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耕地保护区。
工业园区成为我市壮大经济总量的主要载体。
明天是第26个全国“土地日”,今年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
厦门辖区面积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4%,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然而,就是在这片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全省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十二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却累计下降35%。数据对比的背后,是厦门优化资源配置、节约集约用地、释放供给活力,多途径保障城市建设发展的探索和实践。继厦门市火炬高新区、思明区先后获得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称号后,今年6月,湖里区、海沧区又被评为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说到底就是要让寸土寸金的厦门“地尽其用”。既要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市集聚发展,又要科学安排布局、及时满足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同时注重对耕地的保护。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市国土房产局不断探索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新机制、新模式,促进产业、城市转型,强有力地推动厦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数字】
●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新增建设用地年均下降20%以上
●2015年全市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为242亩/亿元,相较2010年374亩/亿元,同比下降幅度为35%
●2015年新增建设用地为404公顷,相较2010年1227公顷,同比下降幅度为67%
●“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用地供应6463公顷,有效保障了软件园、厦门市轨道交通、西气东输工程、新建厦门北动车运用所、翔安机场快速路南段、海沧住宅产业园区等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及时落地
本版文/本报记者 袁舒琪
通讯员 王夏儿
本版图 /市国土房产局提供
做好加法
提供有效供给,有力保障重点项目需求
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的支撑。转型发展中的厦门,建设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新增建设用地年均下降20%以上。地从哪里来?
近几年,我市持续推动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增建设用地呈下降趋势。据统计,2015全市单位GDP消耗建设用地为242亩/亿元,相较2010年374亩/亿元,同比下降幅度为35%;2015年新增建设用地为404公顷,相较2010年1227公顷,同比下降幅度为67%。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多规合一”,划定全市981平方公里生态控制线和640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共同构成城市开发实体边界和刚性约束,优化城市空间形态。通过深化“多规合一”工作成果应用,我市分析不同规划的差异,涉及土地306平方公里、图斑12.4万个,整合并腾出用地指标55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控制线内4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将逐步清退,指标调剂用于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的需求。
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优化结构”原则,我市还统筹安排城市发展各类建设用地指标,新城建设、市政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基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用地供应6463公顷,有效保障了软件园、厦门市轨道交通、西气东输工程、新建厦门北动车运用所、翔安机场快速路南段、海沧住宅产业园区等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及时落地。
做好减法
探索更适应项目需求的供地方式,降低土地成本
海沧308工业园区迎来了一批新主人,柯达乐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瑞士斯达利研磨技术(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弘信精密技术有限公司都于年初以租赁方式正式入驻。老工业园区焕发新活力,已有12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采用租赁厂房及公用工程设备的方式,降低运营成本,迅速实现投产,建立国内或亚太生产基地。
如何降低企业发展的土地成本,建立与企业生命周期相匹配的用地供应体系?我市积极引导工业项目通过二级市场使用存量建设用地或租赁、购买工业园区标准厂房,探索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供给方式,实行新增工业用地租让弹性年期制,一般工业项目用地租让年期合计不超过20年。多元化的供应模式,大大缩短企业生产筹建的时间,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成本,有利于企业升级调整和工业园区的产业转型发展。
此外,根据我市土地资源稀缺的实际情况,市国土房产局主动调整部分用途土地规模指标,减少粗放利用状态。如制定《关于厦门市高校建设用地标准的意见》,规定高校建设容积率必须达到0.65以上,下调生均教学行政用地标准,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根据厦门市存量用地稀缺,学位紧张的局面,下调幼儿园、中小学生均用地指标,提高学校用地容积率,以增加更多的教学用房,缓解学位紧张压力。
做好乘法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集约高效用地
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是海峡西岸首个国际商务营运中心,也是厦门总部经济节地模式的代表。目前片区合计引进有1100多家企业,纳税累计超70 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将创造GDP500亿元以上,税收将达40亿元以上,将极大地促进周边区域经济总量的壮大,为企业走向国际提供良好平台,有力提升城市发展国际化水平。
放眼我市,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只是实现合理布局、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集聚产生效益,科学布局产业、完善产业供地政策,才能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推进产城融合。近年来,我市以高标准和可持续发展的严要求,放弃低端化、同质化,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低污染、高效益的高端和特色项目。同时,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在产业园区方面,我市还实施“工业入园,统一管理”策略,编制厦门市工业用地布局规划,明确各专业园区的产业定位,通过集中投入、增加强度建设,以提升工业园区投入产出。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个省级开发区,从西向东形成了临港产业、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软件信息、轻工食品、新兴产业、航空产业的用地新格局。
为了更好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我市还重视提高供地门槛,变“引资”为“选资”,各区政府和开发区不仅从严设置工业项目的准入条件,除产业类型、投资强度、容积率等常规指标外,还根据招商对象的具体情况,绑定高新技术、专利、从业资质等条件,将注册资本、税收、转让条件、履约保证金、建设时限等纳入合同条款。
做好除法
加快低效用地退出,激活土地“生命力”
土地政策紧缩并不影响发展进度和经济体量,反而实现了助推升级、倒逼转型。节地模式下,鼓励企业加快技改、增资扩股、重组兼并、就地转型,通过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能有效提高产出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率。
工业(仓储)用地的更新改造,也犹如“老树开花”,能重新激活土地的生命力。湖里老工业区是特区发祥地,随着城市转型和美丽厦门战略实施,被赋予新的价值——国家级闽台(厦门)文化产业试验园核心区,其中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将构筑厦门首个时尚传播LOFT群落,老厂房“微改造”变身为创新创业基地,打造集时尚传播、生活体验、创意办公、展览发布、公共休闲为一体的文创园区。
市国土房产局针对不同类型工业用地采用差异化改造措施,在符合城市规划、环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工业(仓储)国有建设用地可改造为符合规划要求的第三产业项目,鼓励改造为总部经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研发中心、产业孵化器等现代服务业,达到产业的“更新换代”。
此外,为防止供而未用、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等现象,市国土房产局还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先后出台《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规定》和《厦门市出让用地履约保证金实施办法》等规定,开展建设项目竣工土地复核验收和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闲置土地整改、土地出让合同履约后评估等工作,建立土地批后监管和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联动工作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土地批后规范管理。
【相关】
管控激励并举
切实保护耕地
我市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积为29万亩,人均耕地0.15亩,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6。为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近几年厦门市结合实际,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管控和激励并举,在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方面采取了一些有益尝试。
划定14.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
构建生态屏障
总用地面积达1.6平方公里的双溪片区蔬菜基地,位于同安城区边缘,紧邻国道,双溪并汇,集中连片,地势平坦。这块“好地”,一度被规划为“城市建设用地”。在多规合一的作用力下,这片土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得以保护。
永久基本农田即对基本农田实行永久性保护,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他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最严格的一种土地管控模式,更是推进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构建生态屏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举措。
秉承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理念,我市优先将《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确定的“九大流域、十大山海通廊”等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生态廊道、重要河流水系两侧的优质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了14.3万亩大约100平方公里的永久基本农田,在城市间构建起一道道生态屏障。
“严格划定、特殊保护基本农田,可以强化城市发展边界约束,引导城市串联式、组团式发展。”市国土房产局相关负责人说,更重要的是,永久基本农田搭建起的生态平衡,还能把城市融入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市民。
建立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耕地保护积极性
为进一步调动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市还积极探索耕地有偿保护制度和鼓励农户自行开展土地整理。
我市在全省最早推行基本农田管护费制度。《厦门市基本农田管护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基本农田管护费标准为200元/年·亩,管护费发放对象为承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农户或单位,资金来源为上级下拨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五年来,我市已发放基本农田管护费约1.52亿元。
发放基本农田管护费,增强了保护耕地的内在动力。近几年,我市各类涉农补贴每年每亩耕地合计不足100元,而发放基本农田管护费每年每亩200元,农民纯收入每户每年平均增加了100元—400元不等。实施保护耕地的经济激励制度,较好调动了基层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我市还出台《厦门市设施农用地管理实施细则》,在大力支持设施农业用地发展的同时,鼓励农户自行实施土地整理。对从事蔬菜、花卉、中药材等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种苗生产等的经营者,申请自行对设施农用地进行土地整理,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国土、农业、财政等部门组织验收后,按照工程实际投资的80%给予补助,资金可从上级返还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列支。
强化保护意识
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
每年市、区、镇(街)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市政府与区政府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20份,相关区政府与各镇政府(街道办)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105份,区政府与镇(街道办)及农(林)场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共120份。
组织专家鉴定
确保耕地破坏鉴定结果准确
对于耕地破坏的违法行为,我市也下大力度监管。
我市已初步建立厦门市农用地破坏鉴定专家库,该专家库由11名中高级专业技术成员组成,主要有农作物栽培、经济作物种植、植物保护、土壤肥力、水产养殖等专业。截至目前,专家库已组织鉴定50余起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案件。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专家遵守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非法占用、压覆或破坏、毁损农用地的范围、程度的鉴定工作,为公安机关追究违法占用土地造成耕地毁坏行为的刑事责任提供依据。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