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从6年前横空出世成为最年轻纽交所上市公司CEO,到跌落云端的偶像,陈欧和他的CEO营销能走多远呢?
2017年五四青年节,两个备受关注的青年商界人物利用社交网络公开叫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聚美优品宣布,该公司创始人CEO陈欧出资3亿元投资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街电”),陈欧将拿下公司60%的股权,并出任董事长,进军共享充电宝市场。
王健林之子王思聪发文称,“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从6年前横空出世成为最年轻纽交所上市公司CEO,到跌落云端的偶像,陈欧和他的CEO营销能走多远呢?
创造“共鸣体”
打开聚美优品的官方网站,对创始人陈欧这样描述:陈欧,聚美优品CEO及创始人。16岁留学新加坡就读南洋理工大学,大学期间曾成功创办在线游戏平台Garena,26岁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MBA学位,27岁创立聚美优品,29岁荣登福布斯创业者榜。
他亲自出镜为公司拍摄的“我为自己代言”系列广告大片引起80后、90后强烈共鸣,在网络掀起“陈欧体”模仿热潮。作为中国电商界的黑马,聚美优品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单月销售额从10万元到6亿元的突破,牢固占据中国美妆类电商的领航地位。
从这两段文字,不难看出陈欧的辉煌经历。
2008年上线,2014年上市,作为国内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垂直美妆电商,聚美优品在上市当天就以高于发行价24%的27.25美元开盘,报收于24.18美元。直到当年的8月18日,达到最高值39.45美元。不仅仅是聚美优品,就连他们的投资人都赚得盆满钵满。据统计,天使投资人徐小平用38万美元,在4年间获得了800多倍的回报。
尤其是,陈欧创造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亲自上阵为公司代言。
2011年8月,陈欧第一版“为自己代言”的广告出炉,将80后,蜗居、奋斗、裸婚等能够引起年轻人共鸣的元素加诸其上,迅速引爆舆论场,聚光灯同时打到了聚美优品和陈欧身上。借此,聚美优品的月营收从4000万元上涨到8000万元,超越乐蜂网,成为行业第一。
据陈欧自己总结,之所以亲自上阵,是因为当时聚美缺钱,CEO 自我营销是一种省钱的办法。此后,陈欧在这条道路上大步流星,创业者变成代言人,为聚美优品节省了很大一笔广告费。
“估计有1个亿。”陈欧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相较同行每年花费30%~40%的收入用于推广,聚美优品的营销费用比例在行业中是非常低的。几次广告营销下来,聚美优品的销量几乎涨了十几倍。
疑似“售假”损失惨重
但是,好景不长。
2014年8月18日之后,聚美优品股价由盛而衰,虽然途中也有较为明显的反弹,但并未改变其一路下泻的整体趋势。2016年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1月29日),聚美优品股价只剩下6.44美元,较最高位缩水84%。
尤其是,聚美优品屡次被爆出疑似销售“假货”,对公司形象影响极大。
2013年,聚美优品“三周年”活动,兰蔻、娇兰、DHC等全球知名品牌声明未与其合作。
2014年7月,聚美优品被曝其供应商祎鹏恒业通过多个电商平台销售假冒服装和手表,聚美优品因此事陷入信任危机,股价大幅下跌。
2015年1月6日,一位自称聚美优品前员工的网友在天涯社区爆料称,聚美优品的大牌化妆品出自广东某山寨专业地,假货比例高达90%,邮件还爆料聚美供货商走私2000万化妆品被海关查获。聚美优品相关人士随即称此事子虚乌有。
2015年,陈欧还与微博大V就聚美优品假货问题展开论战,效果不佳。
雪上加霜的是,2016年2月17日,聚美优品管理层联合红杉资本等投资人以7美元一股的价格提出私有化方案,这一价格远低于22美元的发行价、39美元的最高价及2015年的平均价,众多中小股东强烈不满,最终导致私有化失败。
2016年10月3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中(榜单财富计算截止日期为2016年8月15日),33岁的陈欧财富缩水64%至20亿元,排在第20位,成为最近一年财富损失最多的80后企业家。
押宝共享充电宝
电商分析师李成东认为,尽管聚美优品的品类有一定想象空间,但经营层面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对聚美优品来说,早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在遭遇假货风波后,其实受到了削弱,所以促使其不得不去做业务转型。
事实上,陈欧近年对于转型不遗余力,但都不太成功。
2016年1月,陈欧宣布聚美优品将进军颜值经济、影视文化。陈欧表示,聚美优品将向“时尚娱乐媒体+电商”方向靠拢,将娱乐与电商业务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016年5月,陈欧宣布创立独立品牌Reemake,并发布了该品牌旗下的两款空气净化器,进军智能家居市场。
但业内人士认为,陈欧选择进军陌生领域或许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他和聚美优品在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上,并没有任何积累。
如今陈欧又高调入局共享充电宝,并亲自担任董事长。对此,业内再次打出问号。
5月8日,小电科技、Hi电和非常电3家共享充电宝公司相继公布融资。在小电科技的新一轮投资方名单中,腾讯赫然在列。
易观IT分析师朱大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示,充电宝的销量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进入井喷状态。现在人手一个甚至两三个充电宝的现象很普遍。低价、高频,按照设想,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类似。不过,从目前实际运营的情况来看,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水平还有待提高。
海归创投人曲凯认为,充电宝没有技术壁垒、品牌优势、网络效应,罕有规模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法垄断,多家共存。
目前,陈欧的一系列跨界动作让外界看不清聚美优品的发展重点。这一次,是陈欧赌输,还是王思聪去吃翔呢?
(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张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