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本文作者:清华大学博士后、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
为中国中小微及双创企业融资的新三板,市场现状到底如何?除了公开的市场数据,不妨从主要市场中介——券商的角度,进行一个多维度的印证。
根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受监管环境趋严、市场流动性差等因素影响,新三板市场表现惨淡,各家主办券商的日子亦大受影响,目前或退或守,静待改革的曙光。
与前些年新三板市场“轰轰烈烈”开展,各家券商在年报、中报中纷纷突出介绍现状与成果不同,从今年的券商中报来看,明显“低调”了许多,有些券商已经将原本单列出的“场外市场业务”或“新三板业务”融入到了投行、并购重组等大类之中。
此外,根据公告,不少券商关于新三板业务的介绍也有收缩。如申万宏源仅在投行业务中提到完成7家一级市场推荐挂牌项目和61家定向增资项目。而去年同期,该公司完成的一级市场推荐挂牌项目有46家,定向增资项目有76家。
中信建投在中报中“坦言”,新三板市场行情平淡,整体回归理性。西部证券也表示,新三板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新增挂牌企业大幅减少,企业后续督导压力较大,摘牌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报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新三板业务亏损约522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盈利3081.85万元,“困难”可窥一斑。
国信证券在中报中透露了新三板市场今年上半年遇冷的两大原因:一方面交易改革后成交量未见提升,流动性情况未见好转,增量企业减少,摘牌企业增多,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已遇转折;另一方面,去杠杆大环境下企业经营风险逐渐暴露, 监管与风险控制再次提上新的高度。
总体来看,现在券商对新三板市场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退,这是一个主流的趋势。原有的新三板投行业务主流还是推荐挂牌。现在的这部分业务新增的市场规模非常有限,很多券商对此进行了压缩削减。还有体现在券商做市的规模、数量也在逐渐降低等。第二个是守。很多券商把新三板业务作为公司升级的战略突破口。很多并没有完全退出这个业务,在长期还是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第三种是进。新三板相关的部分市场业务,有些券商还是在持续的推进。
具体来看,新三板相关的券商中介业务大概包括以下七部分:推荐挂牌、持续督导、融资财务咨询、并购重组、ipo、做市投资,以及研究咨询。
退是推荐挂牌业务的关键词。在推荐挂牌这个原有的主流业务上,由于新增的市场规模数量非常有限,所以这部分也是,成为了诸多券商进行压缩和削减的重点。也有不少券商把这部分业务,直接合并到投行等业务当中去。目前来看,推荐挂牌业务下降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持续督导更多是一个存量的业务,相对比较稳定。不同的主办券商,依照自己挂牌新三板企业的数量,一般仍都持续对其进行督导的服务。这也体现出券商对存量新三板企业的坚守。
基于融资的财务咨询,新三板企业需求非常旺盛。新三板市场上的融资分化非常的严重。很多企业很难获得实际的融资。特别是今年以来都是新三板总体的融资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这是新三板的痛点,也是业务突破的重点、难点。不少券商也在坚守这部分业务,可惜效果大多不理想。
并购重组业务,在新三板领域有比较广阔的前景。不论是新三板企业,并购重组非上市的资产,还是上市公司收购新三板资产,潜力都是比较大的。难点在于匹配的时间、搜索业务等成本高,成功概率比较低。尽管如此,很多券商在并购重组上不断推进,寻求突破。
基于新三板的ipo业务,受到政策的影响比较大。目前符合A股ipo实际标准的企业,数量比较有限。在港股或其他海外市场ip o,需要国际的投行资质。这种背景下,不少券商在新三板相关的ipo投行业务上,且守且退。
新三板做市业务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做市指数持续下行,库存的浮亏加剧,买卖价差收入萎缩,还有一些企业变脸暴雷。做市商的压力非常的大,很多不得不减少甚至退出做市业务。有的也把一些有潜力的做市股票转变为直接投资。
新三板的研究业务比较尴尬。一些A股策略的研究方式,显然不适合新三板现实。但在误差极大的市场评价方式引导下,仍然看似活跃。尽管如此,新三板相关的研究咨询市场,潜力还是比较大的。一些参与者也在坚守,深入探索,不断开创,并取得实质进展。
短期来看,新三板市场仍面临着不断下行的压力和更多的挑战。长期而言,这个市场仍然具有很大潜力。唯有加快深化改革,才能给新三板参与者、中小微双创企业以希望。
(付立春是经济学者,清华大学博士后、东北证券研究总监)
(责任编辑:金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