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百货业未来还会更差。”这是3月31日在京落幕的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传递出的消息。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15年中国百货行业发展报告》,结论映证,中国百货业遭遇经营业绩持续下滑的寒冬。
该报告采集汇总到80家骨干企业的经营情况。年销售额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企业占92.5%,对行业实际运营情况的反映已属于相对择优的样本。但此报告的统计数据一如既往的“惨淡”:80家企业2015年经营面积比2014年增长10.42%,从业人员减少1.11%,销售总额同比增长9.3%,利润总额却下降12.05%,销售利润率下降19.53%。其中,销售额同比减少的企业将近一半,达到46.25%。降幅超过10%的企业占到近1/4。
80家行业骨干企业的经营数据都如此不堪,放大到整个中国百货行业是何面貌,可想而知。
上海新世界城副总经理姚璐说,中国百货业呈现的低速、挣扎的趋势的确是在遭遇寒冬,整个行业在陷入全行业、全局性的困难。
对于实体零售难做的原因,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终端消费需求疲软是一方面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受到电商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传统百货当作网购的“试衣间”。特别是大中型百货很难再用传统的营销手段来获取消费人群。
对此,国内大型百货企业,从王府井集团到银泰百货、天虹商场、广百百货、百盛商业集团、步步高百货、新华百货、等的都凸显出“购物中心化”的跨界转型路径。
而仍专注主业的百货企业的转型则指向三个方面:
一、线上线下O2O全渠道融合,线上线下O2O全渠道融合成为百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调查,超过5成5的受访百货企业已经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多达94.5%的百货企业在门店铺设了Wi-Fi,80%开设了二维码,42%的受访百货企业拥有自建移动端手机APP,通过此进行促销信息推送、商品销售,为消费者提供如室内导购、餐厅预订等附加服务;48%的受访百货企业已经涉足O2O。
二、回归自营、买手制,此前,国内百货业联营模式当道,百货业频频被诟病同质化严重,百货商场逐步丧失商品经营能力。到了2015年,在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区域市场,主打自营的本土百货企业愈来愈多出现。大型百货企业诸如银泰商业、王府井集团等则是通过扩大品牌独家代理权、买断某一品牌/品类、以及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等三种方式、在分步骤地扩充自采自营比重。
三、深度联营,自采自营意味着从不控货的百货企业需要构建供应链,这对于大部分的百货企业来说都是一道崭新的命题。由此,大部分百货企业依然“挣扎”在传统的联营模式中,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参与商品设计、研发、陈列、销售等合作方式,名曰“深度联营”。
尽管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但中国百货业的转型目前看来,整体上难言“成功”,百货业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显示,从天虹商场到广百股份到王府井集团,主营营收都是下滑的。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指出,中国的实体店商品价格虚高,线下太暴利,由此给了线上电商平台销售低价的商品的机会,造就互联网的发达。百货店需要打破价格虚高,实质就是要提升百货店的供应链效率。
于是,中国百货业的“转型论”兜兜转转一圈,又回到没有互联网之前、老生常谈的话题——百货业自身商品经营能力薄弱,营销能力单一,服务细节不到位,顾客需求把握不精准,内部运营管理效率低下。
只不过,在业绩利润下滑加剧的压力倒逼下,百货企业即使引进各种新技术,构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新模式,但核心的线下商品力不行,互联网O2O的转型就不仅在业绩上缺乏转型实效,甚至成为“放大”和拖累企业的劣势。
三胞集团副总裁黄家强指出,供应链并不等于“买手”,而是包含需求计划到商品组合到商场定位、商品定价到营销策略、物流等很多元素的优化。
“王府井集团转型大的方向仍是要打造百货业的自有经营能力,重整联盟模式的内涵,提升商品的驾驭能力,和对顾客的经营能力,强化顾客的体验性、互动性,满足顾客的某一方面的需求,尽最大可能在经营维度上延展经营范围,淡化传统的经营商品理念,转向‘经营顾客’。”杜宝祥也强调的是供应链思维。
按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利丰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大部分百货企业自采自营的比例依然很低,近58%的受访百货企业现有的自采自营比重不到10%。25.5%的受访百货企业拥有自有品牌,但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还不到7%,与欧美百货企业自有品牌销售比重的10-30%大有悬殊。
银泰商业CEO陈晓东指出,中国百货零售业单店经营受电商冲击,中国零售商业物业的无序扩张,以及供应链低效率等三方面因素困扰,上述问题若得到解决,百货业肯定还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商业观察家、新京报、中工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