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杭州一口气聚齐了6位诺奖得主,他们在西湖畔开了两天闭门会议,讨论人工智能、平台经济等关乎未来的很多问题,据说,吸引得马云也去和他们开了半天座谈会。
有网友笑称:他们的到来,让整个杭州的智商都被拉高了。
那么,他们这几天都讨论了些啥?
1
Thomas Sargent(托马斯·萨金特)
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201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关于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会不会放大偏见,造成所谓的人工智能歧视?其实,机器并不会自己独立学习,是我们告诉机器学习什么,机器根据我们的暗示在学习。所以,当我们讨论会不会有人工智能偏见,本质上要谈的是,我们不能够带着偏见和歧视去教机器学习,我们给机器输入数据的时候,要去除偏见。我觉得阿里巴巴也在努力去思考这个问题,减少数据偏见,这也是我们给机器提供数据之前要先做的,也是我们每个人要努力去做的。”
点评:机器是不会看脸的。但你要是每天问他:我是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它也会回答:是的。)
关于中美贸易
“我想推荐特朗普总统看一下《商业冲突:美国贸易政策历史》,最好是记住美国历来一些战争或政策的一些历史经验,这是我唯一想给总统先生的建议。”
点评:特朗普,这本书你读一下。
2、Bengt Holmstrom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201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世界末日。我认为,年轻人应该对人工智能更乐观。”
点评:书读得少,想的又太多。(反正我们也等不到世界末日那一天)
3、Alvin Roth(阿尔文·罗思)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201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互联网平台在数字经济时代扮演着火警、预警的角色,同时也是消防队、救火队员。”
点评:和我一样是个多面手。
4、Christopher Pissarides(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201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历次的工业革命中,技术变革都会使就业带来结构性调整,但从来没有导致失业率上升。
技术对不同的行业改变是不一样的,被替代的工作不一定是“低端”的,但是它们是机器和人工智能通过基于大量数据的学习能够解决的。
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会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医院、餐厅等行业会吸收很多从制造业转移出来的就业人员。”
划重点:来自诺奖得主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5、熊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及金融学教授、2015年获孙冶方金融创新奖。
“很多人说很在乎隐私,但很多现场实验的结论显示:当给一点小甜头,很多人就愿意放弃自己的隐私,这让隐私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为加入对人性洞察的部分。到底他们真的是不是在意隐私,还是说只是口头上很在意?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点评:嘴上不说,但身体很诚实,怎么办?
6、Markus Brunnermeier(马科斯·布鲁纳米尔)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Bendheim金融中心主任。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无谓善恶,而能否造福人类完全取决于掌握技术的人。而我们学者有责任研究社会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数字科技。”
点评:打铁还需自身硬
7、许成钢: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2013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在每次产业革命、新技术大规模到来的时候,都会造成产业结构的基本变化,会有很多的人失业。但同时,又会造出许多新的行业出来。这并不是新的现象,不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点评:打个比方:我之前在村里拉犁耙种地的二舅子,转眼就成了新中国的拖拉机手。
8、魏尚进:美国哥伦比亚金融学和经济学教授、2014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2000年至2014年期间,尽管来自中国进口的直接冲击使美国制造业就业每年下降0.17%(在劳动年龄人口中的占比),但是,对于非制造业就业则产生了每年高达1.51%的拉动作用,体现为年均1.18%的就业增长。中美贸易并未导致美国整体失业率的上升,反而促进了行业结构调整,使美国的就业人口从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
点评:《顶级学者给特朗普的一封信》+1
(责任编辑:张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