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不同性质景区价格进行分类管理是科学的做法。这次提出“重点国有景区”,强调分类,定位比较慎重。
专家认为,此举有助于推动产业从“门票经济”到“运营能力”的转型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及“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作为广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围绕景区门票一事的讨论近年来鲜少间断。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为景区门票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行分类管理,此次突出“重点国有景区”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景区数量已超过2万家。截至“十二五”期末,国内A级景区数量已经达到7951家。随着国内日益旺盛的旅游需求,各类大大小小的景区纷纷成为游客的“心头好”。然而,关于景区门票“乱涨价”、“价太高”等问题的争议,近年来一直鲜少停止。
由于资源型景区的公共资源和公益属性,其门票价格一直是国家关注并给予管制的领域。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政府定价或指导价景区门票调整价格的频率不得低于3年,其中门票单价:50元以下的,一次提价幅度不得超过原票价的35%;50元(含50元)至100元的,不得超过30%;100元(含100元)至200元的,不得超过25%;200元以上的(含200元),不得超过15%。2012年国家发改委曾陆续公布两批旅游景点在国庆、中秋期间的降价和免费名单,分别涉及80家和100家,其中分别13家和4家免票、两批降幅平均分别为37%和25%。
为整顿景区门票乱象,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旅游局于2015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宣布自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全国开展为期一年的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严格执行定价规则、程序,并加强市场监管、建立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门票价格水平惩戒联动机制。
此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景区门票一事被明言指出,在业内人士看来,正可以理解为政府对该问题的积极回应。“目前的管理体制,对景区门票价格是进行分类管理的。一类是政府定价,一类是政府指导价,一类是市场定价。个人认为,与之对应的是三种类型,一种是公益性,一种是混合型,一种是市场型景区。”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表示,“不同性质景区价格进行分类管理是科学的做法。这次提出‘重点国有景区’,强调分类,这个定位还是比较慎重的。”
景区需摆脱“门票经济”
长期以来,国内景区一直因为过于依赖门票收入,盈利模式单一而遭受诟病。分析认为,此次强调景区门票问题,同样也意味着鞭策景区去寻求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早日摆脱单一“门票经济”。
“景区经营方向要调整,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不能唯钱是图,同时要改变经营方式。”旅游专家王兴斌表示,“北京故宫的文创商品收入与门票收入相等。台北故宫更是如此,故宫边上的宫廷膳食餐厅更是台北人婚寿宴会亲友聚会的体面场所。多种经营越走越宽,单一门票越走越窄。”据了解,2017年故宫文创部线下收入近1亿元,线上淘宝网店收入近5000万,2017年文创产品总销售收入为1亿4千万元左右。
然而,景区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仍需要包括政府、市场、游客等多方面的博弈。王兴斌表示,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一窝蜂,要尊重市场规律、重视社会效益。刘思敏也表示,在调控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时,可以考虑补偿机制,照顾门票价格形成的历史机制。
长期服务运营能力成关键
中信证券社会服务行业首席分析师姜娅认为,景区运营摆脱门票经济早已是共识,无论是从政府管制要求还是经营企业的自身发展要求。国家提出发展全域旅游也是摆脱门票经济的进一步政策对应:推动景区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粗放低效向精细化高效转变,实现区域内旅游综合收入提升。但由于景区特别是一线景区地方利益巨大,完全转变为类似美国国家公园体系90%左右资金来自中央政府拨款的体系,尚不完全具备条件,到目前为止仍会是个渐进的过程。“而即使此次中央政府强力推行票价减免,我们认为仍会先以未上市的景区入手,因为已经上市的景区公司会存在面对社会股东既有承诺和契约履行的问题。”
景区资源稀缺、难以复制,门票下降甚至取消,带来的将是客流大幅增加。而如何针对这些客流提供相应的有竞争力的服务,探索非门票盈利模式,是景区公司转型升级必须考虑的问题,以及其未来盈利最核心的依赖。姜娅表示,短期来看,政府有可能执行的部分景区门票强行降价,或将成为倒逼整个产业加速转型的关键事件,以及为引入市场化机制、提升运营能力撬开更大空间。资源+机制或将开启景区公司的另一条成长逻辑,从资源稀缺性向经营能力转变。
- 两会提案
建议加入《联合国道路交通公约》
致公党中央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公民出国的数量剧增,中国公民、企业在海外投资、求学、工作、旅游、购物越来越多,而其他国家到中国投资、求学、工作、旅游的人数也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因中国未加入《联合国道路交通公约》(下简称《公约》),中国驾照得不到国际认可,而我国也不承认国际驾照,结果无论是中国人出国旅游、商务和工作,还是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商务和工作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不便。
加入《公约》是中国公民出境投资、商务、旅游、工作的迫切需要。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7年上半年旅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到达62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1%。出境自由行旅游者占60%,而自驾方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
但由于我国没有加入《公约》,而每个国家的要求都不同,中国公民持有中国驾照并不能直接在很多国家租车自驾,一些国家需要办理的手续繁杂,实际办理起来困难重重,不仅耗时长,价格也不菲,合计起来甚至可高达千元,部分国家甚至不接受中国驾照在其境内使用。如果中国能加入《公约》,将彻底解决中国人在海外自驾难的问题,增强广大民众在海外自由平等的幸福感、自豪感,并将大大减少他们办理手续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鼓励秋假,缓解黄金周供需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
希望在更多地区鼓励实行中小学秋假制度,缓解寒暑假、“黄金周”集中休假带来的供需矛盾,让大家可以错峰出游。既能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同时也可降低航空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能让一些特殊行业的人享受到休假的政策红利。
每年国庆和元旦之间,长达三个月的时间是没有公众假期的,希望通过采用放假总量不变、浮动的休假制度,让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休秋假。这在很多国家都实行得挺好的,希望能够引入中国。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游客的体验,不用像在暑运、春运期间,面临很高的机票成本、酒店一房难求、景区人满为患等困境,而且秋季是非常好的旅游时节。(秋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体验度,同时可以看到更美丽的风景,这对我们的消费者、对整个行业都是非常有利的事。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