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中美贸易顺差从哪来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商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记者会。会上,针对近期中美有所升温的贸易摩擦,商务部部长钟山明确表态称,中国不希望打贸易战,也不会主动发起贸易战,但是我们能应对任何挑战。钟山直言,中美贸易统计一直存在差异,中美贸易统计工作组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中美贸易顺差被高估20%左右,整体来看,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结构性的,中国在货物贸易上有顺差、美国在服务贸易上有顺差。
中美口径差异
“中美两国建交接近40年,双边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近40年间,两国贸易规模增长232倍,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300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很大。”钟山表示,贸易竞争力从根本上说是产业竞争力,中美贸易不平衡,也与美方高技术对华出口管制有关,“有美国研究机构发现,如果美国放宽对华出口管制,对华贸易逆差可减少35%左右;而中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社会制度不同,两国在金融、电信、汽车、农产品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存在差异,双方也各有诉求”。
此外,在安全审查方面,中美对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安全看法存在差异,这也对彼此贸易和投资产生了影响。
实际上,业界关于中美贸易顺差统计口径的争议已持续了数年。早在2012年,时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就曾直言,现行贸易统计方法只适合于过去出口产品完全产自同一个国家的时代,而在生产全球化时代,这一统计方法的漏洞直接导致了美中贸易逆差被夸大。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去年中美贸易顺差为创纪录的2758亿美元,相较美国商务部统计的3752亿美元减少994亿美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对此曾公开表示,世贸组织、经合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专家都普遍认为,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中美在双边贸易中的获益情况,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根据中国科学院测算,2010-2013年,以贸易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贸易顺差比传统方式统计的中美贸易顺差要低48%-56%。”
结构性不平衡
从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两方面看,中国与美国间的贸易结构并不平衡,而钟山在发布会上也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指出,中国的加工贸易,大多是日韩等国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转移而来的,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是从东亚其他国家转移而来的,这些国家对美国的出口也因此转移为中国内地对美国的出口。“例如中国自日韩进口商品零部件,加工成成品销往美国,这笔货物顺差中就包含一部分转移顺差,通俗地说,就是零部件的钱被日韩赚走了,却算做了中国的出口额”,张建平进一步指出,各国从香港转口销往美国的货物,在美方的统计中也算做中国对美贸易额。
“中美在国际分工中扮演角色不同,美国高端产业发达,而中国则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因而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自美国进口的多是高附加值产品,按照价值总量计算,中国是吃亏的”,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另一方面,美方还把美资企业在华生产,返销回美国的这部分产品价值也算做中国出口额,这显然导致中美贸易顺差进一步被夸大。
有观点认为,不仅货物贸易顺差存在“注水”,美国还刻意忽略了分量越来越重的对华服务贸易出口。例如,许多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同时投资中国贸易、营销或金融领域,这些企业在为中国提供产品的同时也在提供大量服务,但这部分美国附属公司在中国提供的服务并未计入中美服务贸易统计。
“世界工厂”的角色之变
除了统计口径差异的客观原因,中国制造在多领域快速崛起并占据相当市场份额,则是主观层面推高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因素。张建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中国是美国重要的货物贸易伙伴,而中国产业门类非常齐全,能够生产美国需要的各类产品,且具有规模效应和价格优势,各类中国制造自然受到美国消费者欢迎。
此前较长时间内,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中国产品一直未能站稳脚跟,不过随着改革开放深化,中国逐渐树立起“世界工厂”的形象,而由于中国制造畅销全球,“低端”、“廉价”等刻板印象也如影随形。不过最近几年,这种形象正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在尖端领域一路攻城略地,许多创新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在国际上夺得一席之地。例如,“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在业内看来,正是由于国产手机对苹果、三星市场份额的挤压,高铁、大飞机等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国货愈加受到消费者推崇,出口量增加;而外国产品竞争力减弱,进口量自然也减少,二者叠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
张建平指出,中国致力于推进可持续的中美经贸关系,因而积极自美国进口飞机、汽车、石油等商品。但是有效弥合越拉越大的贸易顺差,需要呼吁美国放开对华的高科技产品出口,这部分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果顺利纳入中美贸易中,显然能起到关键作用;另外,中国企业也需积极赴美国投资,努力推动中美两国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