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第五条强调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指出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之一,民营企业申请贷款中间环节多、收费高、难度大,一些银行惜贷、压贷、抽贷、断贷行为时有发生。《通知》要求,银监会要抓紧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检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融资难题一直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一系列措施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要稳住民间投资增速,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需要一揽子举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即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坦白地说,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所呈现出的结构性矛盾。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较多,既是经济问题的反映,也有金融失衡的原因。央行此前曾在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经济因素又有微观运行问题,既有实体经济因素又有金融问题,其中债务率较高及风险溢价上升是重要原因,这又与股本融资不足、部分主体存在财务软约束、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较大等体制机制性因素有关。
因此,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需要多措并举,既要优化融资结构,又要丰富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还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融资担保体系完善等。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必须要优化融资结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近几年来,部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高负债率与融资的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大量信贷资金流向产能过剩企业甚至是“僵尸企业”,造成对中小企业、创新性企业的资金“挤出”。因此,要化解这种资金配置的扭曲,一方面要盘活存量、优化信贷结构,这需要各方发挥合力,落实好各项措施,特别是金融机构要执行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转变经营方式和理念,将大量信贷资源从低效领域甚至“僵尸企业”盘活,更多地向小微企业等倾斜;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借助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必须要不断丰富金融组织体系,改善金融生态体系。3年前,李克强总理谈及金融机构改革时曾指出,要放宽市场准入,让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使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得以培育,更全面、有效地支持各类企业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当时,李克强总理的一番比喻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正像自然界有大树,也有小草;企业界有跨国公司,也有小微企业。金融系统也应该既有生态的大循环,也有小循环,既有大银行,也有小银行,乃至有村镇银行。”可以说,丰富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改善金融生态,就是要在促进大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建立起良好的金融生态体系。这也是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必须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促进融资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只是对科技企业、传统企业的要求,更是对金融机构的要求。特别是要化解中小微企业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题,更需要进行机制体制、产品服务等全方位创新,为中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通知》指出,要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适合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推动大型商业银行扩大服务中小微企业业务。与此同时,不断促进融资担保体系完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也是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步骤。融资担保行业作为连接银企的纽带,一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另一头为银行分担风险。进一步促进融资担保业健康发展,有利于把更多地金融“活水”引向民营中小微企业。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各项具体举措的落实,坚冰必会消融,难题终将破解。
(责任编辑:胡爱善)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