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15年,67岁的苏商缪双大个人财富并未像滚雪球般膨胀,反而持续缩水。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早在2003年,通过IPO及受让股权,白手起家的缪双大就已手握双良节能(600481.SH)、哈工智能(000584.SZ 当时名为舒卡股份),并跻身福布斯富豪榜。
然而,时过15年,缪双大控股的两家上市公司哈工智能在经历多年保壳之战后,最终易手他人。作为承载缪双大环保节能梦想的重要资本运作平台,双良节能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2015年至今,公司总资产缩水约40亿元,总资产、净资产增长率持续为负数,同期净利润也下降了近七成。
其实,缪双大也曾推动双良节能频频进行并购重组,不过,其结果未遂所愿。公司耗资约2亿元收购的商达环保业绩多次食言,跨界重组两家互联网企业以失败告终。
近10年来,除了两次发债融资15.2亿元外,公司未曾成功实施过直接融资。
二级市场上,公司股价跌跌不休。以复权价计算,2015年股价高点至今,累计跌幅71.98%。截至8月31日,公司市值仅为53.66亿元。
有意思的是,虽然股价跌幅较大,公司在现金分红方面并不吝啬。上市以来,公司累计现金分红23.02亿元。截至目前,公司前三大股东均为缪双大直接控制公司,合计对双良节能的持股比为49.24%,加上第四大股东利创新能源及缪双大直接持股,合计持股比超过50%。大幅分红,缪双大一人拿走了超过半的分红金额。
毛利率较高点下降11.39%,净利缩水近七成
上市15年来,几经沉浮,双良节能交出了一份同上年度相比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单。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97亿元,同比增长36.77%,净利润0.54亿元,同比增长3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0.50亿元,而2017年上半年为亏损41万元。相较上一年同期,多项经营数据齐刷刷亮丽。
而在2015年至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1.16亿元、20.14亿元、17.18亿元,节节败退,同比降幅分别为55.64%、35.36%、14.69%。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49亿元、1.61亿元、0.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7%、-53.70%、40.53%。同期半年度的情况基本相同,201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86亿元,2016年上半年剧降至0.61亿元,2017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0.14亿元。
历史地看,虽然今年上半年取得了异常亮丽业绩,但相较2015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大幅萎缩,盈利能力已经大幅削弱,降至谷底。
201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16亿元,是今年上半年10.97亿元的2.02倍。同期净利润为1.8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82亿元,而今年上半年为0.54亿元、0.50亿元,时过三年分别下降了70.97%、72.53%。
事实上,单纯从财务数据看,今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表面上看,似乎公司经营向好,但真实情况有待时间进一步验证。
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为26.77%。2015年至2017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7.25%、38.16%、30.04%。相对于近三年高点,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下降了11.39个百分点。
伴随着盈利能力减弱,传导至二级市场上的是股价大幅下跌。
截至8月31日,公司股价为3.28元,低于7.24元的发行价。考虑送转股等因素,以后复权价计算,2015年至今,股价累计最高跌幅约73%。
市值方面,2015年,公司市值最高257亿元,而截至上周五市值不足54亿元,约为高点市值的五分之一。
并购重组接连失利,资产三年缩水近40亿
盈利能力大幅削弱的双良节能资产规模也在大幅缩水。
公开资料显示,双良节能2003年4月登陆上交所,从单一的溴冷机中央空调制造商转变为溴冷机、换热器、空冷器、海水淡化装置等大型节能节水设备制造企业。此外,双良节能还通过受让和增资方式控股利士德化工涉足苯乙烯和EPS等大宗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2007年,双方良节能持有利士德化工75%股权,后者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地位。
然而,化工行业毛利率不稳定,直接拖累公司整体毛利率。2006年至2014年,双良节能化工业务毛利率最高达到12.36%,最低的2008年只有0.73%,2014年只有1.53%。
2015年,双良节能剥离利士德化工75%股权,同时置入双良新能源85%股权,双方均作价3.65亿元。
此次资本运作之后,双良节能仍频频动作。2015年5月,双良节能公告,拟以现金1.8662亿元收购浙江商达环保部分股权,并按照增资前2.5亿元估值,以现金3000万元对商达环保进行增资,借此加码水处理环保产业。彼时,双良节能认为,环保业务后续发展战略空间大,“零排放”标准执行趋严或带来高盐度废水处理市场数百亿元空间。
不过,完成对商达环保收购并未带来双赢局面,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商达环保业绩未达标。
交易对方承诺,2015年至2017年,商达环保实现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不低于2500万元、3000万元、3600万元。实际的情况是,2015年,商达环保净利润1968.39万元,比承诺数少531.61万元。2016年,商达环保不仅未实现承诺的利润数,反而亏损2375.71万元。2017年上半年,继续亏损593.41万元。
无奈之下,去年8月,双良节能将所持商达环保全部股权以1.88亿元出售给控股股东双良集团。
原本打算通过收购商达环保增利的计划落空,2017年,双良节能再启重组,这一次,拟进入热门的互联网医疗领域,布局产业多元化。遗憾的是,去年5月,公司以双方未就交易主要条款达成一致为由宣布终止重组。
并购重组接连失利,双良节能盈利能力下滑,且资产规模大幅缩水。2014年底,公司总资产为77.61亿元,而在2017年底,仅为38.54亿元,缩水了39.07亿元。今年6月底,其总资产为38.37亿元,较年初进一步缩水。
15年累计分红23亿,缪双大获利12亿
并购重组频频告败,资产缩水,双良节能的融资能力也受到质疑。
2003年上市以来的15年间,双良节能仅在2003年首发、2008年1月8日完成一次增发合计募资14.79亿元外,并无其他股权融资。如果算上发行的公司债7.2亿元,15年来直接融资也不过21.99亿元。近10年来,公司虽然多次筹划并购重组,但并无股权融资计划。
一名投行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长期未进行直接融资,说明这家公司要么盈利能力特别强,要么盈利能力非常差,无资格进行直接融资。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类似贵州茅台等现金流十分充足的企业,基本上无需进行再融资。而精伦电子、哈空调等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基本上多年未能实施股权再融资。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上市公司业绩不突出,控股股东资产众多,但经营业绩也太好,卖给上市公司条件不具备,加上控股股东自身资金较为紧张等因素,所以上市公司一直在等待时机,因而多年未实施直接融资。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双良集团旗下的慧居科技早已在新三板挂牌,但其2016年、2017年连续2年亏损。
虽然双良节能再融资极少,但公司回报给股东的现金分红并不少。2003年至今,公司实施了16次现金分红,基本上是年年分红,累计分红金额为23.02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目前,双良节能前四大股东分别为双良集团、江阴同盛、双良科技、利创新能源,四者均由缪双大实际控制。加上缪双大是直接持股,合计持股比为51.32%。这也意味着,23.02亿元分红中,有11.82亿元进入了缪双大家族腰包。
上周,针对上述问题等,长江商报记者向双良节能发去了采访函,未获得回复。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