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纤
老国企有了新活力
“这可是年产能4万吨啊。以前产能2万吨时,库存正常都在3200吨左右。”吉林化纤集团公司长丝八车间工人魏海英说。眼下,吉林化纤集团的产品库存已降到历史最低。11月中旬的数据显示,长丝库存为1900多吨。
产品销路好,库存持续走低,折射了老国企的新活力。
吉林化纤集团公司于1964年建成投产,是家以化学纤维生产销售为主的老国企。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曾经连续45个月亏损。今年前10个月,在产品价格持续下滑的大环境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1亿元,同比增长10.3%。
老国企的澎湃活力来自哪里?“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吉林化纤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德武说。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集团在长丝八车间实施了1万吨人造丝细旦化升级改造项目,采用了世界领先的大型化、匀质化、细旦化生产技术。走进车间,只见230多台纺丝机将一缕缕细丝纺成一个个丝饼,40多台络筒机嗡嗡作响,将像线团样的丝饼纺成可出售的成品丝筒。
“高端客户对丝条均一性有需求,下游企业自动化生产对大型化有需求,我们就紧跟市场调整技术、改造设备。”吉林化纤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剩勇说。
技术改造优化了品质,集团人造丝毛利率从2013年的6%左右提升到现在的15%。今年前10个月,人造丝产量2.6万吨,同比增长超过30%;产销率保持100%,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达40%。
依托技术创新,吉林化纤将传统产品人造丝做优,将规模产品腈纶纤维做出差别化,将竹纤维、碳纤维等新产品做成产业链。目前,吉林化纤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竹纤维及腈纶纤维生产基地、最优质的人造丝生产基地,拥有六大系列450多个品种的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区市,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1月7日,随着生产指令下达,操作工开始上喷丝头、递头、挂丝……经过10多分钟的操作,洁白的丝束在纸芯上迅速绕成丝筒。企业年产1万吨的可降解连续纺长丝项目实现一次开车成功。
“开车前,订单都已下完。”王剩勇说,今年9月份,他和同事花了12天,跑了法国的PV展和意大利的9家下游用户。在意大利,用户反映打样产品有染色不均的问题。“现场一看,发现是生产前的小问题没沟通好造成的。一层窗户纸的事,现场一交流就‘破’了。”随后,新产品被空运到意大利,用户满意,又给吉林化纤发来了订单。
吉林化纤集团公司下辖包括3家上市公司、3家外埠公司在内的19家子公司。围绕跨区域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吉林化纤进行整体再布局。2015年,吉林化纤将原有6.26万锭纺纱项目,从吉林迁到了河北。这种产品的原料来自南方,市场也在南方。生产线的转移,缩短了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距离,本已无利的纺纱生产线在河北的子公司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项目,项目建设需要资金。2014年,集团下的A股公司首次获准定向增发,成功募集资金9亿元,降低资产负债率20%,年降低财务费用3000万元。翌年,吉林化纤再次利用A股市场成功融资17.2亿元,开展新项目建设。
近两年吉林化纤谋划的19个项目,如今已经有12个达产达效。“吉林化纤速度,背后是管理机制的创新。”吉林化纤集团党委书记刘宏伟说。
提效,企业首先从人员和岗位优化上下功夫。仅2015年,近1800人被优化充实到生产一线和新项目建设。工资与产、质、销挂钩,激发了员工主动性和责任感。集团旗下的A股企业原有员工7000多人,人造丝产能2万多吨。如今,公司员工5000多人,人造丝产能超4万吨。
为了改进和缩短管理经营中的审批流程,吉林化纤实行了“跳跃制”,流程从基层到高层,规定时间内不审批,自动跳过,并按照问题导向追究有关人员责任。(记者 岳富荣 祝大伟)
(责任编辑:吴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