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

三个优化三步走 上海探索普惠金融特色化发展之路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构建专业化服务机制、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以三个优化三步走探索出一条普惠金融特色化发展之路,助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能级。

返回合集

作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构建专业化服务机制、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以三个优化三步走探索出一条普惠金融特色化发展之路,助力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能级。


一、优化考核机制,走稳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提高思想认识,从政治高度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心往一处想,劲才能往一处使”,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关键在统一认识、定位准确、长期坚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在沪银行保险机构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普惠金融既是大局问题,也是经营问题;既是政治担当的体现,也是转型升级的方向。倡导“做小微就是做未来”理念,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在战略规划和经营重点上与党中央的政策导向保持一致。要求把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作为各行的“一把手”工程,从高层开始重视普惠金融工作,并自觉将其纳入到银行的发展战略中,从人员、财务、机制、组织、风控等方面作出倾斜性安排。十年来,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平均增长超过20%,截至2023年8月,上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432.2亿元,已突破万亿元大关,较年初增长13.9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77个百分点;上海中资银行普惠贷款平均利率4.2%,为全国最低地区之一。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3年6月末,辖内中资银行当年首次贷款的首贷户户数为1.37万户,当年首贷户首次贷款金额803.47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1830.48亿元,占辖内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17.92%。普惠型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5903.23亿元,占辖内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57.79%。


(二)强化监管引领,合力推进普惠金融考核体系落到实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坚持以系统思维做好普惠金融工作,不单打独斗,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紧密配合,压实主体责任,发挥社会合力。一是监管层面上,建立一整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打造小微信贷考核目标、数据监测与通报、监管督导的普惠金融工具箱。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建立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机构自评和监管核评互动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金融机构履行好普惠金融服务主体责任形成有效激励。二是主体责任上,持续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各银行机构成立普惠金融业务部,建立普惠工作领导小组和普惠工作例会制度,激发内生动力,推动银行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三是联动机制上,与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推出普惠贷款补偿和信贷奖励政策,对小微企业信贷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2016年起已累计拨付约13.5亿元信贷奖励资金。同时,会同上海市国资委将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纳入地方法人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辖内银行普遍提升了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的大力推动下,上海普惠金融外部环境持续改善。在工信部举行的全国小微企业外部融资环境评价中,上海市连续三年名列全国第一。


(三)聚焦急难愁盼,形成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长效机制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走稳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通过广泛、持续和深入调研,摸清企业融资难题的症结所在,精准把握市场主体所急所盼。一是推出“无缝续贷”工程,稳定企业融资预期。针对银行反映续贷时间较长、资金过桥成本高的问题,创新推出无缝续贷“十百千亿”工程,首倡“零门槛申请、零费用办理、零周期续贷”的“三零”原则,通过监管引领+机制创新,精准指导银行机构稳定市场主体融资预期、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实现贷款到期和续贷的无缝对接。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辖内中资银行当年累计投放无缝续贷5240.45亿元,年内拟投放1.2万亿元,为企业节约成本100亿元。二是构建“纾困融资”机制,全力支持企业稳就业。针对当前部分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较多困难的情况,及时联合相关部门推出“上海市中小微企业纾困融资”工作机制,指导银行机构主动对接工商联和各个商会,主动筛选符合纾困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名单,精准服务企业所需所盼。尤其是对于有发展前景、信誉良好但暂时流动资金受困的企业,要求银行不得抽贷、断贷、压贷。进一步提升纾困融资政策惠及面,延长纾困融资工作机制时限,拓宽纾困融资行业领域,强化稳就业保民生金融支撑。政策出台以来,辖内中资银行累计投放纾困融资8164.8亿元,户数17.3万户,间接为709.8万人提供就业支持。


二、优化信贷服务,走宽普惠金融综合发展之路


(一)丰富金融工具,表内外融资综合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引导辖内银行不断优化银票、保函、信用证等多种表外金融工具,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提升服务能效。督促银行依托数字化转型,实现保函申请、审批、开立、验真全流程在线办理,部分银行从发起申请,到资料审核、放款等全流程,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进一步提高了小微企业授信可获得性。引导银行深耕供应链,为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供应商提供结算及保理融资一体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辖内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合作的核心企业/平台共计2090家,依托供应链业务直接对上下游小微企业授信达1367.76亿元,支持上下游小微企业2.71万家,表内外融资余额393.54亿元。


(二)加强银企对接,综合金融服务边界不断拓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推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政、银、企对接活动,建立小微服务生态圈。于2007年率先在全国推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洽谈会,已成功举办十六届。于2019年开展“百行进万企”融资对接活动、2023年开展“万企千亿”行动和首贷户“千企万户”工程,指导各金融机构主动送服务,变坐商为行商,促成产业投融精准对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也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政、银、企对接活动,不断拓展金融、财务、投资、信息服务等综合金融服务,培育客户并陪伴成长。截至2023年8月末,“万企千亿”行动共对接各类企业22.48万户,为2.33万家企业发放贷款,投放额达2761.16亿元;其中首贷户4982户,首次贷款金额达137.53亿元。


(三)凝聚多方合力,普惠金融外部环境不断完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主动作为,积极协调担保、税务、工信等多家政府部门,为服务小微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一是推动成立全市性政策性担保基金。为解决民企和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增信不足问题,于2011年联合相关部门开始研究建立全市范围的政策性担保基金,2014年上海市批准设立中小微政策性担保基金,目前注册资本达100亿元,担保倍数达6.14倍,在保余额717.61亿元。二是银税互动工作走出上海模式。上海的银税互动模式跳过第三方中介,不收任何费用,银行可通过同业公会和税务局数据直连,安全合规效率高。目前税务开放数据近200项,名列全国第一;并已上线移动版本,小微企业在手机端即可便捷操作。截至2023年6月末,上海地区已有6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银税合作,银税合作项下累计发放各类银税合作产品贷款2761.52亿元。三是推动普惠信用信息平台建设。2017年推动成立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平台,依托上海市电子政务云、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向银行免费开放与普惠金融密切相关的政务、公用事业等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已有27家银行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普惠金融应用签约,上线金融机构服务企业数63万户次,为近40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数据支撑。


三、优化金融供给,走好普惠金融共同富裕之路


(一)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扛起助力经济结构调整之责


科技创新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积极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着力打造科技金融专业体系,支持科技企业尤其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一是制度先行,完善科技金融制度体系。2022年12月,原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上海市七部门,印发《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及配套方案,着力开展科技金融服务专业能力提升工程、科技金融产品质效提升工程、科技产融结合提升工程和科技金融生态圈完善工程等“四大工程”,助推上海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上海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存量户数为2.56万户,较年初增长28.56%;贷款余额8824.41亿元,较年初增长28.03%。二是积极探索重点亮点产品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上量起步。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上海辖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存量户数557户,贷款余额81.09亿元,同比增长79.36%。三是银行与政府部门、园区、投资机构和科研院所四类渠道互动频繁,开展信贷风险分摊、客户互荐、产品联动、业务交流与信息共享等合作,科技金融生态圈初步建成。四是大胆创新,于2021年探索推出科技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贷款试点,指导辖内银行机构为初创期科创企业的员工股权激励提供定向融资,目前已向6家科技企业的员工提供近1亿元的持股计划融资贷款。


(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扛起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之责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将“绿色金融”纳入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工作机制,引导银行信贷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鼓励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指导发布《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提出今后三年发展目标,明确8大方向30项重点任务,引导企业践行低碳发展、清洁生产等要求。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上海辖内银行业绿色融资余额合计13056.15亿元,较年初增长22.57%。其中,绿色信贷余额12617.90亿元,较年初增长22.96%。


(三)大力发展民生金融,扛起助力提高民生福祉之责


聚焦住房、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织牢共同富裕安全网。一是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重点围绕新市民安居乐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保主体稳新市民三大方向,提出十二条工作举措,组织上海30家试点银行保险机构共报送近100项新市民专属金融服务创新项目。二是积极发展普惠保险,个人医保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试点不断深化。上海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沪惠保”参保人数超过600万,已累计减轻44.6万人次近12亿元医疗费用负担。试点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和参与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保险保障服务,提供更加灵活的健康保险产品。三是继续推进税延养老保险试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服务。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建设,推动养老社区发展,探索拓宽养老服务投融资渠道,在信贷、直接融资等方面给予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大力推进适老金融改造,让老年人享受到温暖舒适的金融服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基本建成”这一发展目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研究出台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党建引领、金融帮扶和融资畅通三大工程,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力支持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2013年11月,发展普惠金融首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过去十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多项指标已高于全球平均,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二十大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展望下一个十年,如何着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国网财经重磅推出《共创普惠金融新十年》特别策划栏目,力邀数名普惠金融前沿人物共话普惠金融发展新十年!

中国网财经
客户端

中国网财经
微信公众号

中国网财经
微博

中国网财经
头条号

中国网财经
百家号

中国网财经
企鹅号

中国网财经
网易号

中国网财经
微信视频号

中国网财经
抖音号

中国网财经
快手号

中国网财经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