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减少寄宿学校“问题少年”
- 发布时间:2016-05-04 02:31:36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邢成举
最近,由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以及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者构成的课题组发布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报告聚焦农村寄宿生学业和心理状况等问题,结果发现农村寄宿生在心理健康、校园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等方面有着令人堪忧的问题,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校园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校园霸凌,而学业成绩方面则主要体现为学习成绩差、课堂沉默和留级情况较多。
农村寄宿制教育的出现已经有一定的历史,随着2000年初开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大量的农村中小学被撤并,多数小学生要选择到镇中心小学就读,入学距离的增加自然就产生了寄宿的需求。寄宿制在农村教育中的蔓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农民外出务工的进一步深化,从夫妻中的一方外出打工到夫妻双方外出打工,从近距离打工到远距离打工。农民选择打工后,无暇照顾子女,寄宿制学校也便成为了适宜的选择。从对10多个省份农村调查的情况看,寄宿教育的情况还是相当普遍的。但现实中对寄宿制教育的关注远远不够。
寄宿制教育并非完全没有优势,但从目前来看,寄宿制教育的一些消极影响已经凸显出来,这主要表现为:第一,一些小学内部出现“江湖”,不同学生围绕不同的核心人物形成了相对紧密的小团体,这样的小团体扭曲了学生的社会认知与社会交往规范,甚至直接导致校园霸凌的出现。第二,不少学生在缺乏足够自理能力的情况下开始寄宿生活,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少有人帮助,这会带来自信心的瓦解和心理抑郁,一次尿床都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阴影。第三,寄宿制教育在无形中赋予了小学教师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很多学生成长中需要家长扮演的角色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责任的不断加重,一些小学教师选择采用“不作为”来减少“出问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寄宿制教育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例如曾经一直都有的春游活动,就被取消了。第四,寄宿制学校学生与父母长时间分离,相关教育费用的收取似乎成为了联系两者的纽带,两者情感上的疏远也就客观呈现了。为了寻找情感寄托,寄宿生或是沉迷网络,或是成为校园霸凌的帮手。第五,从长远看,寄宿制学生在缺乏足够关怀和指导的情况下,无法接受更长时间的学校教育,这导致其难以跨越窘迫的社会阶层位置,贫困的代际传递越发突出。寄宿制学生中的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当老人无法担当照顾留守儿童教育的任务,或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对老人照顾留守儿童产生异议的时候,选择寄宿制教育的学生就多了起来。
针对寄宿制教育潜在的负面影响,有必要从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工作等多个角度入手,采取干预措施。
首先,严格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一方面是要安排寄宿制学校的专门生活指导老师,另一方面是要求寄宿制学校配备心理辅导教师,为寄宿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其次,做好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观念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杜绝校园霸凌现象的干预机制设计,重点是从心理和观念层面化解校园霸凌的存在基础,创建和谐校园秩序和环境。再次,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应支持寄宿制学校做好学生的关爱工作,比如设置“爱心通话”,让学生与父母加强沟通,强化小学教师的责任意识,同时给予必要的减负。最后,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对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开展辅导和帮助,通过社会工作者定期地与学生开展学校活动,学生的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解决。当然,我们呼吁父母对寄宿制学校的子女更多的关爱和询问,让他们有更多被爱的感觉,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尽量避免为孩子选择寄宿教育。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