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在“2016中国网财富管理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网财经12月29日讯 12月28日,以“全球资产配置下的财富管理——探寻2017不让财富缩水的N种路径”为主题的“2016中国网财富管理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徐学明出席并发表了题为“推进财富管理,培育中产阶层”的演讲,对经济新常态下的财富管理进行了诠释,并就实现财富管理精进发展提出了建议。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百姓收入的快速增长,资产管理或者称财富管理应运而生。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看,资产管理是应对资本金压力,提升资本回报率以及应对利率市场化和“脱媒”挑战的解决之道;对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互联网机构来说,财富管理是其切分市场蛋糕、增强客户黏性的切入点,而技术上的创新又提供了低成本、客户体验好的服务手段;从客户角度来看,随着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客户已不再满足于相对较低的存款利率,而是希望资产保值增值,追求更高收益,但是自身又缺乏专业投资能力,这样一来,专业机构提供的财富管理服务很好地契合了客户需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那么,“小康”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觉得,小康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应该是百姓富足,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们在国内讲中等收入群体,如果和国际标准看齐,中等收入群体约等于国外的“中产阶层”。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大体上是3.4亿人,按照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预计到2020年,我国中产阶层将达到6亿人。这6亿人的财富,一方面要靠自己的辛勤双手去创造,同时也需金融机构来帮助打理,以实现保值增值。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百姓的百万亿级财富既能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又能实现保值增值,无疑对中国经济社会是一个多赢的格局。
“推进财富管理,培育中产阶层”,是金融机构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之道,同时也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小康社会建设、助推实现中国梦的政治担当。
首先,财富管理要“稳”字当头,稳健发展。
近年来,财富管理发展得很快,截至今年9月底,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万亿元。这100万亿元中有重复计算的成分,通过通道重复计算的大体上在30%-40%之间。
伴随着财富管理规模不断扩大,受经济下行、“资产荒”、“刚兑”以及机构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资管行业或者说财富管理领域风险频发:P2P公司跑路、地下钱庄、非法集资、萝卜章,还有股市上个别激进机构靠信息不对称和资金实力呼风唤雨等等,出现各种乱象。最近,伴随着监管发力,情况已经开始好转,但潜伏的隐患和风险点依然很多。
在当前流动性充裕、百姓储蓄过剩、投资热情高涨的背景下,市场各方主体需要冷思考。我们不能让投资者财富缩水,更不能让老百姓的血汗钱灰飞烟灭。所以我觉得财富管理还是要“稳”字当头,稳健发展。
那么,如何实现稳健发展?
一是金融机构要履行信托责任,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既然是受人之托,就要讲诚信,要重拾银行的“三铁”(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精神。机构要对自身行为负责,要对本企业员工行为负责。既然在金融服务链条中受益了,就必须担责。
二是要坚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在推介产品前,机构首先要对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全面评估,比如千万不能把高风险产品卖给到银行领养老金的退休老人。
三是要坚守风险底线。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管理,财富管理首先要守住风险底线。这就要求机构在展业过程中,要切实提升能力,加强风控,精准计量,避免风险积聚。
第二,财富管理要稳中求进,精进发展。
宏观形势决定财富走势,顺势财生,顺治财聚。当前,财富管理面临的形势,从国际来看,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同时伴随逆全球化潮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同时伴随人民币贬值压力。从国内来看,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步伐加快,“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财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5年我国对外投资已跃居全球第二,且当年对外投资流量首次超过吸收外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可以看出,全球资源配置已不再遥远。
在当前环境下,实现财富管理精进发展,建议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国内资产布放是财富管理的主战场。综观世界,GDP增速超过5%的大型经济体,中国可以说始终独占鳌头。体量大、韧性强、内需及转型发展空间广阔,这无疑会给有眼光的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企业转型升级、并购重组等,处处是投资机会。金融机构只要扑下身子,服务实体经济,找准方向,完全可以在财富管理的资产配置上大有作为。
二要善于把握大类资产轮动带来的投资机会,房地产、股市、债券、大宗商品等都是融纳资金的重要市场,在当前政策环境下,特别是政府、监管在着力推进“去杠杆”,可以预见,下一步资本市场、股权类投资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要积极稳妥配置海外资产。的确,当前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对此,很多投资者都开始谋划海外投资。但是海外投资一定要三思而行,慎重行事,切不可在国内“资产荒”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状况下,用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观点,盲目激进地配置海外资产。面对纵横交错的金融风险,海外资产配置不可能都是“世外桃源”。机构投资者走出去的前提是要拓宽视野,强身健体,充分认清国别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提高风险甄别能力,避免掉入陷阱。当下,个人投资者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要不要换汇。在决定换汇前,需要对国内投资收益和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外汇存款收益进行综合比较。特别需指出的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单边波动。加入SDR之后,我们跟一蓝子货币挂钩,如果仅盯住美元,实际上也是一个误区。
四要防范金融机构“融短配长”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特别是在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稳健中性的环境下,更应高度关注流动性风险。
第三,要正本清源,构建健康清新的金融生态环境。
先讲“稳”,再讲“进”,这里讲的是一个“清”字。财富管理涉及政府、监管、机构和客户等各个方面,良好、清新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第一个层面,政府应该从法律层面厘清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权责关系,既要保护客户的资产权益,又要规范机构投资人的行为边界,在处理法律纠纷的判例中,体现公正、公平。同时,要充分听取金融监管部门的意见,因为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混业经营步伐加快,现有法律、法规已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业务创新。
第二个层面,监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架构,加强功能性监管与机构监管的有效结合,实现跨市场、跨平台监管的协调一致性,要严格规范机构的跨监管套利行为,促进财富管理行业的公平有序竞争。还要在引导市场打破“刚兑”过程中,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
第三个层面,作为金融机构,应该坚持诚信原则,坚守“代人理财”定位,加强风险管理,充分向客户披露投资收益和风险,真正扮演好客户财富管理保值增值的专业投资人角色。
最后,从客户层面来说,客户作为财富管理的主体,为了自身利益,要多学习一些金融知识,提升金融素养;在投资理财上,不能追求一夜暴富,而无视风险;同时,还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责任编辑:胡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