”不动摇,找准行业职能定位,锚定保障本位,充分体现保险业“扶危济困、雪中送炭”的宗旨。(记者 李唐宁 实习生 李唯嘉)
(责任编辑:罗伯特)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