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大连银行业保险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滨城沃土,深化为民服务,普惠金融在体制机制、服务模式、产品创新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好惠及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力支持了大连经济振兴发展。
作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连监管局
2013年,发展普惠金融首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新篇章。十年来,大连银行业保险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滨城沃土,深化为民服务,普惠金融在体制机制、服务模式、产品创新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好惠及了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有力支持了大连经济振兴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层面普惠金融战略的实施,各银行总行进一步明确普惠金融战略地位,持续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普惠金融长效机制进一步夯实。一是组织架构日趋完善。大中型银行将原本下设在零售业务部或公司金融部的普惠金融二级部门提升至一级部门,设立普惠金融专业部门,建立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五专”机制,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目前,辖内23家银行机构设立普惠金融部,持牌小微、社区支行108家,特色小微专业支行185家。二是激励机制更加健全。推动辖内银行普惠金融类考核指标权重由平均不足6%提升至11%。在对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考核中,明确列出普惠金融业务指标,并将指标完成情况与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结果挂钩,增强了分支机构服务普惠金融的内生动力。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政策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2022年全辖机构高管人员尽职免责462人,占比78%,一般员工尽职免责1173人,占比75%,免除了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资源投入持续加大。银行内部资源分配坚持“普惠优先”原则,单列信贷计划,增加专项费用配置,实施专项FTP优惠,配足专项信贷额度,匹配专职业务人员。用足用好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并将政策优惠全面传导至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层次多、差异大,金融服务仍存在不少“空白地带”。我们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回归本源,持续下沉服务重心,有效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一是开展“首贷培植”行动。强化对“无贷户”的信贷支持,加快企业从“无贷户”向“首贷户”转化。分层分批建立首贷户储备库,在辖内“首贷中心”和“首贷服务站”设立金融服务网点,推动信贷、财政、担保等优惠政策直达企业。近5年来累计为10322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资金支持386.55亿元。二是推进农户信用建档。参与机构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倾斜资源,走入田间地头为新农主体建档评级、优先放款。针对农户信贷需求额小、分散、无抵押物的特点,推广“整村授信”模式,实现770个涉农行政村全覆盖。目前全市建档评级经济农户数16.97万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9.51亿元。三是加强“两增”监管引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努力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高于年初水平,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近几年小微企业信贷规模保持连续高增长,截至2023年6月末,辖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997.41亿元,较十年前增长59.25%;为7.67万户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较十年前增长98.81%。
近年来,大型银行率先探索数字化转型,基于内外部多维度数据为企业画像,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小企业融资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打造了“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可以说,金融科技的应用带来了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过去十年普惠金融发展的突出亮点。以大连地区为例,截至2022年末,共推出线上普惠金融产品200余种,全线上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4亿元,占全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25%。如银行与税务局合作推出“银税贷”产品,基于企业纳税信息测算贷款额度,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与医疗保障局进行系统直连,上线“医保云贷”产品,针对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推出信用贷款产品,打造医疗行业生态圈,提高服务社保综合能力;与市公积金中心合作,上线“薪金云贷”产品,为稳定缴纳公积金的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与信用中心合作,上线“工信e贷”产品,为正常缴纳社保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与保险公司合作,上线“种植e贷”产品,基于农业保险和农业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数据,发放线上信用贷款,有效解决农户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与产业链核心企业合作,上线数字供应链产品,为其上下游众多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融资服务。可以预见,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金融+科技+政务”一定会在普惠金融领域释放更大的潜力。
大连监管局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指导银行机构突破传统的授信框架体系,单独建立适用于小微企业的流程和服务。一是主动走访对接,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先后开展“百行进万企”“首贷培植”“个体工商户服务月”“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等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匹配机制,推动银行机构从“等客上门”到“上门服务”,深入小微企业和商户集中的园区、商圈和市场,“问需于企”提供精准金融帮扶。累计指导银行保险机构走访14.8万户市场主体,为1.2万余户小微企业量身定制金融解决方案。二是持续减费让利,增强金融服务获得感。进一步完善融资收费管理制度,从信贷环节、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增信环节等方面清理精简收费项目和不合理条件,持续向小微企业减费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据统计,金融机构累计取消服务收费项目20余种,每年减免收费金额3000万左右。贷款利率持续降低,目前新投放小微企业贷款利率3.68%,为近年来最低水平。三是优化信贷流程,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度。推广敏捷信贷服务,指导银行机构针对民营企业建立“快审快贷”“限时办结”“绿色审批通道”等工作机制,“让数据多跑腿,让企业少跑路”。普惠金融线下审批时间从以往的半个月压缩至2-3个工作日,线上业务实现秒批秒贷。
大连地区银行保险机构创新意识较强,在全国率先研发了如“保险+期货”、海水养殖风力指数保险、海参仓单质押贷款等新型信贷保险产品。近年来,金融机构持续创新,特色产品更是层出不穷。一是形成特色信贷体系。结合大连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形成了“连担贷”“连易贷”“连惠贷”“连续贷”“连新贷”“连农贷”“连贸贷”七大特色信贷产品体系,切实满足小微企业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组织梳理编写了小微金融产品手册、个体工商户金融产品手册,方便企业及时了解产品与政策。二是助力“知产”变“资产”。针对成长性和高新技术企业“轻资产重知产”融资难题,我们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大连特色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新模式。据统计,2022年辖内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同比增长65%;纳税总额同比增长23%,为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2年实现了省内首笔版权和商标权混合质押贷款发放,2023年创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自主商标”双质押批量融资模式,并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化融资工作。三是加大地域特色创新。根据大连市在渔业、水果、畜禽的独特资源优势,加大海洋渔业、特色果业等金融产品创新。推出“连参贷”“浮筏贷”“渔船贷”产品,推动发展海鲜预制菜等特色产业。银行机构落地农户“种植e贷”樱桃、蓝莓项目,保险机构承保大樱桃气象指数保险,连续三年为旅顺口区樱桃种植户2785亩樱桃园提供1900万元保障,引金融活水将“土特产”浇灌为“摇钱树”。
大连监管局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初步形成精准有效的差异化监管体系。一是强化监管引领。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特点,出台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涵盖小微金融、三农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链金融、新市民服务等重点领域在内的综合化政策体系,每年结合实际印发细化监管要点,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构建百花齐放的差异化竞争发展格局。二是优化监管手段。建立以监管评价为核心,数据监测、季度通报、基层走访、督查检查相结合的“1+N”监管工作体系,形成12张特色指标监管台账,定期选取相关机构开展主题座谈,对业务发展予以跟踪指导,实现普惠金融监管督导工作制度化与常态化。三是改进监管激励。探索研究差异化考核评价办法,开展三农、小微特色化监管评价工作,制定分支机构小微监管评价指标表,多层次引导辖内银行机构聚焦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将评价发现问题纳入现场检查和专项督查,加大对重点机构的督促整改力度,力求通过监管考核“指挥棒”引导金融资源倾斜,实现普惠领域“量”和“质”的有效提升。
发展普惠金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十年栉风沐雨,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下一步,大连监管局将继续厚植金融为民理念,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让金融服务的“阳光雨露”洒向更多市场主体和群众,更好地助企惠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2013年11月,发展普惠金融首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之一,过去十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多项指标已高于全球平均,在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党的二十大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展望下一个十年,如何着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国网财经重磅推出《共创普惠金融新十年》特别策划栏目,力邀数名普惠金融前沿人物共话普惠金融发展新十年!
中国网财经
客户端
中国网财经
微信公众号
中国网财经
微博
中国网财经
头条号
中国网财经
百家号
中国网财经
企鹅号
中国网财经
网易号
中国网财经
微信视频号
中国网财经
抖音号
中国网财经
快手号
中国网财经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