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是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在两会驻地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科学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科学提升供给侧的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须让体制机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透明化,并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如何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白重恩给出了答案。
去产能: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
“我国在去产能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钢铁和煤炭方面。但是,我们基本上是靠行政的标准来定任务、分地区压减产能,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还须进一步完善。”白重恩表示,我国去产能原则上是按照环保和技术等一系列标准来执行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从长远来看,应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来保障化解过剩产能的问题,“最好的情况是,不会再出现过剩产能,或者出现后能更快地通过市场方式来解决”。
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白重恩认为,一是要求环保上的一致性,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可靠且透明。二是企业能独立做决策。例如,产能过剩的企业,由于亏损想退出,不会因为相关部门因考虑企业退出对就业、社会等的影响,导致企业退出难。三是金融机构能独立做决定,不再对一些长期亏损或僵尸企业资金支持,这也是市场化去产能的过程。
去库存:房地产顺应人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趋势
“在去库存方面,三四线城市面临的库存压力比较大,建立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去库存的关键。”
白重恩认为,从长期来说,我们要考虑逐渐消除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障碍。由于城镇的公共服务质量比乡村高,且公共服务的提供有很大的规模效应,乡村外出的人口都希望到城镇化水平高的地方发展并落户。白重恩建议,如果放开区域限制,取消了人口流动障碍,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化解房地产库存。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城市土地的供给政策不同,除了消除人口流动方面的障碍外,土地供应也应满足不同地方的需求。总之,让人和生产要素流动起来,让房地产顺应流动的趋势,将会减少过多库存的形成。
去杠杆: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加强地方债务和资产管理
在去杠杆方面,白重恩认为,一方面,比较集中的是去金融部门内部的杠杆。另一方面,是去国有企业的杠杆。就国有企业负债率普遍高于民营企业的现象而言,白重恩认为,探究原因是因为金融机构认为给国有企业贷款,出现问题后会有政府“兜底”。但是政府“兜底”也需要成本,对全社会来说,风险依然存在。因此,解决国有企业高杠杆的问题,就要打破国有企业有政府“兜底”的预期。
事实上,地方政府也是杠杆问题的关键所在。白重恩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不当,也会让地方债务不断增加。
“除了要对债务做更好的管理之外,如果不对地方政府资产使用加以限制,把优质资产用到融资平台,再把资金投入劣质项目,这就相当于把地方政府的优质资产变为劣质资产,再如果优质资产都抵押出去了,长期来说,随着地方的社会保障负担越来越重,我们本可以用来支持社保的资产就不足以承担社保的负担。”白重恩说,因此,加强对地方资产使用的管理至关重要。要摸清地方政府到底欠多少债,让地方政府所有的显性和隐性债务都透明化,用全面和精准资产负债数据,对地方政府进行考核。
同样,在去杠杆方面,白重恩建议,不仅要考虑短期风险,更应考虑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机制。
降成本:改革社保缴费机制清“费”力度仍须加大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国家每年都减税减负,但是一些企业的获得感仍然不强?白重恩坦言,由于增值税的完整链条,让以往避税的企业“无计可施”,感觉税负更重了。但是从长远来讲,我国的税制更加健全了。
“其实我国的税和国际相比不算重,主要是‘费’,尤其是社保缴费较高。”白重恩说。目前,在社保缴费方面,企业缴纳职工工资的20%进入统筹账户,个人缴纳月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白重恩建议,在社保缴费方面,应降低统筹账户比例,并考虑加大个人账户比例。另外,建议增强个人账户再分配功能,让政府对低收入者的个人账户缴费进行适当补助,从而增强人们的获得感。
此外,针对社保的历史负担,例如退休员工“视作缴费”的待遇,增加了新一代人和企业负担。白重恩建议,一是用国有资产划拨或财政来支持社保,主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二是让现有的社保体系可以自我循环,不需要太多的社会补助;三是部分财政投入支持低收入人群的社保,给个人账户提供支持。
“除了社保缴费,其他的费还有很多,虽然加起来量不大,收不了多少钱,但因繁琐导致征收成本很高。”白重恩说,一个企业要交上百个费甚至几百个各种各样的费,在此方面,仍需进一步精简清单,该取消的行政收费要进一步取消。
就行业而言,降成本方面要注重上游行业。“如果让上游市场变得更加健全,充分竞争,有完善的机制来解决过剩产能问题,就会使下游成本稳定。”
补短板:注重从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补短板关键要考虑是否补的是短板。”白重恩说,对地方政府的考核要考虑是否能促进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因此,通过补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作用要转变,引导地方政府的动力也要转变。
“地方经济和民生发展的如何,居民和企业的感受是最准确的。”白重恩建议,在地方政府的考核上,要更加强调高效和可持续的公共服务,包括精准扶贫和污染防治;更加强调居民消费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重视居民的获得感。此外,还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考核。
(责任编辑: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