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帕斯特:父亲86岁高龄飞到中国,与马识途等老友“60年后再相会”
爱德华·本尼达:父亲去世后,骨灰安放在李先念故居纪念园
昨天,美国飞虎队员迪克·帕斯特,以及格伦·本尼达的儿子,携家人来到南京,向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捐赠了珍贵的史料文物,并讲述了他们的父亲与中国人民的不解之缘。
飞虎队员迪克·帕斯特之子——67岁的迈克·帕斯特,向记者讲述了父亲和两位“中国老朋友”——我国著名作家马识途,以及人民日报驻美首任记者张彦的故事。
“当年,父亲在昆明服役时,与马识途、张彦等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的爱国学生结识。他们经常以‘野餐’为名,每隔两周就到郊外聚会一次,谈论中美共同抗日时局。”迈克·帕斯特说,这样的聚会持续了一年多,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父亲回国后,一直想念他在中国的好朋友。随着年纪增长,这种渴望越来越强烈。在他80多岁时,他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要回到昆明,完成他和朋友们‘六十年后再聚首’的约定。鉴于他当时的健康状况,医生不允许他作如此长途的旅行。于是,他足足准备了一年多的时间,精心调养。”迈克·帕斯特说。
2004年,86岁的迪克·帕斯特终于得偿夙愿。在九旬高龄的夫人的陪伴下,他坐着轮椅飞越太平洋,抵达昆明。与此同时,马识途和张彦也分别从成都和北京飞来与他会合。三位老朋友60年后再聚首,曾经的青年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感慨万千,有说不完的话。三人还故地重游,寻找当年的野餐地。
马识途还特意写下一首诗,来纪念这个珍贵的历史时刻——“三个老头重相聚,六十年后话沧桑。二零零八犹期许,北京再会希勿忘。”
遗憾的是,2008年1月20日,当北京奥运会开幕已进入倒计时,迪克·帕斯特却在睡眠中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0岁。
然而,他的后代延续了这份可贵的友谊。6月16日,迈克·帕斯特带着父亲的嘱托,携妻子艾娜一起,从美国飞到成都,看望102岁高龄的马识途。“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跟我讲过他和马识途先生的友谊,并表示‘这份友谊很重要’。”迈克·帕斯特表示,“马先生身体很硬朗,见到我们也很开心”。
张彦如今也已经94岁高龄。“接下来我们还要去北京探望他。”迈克·帕斯特说。
另一位“飞虎队”老兵格伦·本尼达的儿子爱德华·本尼达,则讲述了他的父亲,与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一段情谊。
“1944年5月6日,我父亲执行第81次战斗任务,在武汉执行轰炸任务返航途中,遭到日军飞机攻击,战机坠落在监利。他跳伞逃生,被当地村民救治,后被护送至新四军五师。”爱德华·本尼达说。
时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的李先念,在本尼达养伤期间多次看望他。“李师长送给我父亲很多礼物,包括一把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手枪,还有地图、竹斗笠等,甚至把一张他自己的照片也送给了我父亲,还托他向飞虎队长陈纳德转赠一把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军刀。后来陈纳德在他的婚礼上切结婚蛋糕时,就是用的这把军刀。”爱德华·本尼达说,“父亲后来还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李师长当时最爱的运动就是打乒乓球,他也跟着学了几招。”
在中国军民的救助和护送下,经过60天的艰难险阻、行程500英里,格伦·本尼达安全返回了美军基地。
2001年,在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日60周年座谈会上,来自监利的71岁老人罗必书说,他父亲和村民救过一个美国飞虎队员,当时他仅6岁,目睹了此事,他很希望知道那位美国飞行员如今在哪里。2004年,通过对坠机上挖出的机枪编号进行研究,专家们最终查明飞行员的名字是格伦·本尼达。
美国的华文报纸《美中晚报》报道了此事,标题上写着“中国监利人民寻找格伦·本尼达”。年迈的格伦·本尼达在家中看到后,潸然落泪:“监利人民没有忘记我,我要马上回去。”当时,他已年过八旬,做过两次心脏手术,搭了9个支架,心脏还装有起搏器。但他宁可忍受13个小时越洋飞机的疲劳,还有随时可能发作的心绞痛,坚持来中国湖北。
格伦·本尼达分别于2002年、2005年、2010年3次携家人重返故地,看望曾经救助过他的中国人民。他还多次告诫子女:救命之恩,永不能忘。
2010年10月,格伦·本尼达在最后一次完成中国之行回美后的第三天,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遵照他的遗愿,2011年5月11日,格伦·本尼达的夫人埃莉诺携两位儿子,将丈夫的部分骨灰安放在湖北红安县的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以表示本尼达家族将与中国人民成为永远的朋友。
“父亲一直心系中国,我们也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没有中国人民,就没有我们全家人的今天。”爱德华·本尼达说。
本报通讯员 黄昱东 程薇薇
本报记者李子俊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