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当前,我国民间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引发社会关注。一些读者来信表示,应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进一步放宽准入,打造公平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内在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
营造良好环境,让资本有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当前,造成民间投资增速放缓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
一是政策限制不能投。目前我国许多已对外资开放的领域比如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对国内民间资本的介入仍有严格的限制,相对于国有投资、政府投资来说,民间投资可选择的领域较窄。
二是收益不佳不愿投。民间投资不同于政府投资,趋利性特点比较明显,对于收益较差的行业和项目民间资金不愿投。
三是投资环境差不敢投。个别地区在吸引投资上非常积极主动,一旦资金投进来,情况就急转直下,不讲诚信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稳定民间投资,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重塑民间投资的信心。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的政策限制,破除金融、电力、市政公用、医疗、养老、教育等领域对民间投资不合理限制,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其次,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民间投资可以介入的领域和项目,应创造公开公平的投资环境和投资空间,开展平等竞争,带动民间投资增长。
再次,要打造优良的诚信环境。地方政府在注重引进民间投资的同时,也要履行承诺,让民营企业得到更多的尊重。要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通过政府引导,把民间资本引导到有稳定现金流和收益的项目中来,提升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最后,要创建宽松的融资环境。银行机构要创新融资方式和融资手段,让低成本资金活水流向民营企业。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降低企业杠杆率。
(河北承德银监分局 徐晓强)
建立保障机制,让企业获“真金”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投资建设,然而民间投资却依旧徘徊不前,造成民间投资回落原因诸多,但担心国家开放的各类项目资金的有效来源以及投资后权益保障是主要原因。
要想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必须建立激活民间资本投资的投资保障机制,从源头消除民间资本担心“赔本赚吆喝”的现实顾虑,让企业得到“真金白银”。
第一,建立法律保障机制。以制定和实施《民间资本投资保护法》为依托,自上而下建立全国一盘棋的民间资本投资管理登记机构,给予参与国家重点领域投资的民间资本以具备政府公信力的法律登记,让登记在册的民间资本优先享受法律保障和维权服务的权利,让民间资本的投资行为享受法律保障。
第二,建立以国有银行为承办主体的民间资本投资委托保障机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支持各国有银行建立民间资本投融资委托管理保障的规章制度与激励政策,规范受托银行的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和投资去向,让各受托国有银行公开公正透明地向社会吸纳各类民间资本,促成民间资本直接对接国家向民间资本开放的投资领域与投资项目。同时,借助国有保险机构建立民间资本委托银行投资风险保险保障机制,实现双向保障民间资本投资安全的目标。
第三,建立健全民间资本投资保障监督管理机制,促成民间资本拥有者直接参与投资后资金使用方向和效果的监督,在国家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实施监管的基础上,直接引入民间监督力量,实现民间资本投资的透明化。
(农行湖南省永州市分行 雷振华)
破除隐形壁垒,让投资“有门道”
民间投资是市场经济的黏合剂,是国民经济投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投资增长缓慢,一定程度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当前,民间投资面临三大难题:一是投资门槛高。一些行业存在潜规则,人为设置门槛,民间投资处于夹缝生存,公开操作性差,交易缩手缩脚,影响了规模发展。
二是预期风险高。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导致民间投资动力不足,政府简政放权措施不到位,市场预期信心与投资环境弱化,民间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报预期不足,使民间投资畏缩不前。
三是储蓄存款居高不下。民间资本趋利性强,对政策风险防控要求高,一旦缺乏信心预期,民间投资就会避险萎缩。储蓄稳健息高,致使储蓄连续新高,资金沉淀风险累积创高。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投资,要激活民间投资,需要对民间投资实行顶层设计,加强激励保护,保障投资环境。
一是破除隐形壁垒,让民间投资“有门道”。首先,要用政策提升投资预期信心,破除民间投资准入限制,依靠市场平衡、活化民间沉淀资本。其次,要依法保护民间投资,开放投资市场,增强投资回报信心预期,加大对实体经济投资力度。
二是规范政策导向,培育投资环境。政府管理部门要精兵简政,权力下放,杜绝政策多变行为失信,破除民间投资壁垒和行业潜规则,完善投资环境,公开、公平、公正投资规则,让内外资本处于同一起跑线。
三是加强服务,激活民间投资。国家要明确政策引导,加大市场管理预期,增强民间投资预期信心。通过降税减费让利减息,扩大民间投资投向和发展空间。通过划分、警示投资风险等级,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风险,增大回报率。放开、搞活民间投资交易,逐步分流储蓄,繁荣民资市场,促进经济稳健持久发展。
(山东省高密市 单立文)
提高民间投资的质量与水平
王衍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2%,不及投资整体增速的一半,与去年同期12.7%增速相比,呈现“腰斩”式回落;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2.1%,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比民间投资下滑而言,更应关注的是投资的稳健和效益。投资的灵魂是稳健。所谓稳健,是指投资主体能够利用自身的投资收益、自有资金、资本金化解投资风险,而不是仅仅指望扩大投资增量稀释短期风险。投资是为了取得收益,但收益未必由社会全员共享。同时,投资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由于大量粗放投资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若得不到有效缓释或化解,积聚的风险必然引致经济紊乱,最终的投资风险必然由社会全员来承担。
低效投资不但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投资增量的边际效用。笔者通过大量调研发现,个别地区的固定资产存量利用率不足50%,资产大量闲置,浪费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人们对处理这些“僵尸”固定资产束手无策,甚至坐以待毙。当前,我国部分行业总体产能过剩,若仍一味强调扩大投资规模来维持增速,由于边际效应递减,作用必然有限。固定资产投资的主战场要转移至盘活固定资产存量上来。盘活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盘活的方向必须明确。盘活固定资产存量的质量、水平及数量,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政策决定的依据。在强调投资增量的同时,不应忽视盘活存量。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积累了大量的自有资金。由于投资环境的变化,民间投资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民间投资的核心仍在于对风险的计量与把控。
过去几年,民间投资有成功的经验,更有失败的教训。目前,一些民企无论在资金实力、核心技术、国际化进程、人才团队、文化建设上,均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上,民企发挥了标杆引领作用,展示了民企投资的理性与成熟,这些内因是民企投资发展的基础。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提高民间投资的质量与水平,尚需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国企的“去保护”。地方政府、国企凭借内生机制主动承担债务风险,有利于使用市场化手段化解风险,约束低效投资,发现投资价值。
二是民企借贷中的“去失信”。通过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保护依法合规民企的正当权益,扭转诚信企业吃亏、失信企业受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风气。
三是政府管理的“去低效”。针对民企强烈的呼声和愿望,出台政策和措施,确保见到实效。主要包括: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民间投资准入成本;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服务,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消除投资上的所有制壁垒、限制或歧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确保投资信息披露的深度、广度、质量和水平,使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的计量更具确定性;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维护政策的连贯性和确定性;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降低诚信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失信企业的违约成本;加快国企中“僵尸企业”的市场化退出力度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