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 题:坚持市场化取向 开启深化结构性改革下一程——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
新华社记者韩洁、申铖
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再度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看待此次会议释放的改革信号?下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点是什么?记者25日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卢锋教授。
经济稳中向好凸显结构性改革成效
中央政治局会议充分肯定了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在卢锋看来,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有力推进,带来了政府和企业行为、供求关系的积极变化,推动市场信心逐步好转。
近期,国际组织也对我国的改革成效纷纷“点赞”。经合组织(OECD)、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机构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经合组织还在名为《G20结构性改革进展的技术性评估报告》中表示,中国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了生产率提高、高水平就业,人均收入增速保持高位。
“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全球共识。”卢锋说,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非常明显地企稳回升。如果说去年年初大家还对经济“L”型转弯存疑,那么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表现已对此作出回答,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层保持定力、力促改革、推进调整、稳定增长、化解风险的这一套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此次政治局会议强调,下半年要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得到深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卢锋表示,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没有新突破,对未来经济走势有重要意义,甚至对能不能走出经济深度调整期也是关键和难点问题。
坚持市场化取向准确把握改革两点内涵
此次政治局会议强调,处置“僵尸企业”要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在卢锋看来,这一表述强调的市场化取向,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词是改革,逻辑重心是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机制改革。”卢锋说,当前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紧扣“改革”这一中心词,厘清其科学内涵。
卢锋说,观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深度调整期的形势特点,结合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奇迹并伴随失衡因素的背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双重内涵——加快关键领域市场化取向改革,培育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利用市场纪律约束与出清机制化解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
“简单说,不是所有改变供给侧结构的措施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从而由市场引导供给结构发生变化,而不是政府直接去调结构。什么是调结构、靠谁调结构,这是必须在认识和政策上警醒和厘清的。”他强调说。
三大着力点推动下半年关键领域改革纵深推进
政治局会议提出,下半年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对此,卢锋认为,重点应抓住三大着力点,推动关键领域改革纵深发展。
一是要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去产能。卢锋认为,在治理产能过剩与“僵尸企业”时,要把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更好结合起来。不能一味采用行政手段做减法“一刀切”,而要重视改革完善政企关系,通过市场、法治方法倒逼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退出,对困难企业提供适当协助使其顺利退出,从而综合解决产能过剩难题,并助推结构调整。
二是从提升供地弹性入手推进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卢锋认为,此次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建立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一个突破口是加快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增加土地供应弹性和加快房地产相关税制改革是关键。
三是加大减税降费与保护产权政策力度,提振民营企业投资动力。卢锋认为,上半年民营企业增速回升放缓,再次释放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的改革信号。应继续深化税费改革,进一步增强营商环境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当前,我国一些关键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到了‘啃硬骨头’阶段。”卢锋表示,如果把这些工作都做到位了,相信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将会有一个更好、更充实的基础。中国经济或将整体迈上一个新台阶,从而更好地引领新一轮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