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叫曹德旺的中国企业家,最近在美国遇到点麻烦,《纽约时报》还专门为他的企业写了一篇报道,题目是《中国工厂遇到了美国工会》。
曹德旺上一次在中国社交网络被广泛议论,还是他批评中国营商环境。他在一段流出的视频里,批评中国的实体经济成本高。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有过一句经典的概括:中国实体经济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国贵。他没想到的是,成本都比中国便宜的美国,遇到的是“工会陷阱”。
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正是他旗下的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的时候。他花了10亿美元,在美国俄亥俄州,改造了通用汽车的一个废弃工厂继续生产起了玻璃。他雇的工人是美国人,高管也是美国人。结果,干了半年后,他实在忍受不了,就解雇了两名高管。这下,被解雇的高管不干了,把他告上了法庭。告他的就是他美国工厂的副总经理戴维·伯罗斯(David Burrows)。
按说一家企业被解雇的员工告状,这本不是很稀奇的事情,在中国国内你只要稍微留意的话,也经常可看到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根本就不会成为新闻。但不同就在于曹德旺是在美国被告了,他的被告,让美国媒体也觉得耐人寻味,这才有了《纽约时报》的专题报道。
他遇到了什么呢?用学术的话说,他遇到了不同的交易成本——由强工会而引起的制度成本。这和中国不同,中国遇到类似的案例,工厂所选择的是与员工个人诉讼或协调,工会所扮演的角色相对要弱很多。David说他遇到了歧视,他被解雇是因为中国籍高管增加的缘故。另两位起诉的员工一位说她加班没拿到1.5倍加班工资,另一位说他出勤率不高是要为工会工作。
曹德旺估计也没料到,他会遇到这样的劳资纠纷。这对他而言是个教训,让他意识到在美国不仅要与政府搞好关系,还要和工会以及形形色色的第三方机构搞好关系,要不然触碰到哪一个环节都可能让企业陷入麻烦。这些意想不到的制度和文化差异成本,会给曹德旺更多的意外,那时候说不定靠“舌灿莲花”都很难让自己摆脱困境。
但也并不意味着曹德旺就该打道回府。他遇到的,目前看还不过是“成长的烦恼”。他虽然觉得美国的成本并不高,但对美国的营商环境了解得还不是很充分。他只看到了明面的,没看到埋在下面的潜在的制度成本。“工会陷阱”就是这样的成本。现在暴露出来倒还真不是坏事,曹德旺接下来要做的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选好美国本土的律师和会计师,与工会等第三方机构搞好关系,更在意一下员工的个人权益,这些烦恼说不定就会烟消云散了。
曹德旺真正应该考虑的还是,美国这个市场是不是他应该长期待下去的市场。他是商人,做决策时自然有他的逻辑;他又是做实业的商人,在美国办厂并不是为了讲个好故事。回头看一下就知道,他的福耀玻璃,主要用于汽车,他建厂其实是跟着汽车企业走。他在俄罗斯有工厂,他在美国建厂是因为美国的汽车企业也多次要求他过去,2012年的时候通用汽车就要求他去美国建厂。年初他还一再说要去德国建厂,因为那里也是汽车产业的大国。
结果他遇到了很多中国企业出海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只要他在美国的整体战略与美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相符,他的产品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他遇到的这些“成长的烦恼”就不足为惧,解决掉也就不是问题了。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大环境以及对就业的渴望对他都不是坏事。一旦美国对汽车玻璃的需求疲软、营商成本高企了,这才真正是曹德旺的障碍。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能够让曹德旺们持续做下去吗?
ㄗ髡呦当颈ǜ弊鼙嗉)
(责任编辑:罗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