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7月1日《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正式实施仅剩10日之余,各相关机构进入到最后的准备时间。
就在上周,中基协发布了《基金募集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对《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就基金产品究竟该怎么分级、投资者怎么分类、怎么做风险测评等给出了答案。
多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围绕即将实施的《办法》以及刚出炉的征求意见稿,公司正在加紧对销售系统进行最终改造,力争在六月底完成系统改造工作。
不过,由于本次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从产品分级、投资者分类、销售流程等多方面都比之前严厉了很多,这使得各机构目前仍有诸多细节尚待完善。
有基金公司人士直言,目前公司对投资者的五档分类标准以及如何进行“双录”都还在讨论,很多细节未能敲定,相关部门人员已经连续加班多日。
渠道自主决定风险测评标准
如何进行投资者的五档分类,是当前基金销售机构需明确的重点问题之一。
在前述《指引》中,对投资者以及相应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了五类划分,明确投资者可按其风险承受能力由低至高至少划分为五类,即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积极型和激进型。
另外,《指引》还给出了统一的风险测评问卷,包括个人版和机构版。其中,个人版问卷考察收入来源、年收入、金融投资比例、债务、投资经验、投资知识、投资期限、投资品种和投资态度等。
作为对投资者划分等级的重要依据,协会给出的风险测评问卷对证券机构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模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近两日正按照协会的问卷来对原有的投资者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和调整。
华南一位基金合规人士向记者指出,“不同销售机构最后出来的风险测评问卷可能会有所差异,比如券商不仅要卖基金还要卖股票和券商资管等,跟我们直销渠道只卖基金肯定不太一样,但总体上不会有太大差别。现在的问题在于《指引》中对于打多少分算哪个等级的投资者并没有给出明确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现在内部对这个是有争议的。”
此外,由于风险测评由各基金销售机构完成,因此一位曾在某渠道购买过产品的老用户,在7月1日后再通过同一销售渠道购买产品时,是否还需要做风险测评,也可能面临不同的情况。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合规部人士向记者解释称,老用户在同一渠道买基金是否还需要做测评,取决于该基金销售渠道是否会初始化所有客户的风险等级测评。
上述人士指出,“如果销售机构的风险测评机制发生了大的变化,则会将存量客户的风险测评数据初始化为空,所有客户都需要重新填写风险调查问卷;如果销售机构认为自己原有的风险测评机制已经较为完善,则无需重新测评。简而言之,由各基金销售渠道自行决定。”
有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就我们公司的直销渠道而言,7月1日后不管是新老客户都需要做一次风险测评,因为风险等级整套都跟原来不一样。风测和补充用户信息是强制的,如果不做就不能继续交易了,除了赎回以外。”
机构连续加班调试系统
除了投资者分类外,基金销售系统的具体改造工作也随着《指引》的发布而面临调整。
据华南一位机构人士透露,按照《办法》的规定,基金销售系统主要涉及到七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投资者资料补充、投资者分类及转换、产品风险管理、风险告知及管理、交易控制、服务管理及留痕以及适当性自查,每一项大问题背后涉及到很多具体的环节,所以这几个月基金公司都在不断地进行系统的调试。
由于涉及细节众多,不少基金公司人士反映,尽管《办法》实施的时间已经非常临近,但诸多细节仍然待完善,目前公司合规部门、销售部门以及技术部门都面临着较大压力。
在多家基金公司人士看来,准备时间过于紧张。据了解,目前仍有多家公司表示系统仍未搭建完毕,7月1日能否准时上线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沪上一位公募人士坦言,“7月1日就要上线,我们公司本月才刚跟恒生开始搭建系统。目前业内普遍选择与恒生电子(600570)进行合作,但效率缓慢。7月1日应该只能试运行,后续再逐渐改进。”
上述人士表示,“大公司可能会动作更快一些,很多小公司只能等待。”
不过亦有基金公司人士指出,对小公司而言这样或许也不错,大公司是最容易检验出问题和不足的,反应也会相对迅速,小公司可以在大公司摸索的背后避免更多人力、财力的损失。
而仅剩不到10天的时间里,各家基金公司也进入到更为忙碌的状态,一边忙着调试系统,一边还要通宵达旦进行部门会议以讨论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公司已经连续多个工作日召开了相关会议,参与人员包括市场、销售、合规等部门,除了对系统各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还要补充各自部门在系统上线后需要做的业务细节。”
不过,相对而言,基金公司面临的压力较券商来说或较小,例如在“双录”方面可能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情况。
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我们并不担心,毕竟此前在各代销机构也有相关业务的操作,这次只是进一步的跟进及落实。”
(责任编辑:毛凯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