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5月31日电(记者 李佳赟)“哒哒……哒哒……”缝纫机的运作声渐次响起,柔软细致的布料在年轻的手中被缓缓剪裁。
站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室内,中国红帮第七代传人陈尚斌欣喜地看到,在新一代“红帮人”的手中,老一辈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依然在代代相传。
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张小板凳,成就了宁波“红帮裁缝”。在老上海,“红帮”指的是西式的服装业或修造业,后来,“红帮裁缝”逐渐成为近现代中国服装史的主体,创立了“中国第一套西装”等多个第一,并逐渐涌现了雅戈尔、杉杉、太平鸟、罗蒙、培罗成等一大批服装品牌。
但如今,随着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大幅上涨,消费者需求逐渐多元,“红帮裁缝”在品牌定位、人才危机等问题上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对于宁波服装企业来说,在沉与浮之间,在攻与守之际,需要依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重新定义中国制造,书写时代变革下“红帮裁缝”的现代传奇。
大浪淘沙倒逼红帮裁缝重塑“工匠精神”
在宁波鼓楼旁的一条僻静小巷里,一位老师傅正细细熨烫刚制成的西服,在来回推移间,仿佛被熨平的,不光是峨冠博带,还有藏在时间缝隙里的各种褶皱。
在时光中溯洄从之,红帮裁缝曾是上海十里洋场的风光之一。后来,集红帮裁缝精英的北京“红都服装店”,红帮裁缝成了展示“国家形象”的“软实力”。在荣光背后,渗透着红帮裁缝百年积淀而成的“工匠精神”。
时过境迁,上海滩逐渐褪去了传奇色彩,服装定制业也随着流水线的兴起逐渐衰落。机器的轰鸣声渐次响起,红帮传奇亦在“快时代”中蒙上了厚重的时间尘埃。
但随着消费需求正从“有”向“优”升级、传统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红帮裁缝背后的“工匠精神”又再次被唤起。正如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工匠精神”已成为宁波服装业乃至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
在洛兹集团副总经理毕瀚波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宁波服装企业走的是代工、模仿、贴牌的道路,而忽视质量和品牌的打造。
但随着人力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国外的服装订单正从中国流向越南、柬埔寨等“成本洼地”,宁波企业“跷着二郎腿做外贸”的轻松日子一去不复返。若还是深陷“低价竞争”的泥潭,而不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那么企业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议价权。
除了外贸战场的硝烟弥漫,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在海外抢购马桶盖等“海淘热”亦给宁波服装产业敲响了警钟。在这场转型升级的“阵痛”中,“现代红帮们”感受到了重塑“工匠精神”的迫切性。
宁波长隆服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小峰表示,因为工匠精神的匮乏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宁波服装制造业正在不断丧失国内的消费群体。当下,只有回归本源,专注产品品质和服务,重唤“红帮裁缝”背后的“工匠精神”,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无疑,工匠精神意味着专注和深耕。而除了创造出经得起挑剔目光检验的产品,“工匠精神”也意味着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商机懂得取舍。
洛兹集团副总经理毕瀚波坦言,以前,业内很多企业关注做大而非做精,哪个行业可以赚钱,就拼命地一哄而上,在房地产热、互联网热、股市热中让大量资金脱实向虚。“我们企业也走过弯路,但现在企业要回归到服装主业上来,专注到产品设计上去,是时候重塑工匠精神了。”
在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国强看来,如今,市场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消费者也由产品需求向服务性、体验性需求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宁波服装企业必须由过去注重数量,向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转变。而不能及时调整战略目标、仍旧延续此前粗放模式增长的企业,就必然成为被大浪淘沙掉的那一部分。”陈国强说。
呼唤匠心让讲究不再将就
“工匠精神是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一件衬衫、一套西服,无论模式如何转变,褪去各种华丽的营销包装后,我们终将把眼光放到产品本身的品质上来。”洛兹集团副总经理毕瀚波认为。
从“将就”到“讲究”,转型之路尽管艰难,但改变已然开始。如今,越来越多的宁波服装企业开始祭起工匠精神,用“一根筋”式的创新精神,打造出难以追赶的核心竞争力。
太平鸟集团是宁波最早进入女装行业的企业,也是宁波“快时尚”的引领者。太平鸟集团副总裁胡文萍曾表示,太平鸟设计团队有300多人,一年有近10000款新款上市,平均每天出300个新款。
厚积薄发的创新长跑,让太平鸟在传统服装行业的“寒冬”中,依然在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同比增长18.09%。
化“百米冲刺”为“马拉松”,太平鸟集团将创新揉进“工匠精神”,正是宁波服装行业站在“智高点”自主创新的缩影。
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太平鸟、雅戈尔、罗蒙等企业都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品质投入,牺牲短期利益为中长期发展夯实基础,占据价值链高端。
此外,除了创新结合“匠心”,对工艺精雕细琢的服装“定制化”模式,也在“工匠精神”的呼唤下,被“互联网+”重新赋予了生机。
近年来,雅戈尔集团迅速转型,将大型实体服装门店打造为“会员制”体验馆,使顾客能通过互联网向企业表达诉求,又能参与到设计、生产各环节,形成顾客和企业的个性化双向互动。
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将这一转型看做是工业4.0与互联网的“联姻”,他感叹道,移动互联手段不仅为企业的市场提供了网上营销空间,也给企业提供了“为顾客制造”的通道,更确切地摸准了顾客的“胃口”。
一边是多元化的个性需求,一边是传统守旧的定制工艺,如今,插上互联网翅膀的“工匠精神”正将二者紧密缝合起来。
宁波铭朗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云也表示,“目前公司正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新的定制系统,系统内拥有中国30万人的西装打版数据。顾客来量体裁衣,只需把体型尺寸输入,数据库就会跳出最接近该名顾客的打版数据,师傅只需根据顾客身材稍加修理便可完成定制,大大降低了成本。”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时代,将服装的设计、打版、裁剪等一道道工序,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打造成一条柔性的供应链,在实现极致的效率同时,也让“红帮裁缝”的东方定制工艺重新回归。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面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宁波服装产业若要重塑工匠精神,需要在技术、工艺、材料以及应用领域上不断创新,通过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引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促进宁波服装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工匠精神需制度文化“撑腰”
要重拾红帮裁缝背后的“工匠精神”,宁波服装企业有信心、有决心,也有不少的困惑。
如今服装企业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薄弱,同行间恶性竞争严峻存在等现实问题。洛兹集团副总毕瀚波回忆道,早些年洛兹曾研发出第一代保暖衬衫产品,并申请专利保护,但不到几个月市场上就有仿制品出现。如此一来,公司的大笔投入就付诸东流了。
宁波铭朗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云也深有同感,“近期就有人恶意抢注与我们公司商标品类相近的商标,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良影响。市场环境若不规范,工匠精神则无法沉淀。”
服装行业间“恶意copy”已成当前妨碍工匠精神沉潜的一大“痛点”。
对此,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国强表示,让工匠精神回归,让红帮裁缝传承,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盗版抄袭的违法成本,补齐“工匠精神制度”的短板,让认真当“工匠”的企业没有后顾之忧。
事实上,“流动”的工匠无法支撑“铁打”的企业,对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一些宁波服装制造企业来说,过快的工人流动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柳云坦言,虽然产业流水线上使用的是一流的机器设备,然而一流的工匠却“一匠难求”。
近些年,很多服装企业工人流动性很大,每年工厂都在招收大量的新工人。“在一道生产工序上,如果找到一名熟练工都很难时,又怎么能达到专业和专注的工匠水平?”柳云说道。
拨开历史烟云,在街头巷尾,红帮裁缝曾用一针一剪、一丝一线的精湛技艺惊艳世人。回想起这段泛黄历史,中国红帮第七代传人陈尚斌感叹,红帮裁缝背后的“工匠精神”要想繁衍流传,必须要有一套与之匹配的“工匠制度”,尤其需要一套合适的员工激励体系,身怀绝技的工匠,应该受到工资待遇、职称上的激励。
另外,工匠精神既需要精雕细琢,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实践的沉淀,也需要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政府的高效作为。
为了“织就”匠心,多年来,宁波国际服装节通过新锐设计师专场发布、原创设计发布会、“红帮”论坛等活动,为原创设计精神及匠人匠心提供展示的平台。
此外,随着全国首个职业技能培训地方性法规、宁波“工匠培养”五年计划等“工匠制度”陆续在宁波出台落地,越来越多的服装匠师们开始重新挂上软尺,在方寸之间飞针走线。
一针一线之中,斑驳的红帮记忆在如今时代正慢慢鲜活起来。
红帮精神已经传承百年,而在行业发展转型的新时刻,这种精神又随着“现代红帮人”的努力,实现了再一次蜕变,提升为一种全新力量,引领着这座城市和这个行业步入新的发展空间。
“红帮裁缝代表了服装行业中一种极致的‘工匠精神’,希望在重扬红帮精神的同时也能补齐制度短板,让红帮精神能代代流传,历久弥新。”陈尚斌如是说道。(完)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