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做个套利,现在看来还好跑得快,不然被反套!”昨日上午,投资者周先生告诉上证报记者,他以每股27.4元买进ST景谷,接受要约的股票在1月23日才回到自己账户,但是当天没有卖掉,24日在跌停板上抛掉了,“亏了一点”。
ST景谷要约收购结束后,套利者选择了“跑路”。据查询,1月17日,ST景谷的要约收购期结束。停牌一个交易日后,1月21日复牌,股价下跌了4.95%,1月22日下跌了3%,1月23日跌停,1月24日继续跌停。其间,ST景谷成交量非常小,换手率分别为0.08%、0.04%、0.11%、0.03%。
“前两个交易日,参与要约的股票都被锁定了,实际流通的股票少。23日起,接受要约的股票被放出来,但是没有人接盘。”周先生向记者介绍。
周先生所指的“被锁定”,是指同意接受要约的股份被暂时托管。“要约收购期结束后,未被收购的剩余股份有1至3个交易日的锁定期,甚至更多,因为股份的分割需要时间——登记公司要看到收购人的资金到账后,才能对股票进行分割。”银河证券一位投资顾问告诉上证报记者。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在要约收购的相关条款中明确:收购期限届满后3个交易日内,接受委托的证券公司应当向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申请办理股份转让结算、过户登记手续,解除对超过预定收购比例的股票的临时保管。
对接受要约的股份进行托管,公平吗?“这个得看立场,有些股东不愿意接受要约,你当然得保证他的交易权;对于接受要约的股份,既然你选择了以高价卖出部分股份,当然也得承受一定的代价。”该投资顾问认为,这本质上是一种“除权”,“所以下跌也是在预料中的。”
托管加上股市大环境的不理想,加大了套利者的风险。以ST景谷为例,要约收购结束前的20个交易日,公司最高股价28.25元/股,最低股价26.41元/股,加权均价27.406元/股,以此均价作为估算成本,按照要约收购的最终成交比例43.6%(要约收购股份3245万股除以接受要约收购的总股数7438万股)和32.57元/股的要约价,套利者剩余股份需要在23.41元以上卖出才能获利。至1月24日收盘,ST景谷以跌停板价格23.38元报收。
“我们遇到一些投资者询问:要约收购本身是好事,大股东出钱给其他股东发福利,但为什么收购完了会跌这么厉害?还有投资者对锁定两个交易日不满。我们只能做解释,同时也希望上市公司和相关收购参与方加快速度,减少托管的锁定时间。”前述投资顾问表示。
上证报记者进一步采访了解到,有部分券商和相关收购主体通过积极的前期准备尽量缩短这一时间,如前期刚完成要约收购的汉商集团,在要约收购期结束后1月4日复牌当天,接受要约的投资者同样不能交易,但在下一个交易日即1月7日,交易权已恢复。
(责任编辑: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