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说普通投资者,作为有一定信息及专业优势的基金从业人员,我们也时常拷问自己这个问题。也难怪,打开各类销售网站或路过 银行 外的信息告示时,扑面而来的字眼总是“今年以来”、“近3个月”甚至“过去30天”这些词语以及伴随的大大的红色数字。或许因为前几年银行理财的爆发式增长,大家对于基金投资的概念也都基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短期、稳定、确定性。然而,基金(尤其偏股类产品)与银行理财本质上完全不同,当投资者参考某基金短期过往业绩而一头扎入,随之而来的净值下跌就可能很难接受。
截至目前,国内市场上基金总量已近4200只,超过了3100只股票总数。作为普通投资者,如何透过错综复杂的各类营销术语,挑选出一只最适合自己的“真”基金呢?
抛开投资者与 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在投资观念等方面相契合的定性考察外,一只基金的定量指标也五花八门。其实,不少销售渠道最爱的短期收益率(一年以内)参考价值是比较有限的。如2015年度市场上业绩最好的10只基金,在2016年中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仅有1只,也是其中唯一一只实现正收益的产品。相反地,中长期(三年或以上)业绩指标往往是衡量产品较有效的因素之一:不仅是因为基金经理的考核及投资目标一方面以中长期表现为主,而从业经验较长的基金经理也建立了更为完整的投资构架和准则。同样,具有参考意义的还有alpha绝对收益衡量指标以及beta相对收益指标等。但这些指标也因口径较为单一而效用稍有限,投资者需更周全地衡量。
此外,还有年化收益率、波动率、回撤等指标也需要考虑,在此不一一赘述。
然而,回到标题中的问题,当基金在短期内净值大幅回撤,又该怎么办呢?面对周全考量后的基金产品,“不慌”应是投资者的最理想心态,当然也必然是最难的。作为理性的持有人,当净值回撤较大或波动显著时,应先通过官方渠道了解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对于最近表现的反馈,及时了解并认知基金回撤的逻辑及未来操作观点,切忌一时被价格操纵了情绪,短期内频繁申赎会因固定的交易成本磨平已有收益或错过潜在收益的机会。
写到最后,想起了著名的大猩猩投资实验,试验中大猩猩挑选的股票组合甚至战胜了《华尔街日报》 分析师精心设计的股票组合。其实,实验的结果并不是大猩猩赢了,而是太过于复杂的分析师输了。作为普通市场参与者,投资中必然会面临太多未知的投资因素。既然已经将财富和心血托付给了专业的投资机构,在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选择做一只“大猩猩”不去理睬各种困难因素和产品净值的短期波动,或许是一个最不会错的选择。
(原标题:如何买到那只“真”基金)
(责任编辑:张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