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11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报告称国人消费趋理智:关注健康 存钱防生病

  • 发布时间:2016-03-21 13:43: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参考消息网3月21日报道 外媒称,在一篇新出炉的关于中国消费者的报告中,麦肯锡咨询公司发现,消费者不加选择地消费的日子已经结束。人们的焦点已转向购买更高端的产品,过更均衡、健康,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

  据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3月18日报道,2015年9月至11月,麦肯锡访问了18至65岁的1万人,他们来自代表中国主要地区的44个城市。调查覆盖300多个品牌和100多种产品,包括巧克力、碳酸软饮料、运动鞋、保湿面霜、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60分钟的访问内容包含总体态度和购物习惯,同时深入探究了四类产品:快速消费品(包括食品、饮料和个人护理产品)、服装、消费电子产品和医疗产品。

  以下就是这份报告的内容摘要。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有多大?

  当被问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时,55%的调查对象确信,未来5年自己的收入会大幅攀升——这一比例比2012年的数据仅低了2个百分点。这并不是说中国消费者尚未意识到本国的经济情况正在恶化。有存钱和投资打算的人越来越多。

  麦肯锡发现,在中国,消费者信心的地域差异有所扩大。例如,在厦门-福州城市群,认为未来5年收入会增加的消费者比例升至70%。而在辽中地区,这一数字仅为35%。

  中国消费者都在买什么?

  麦肯锡发现,总体而言,中国人的消费正变得越来越有选择性。从收入分配来看,人们花在水疗、旅游和娱乐等生活方式服务和体验上的钱越来越多。例如,去年中国票房收入激增50%,这表明中国消费者愿意将钱花在像观看最新大片这样的活动上。与此同时,人们在家庭饮食方面的消费则停滞不前。

  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对象已从大众产品逐渐转向高端产品(其中化妆品增长最显著,其次是酒、奶制品、护发产品、大米、新鲜农产品等)。麦肯锡发现,50%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选择最好、最贵的产品,这一比例比前几年大幅升高。

  也有特例,例如华为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日益增加,但成功打入高端市场的本土公司还是屈指可数,洋品牌仍然占据着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与大众消费市场上本土品牌夺取外来品牌份额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麦肯锡预测,大众市场的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

  过去5至10年间,中国消费者目睹了一系列食品丑闻。中国人越来越担心食品安全问题:目前,约有72%的消费者担心自己食用的产品会对健康有害,高于2012年的60%。

  如今,超过50%的消费者会关注饮食是否健康和营养,这在中国是个新现象。果汁的普及率提高了2%,而据认为不那么健康的品类的普及率有所下降:碳酸软饮料下降21%,口香糖下降15%,西式快餐下降16%。不过,即便是在这些失败的品类中,也存在赢家。生产碳酸软饮料的怡泉通过成功创立主打健康的品牌促进了业务增长。

  “有机/绿色食品”标签已成为中国消费者用来确认食品安全的最高标准之一。有38%的消费者将“有机”标签纳入了三大衡量标准之中。一些公司因采用可靠的食品认证标准而在竞争中崭露头角。例如Ole'精品超市2009年成为最先集中销售有机食品和进口食品的超市之一。

  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渴望也影响着他们对医疗保健的看法。58%的调查对象将担心家庭成员生病列为他们存钱的三大动力之一。这种担忧还推高了人们对预防性医疗保健产品(比如私人医疗保险、定期体检、生活方式手机应用程序以及可穿戴健康监测装置)的需求。中国消费者对这些健康产品的需求水平已接近日本。

  最后,为了保持健康,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加入了健身大军并购买运动产品。目前,73%的中国城市消费者在参加体育运动(在美国,这一比例为70%)。

  中国消费者都在哪儿买东西?

  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去年中国电商市场的收入约达4万亿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欧美电商市场销售额的总和——且网购越来越普及,但实体店仍很重要。用麦肯锡的话说,其中一个原因是“零售娱乐”。2/3的中国消费者表示,购物是与家人在一起消磨时光的最佳方式。持这种观点的人比3年前有所增加。而这股风潮的最大受益者莫过于适合一家老小出行,集购物、餐饮、娱乐多种体验于一体的购物中心。相比之下,受损的则是百货商场和大型超市等大型零售卖场。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旅游是巩固家庭关系的另一个方法。74%的人表示,旅游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2015年中国人出境游中,有45%是与家人出游,高于2012年的39%。

  

  消费在中国GDP中的份额开始上升。图为北京街头一名行人从商场橱窗前走过。资料图片

  【延伸阅读】麦肯锡:中国消费信心稳定 逾五成受访者认为收入将增

  麦肯锡报告: 中国消费信心稳定 逾五成受访者认为收入仍将增长

  中新社上海3月18日电 (记者 李佳佳)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18日在上海发布报告称,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在过去几年保持了令人吃惊的强大韧性,他们对未来依然乐观。

  在麦肯锡对中国44座城市的1万名、18到65岁消费者进行独立面谈后,55%的受访者相信未来5年中自己的收入将显著增长。麦肯锡认为,这得益于中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失业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虽然中国消费者信心较为稳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经济环境毫不担忧。研究发现,选择储蓄与投资的人越来越多,不同地区之间的消费者信心差异也有所扩大,比如在辽中南城市群,消费者信心现已降至35%,而南京城市群则升至62%(上述城市群为麦肯锡因研究需要划分)。

  此外,一些消费行为的重大变化也开始浮出水面,比如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挑剔。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开始增加提升生活品质及体验的开支,比如SPA、旅游和休闲娱乐等,超过四分之一的消费者愿意在休闲娱乐上花更多的钱,2015年中国电影院线票房收入飙升50%足以说明这一趋势。不仅如此,更有50%的消费者声称自己追求最优质、最昂贵的产品。

  麦肯锡还发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去年创造了近4万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和欧洲电商市场总和,线上和线下渠道的满意度差距正在缩小。

  “购物休闲体验(retailtainment)”的流行使得实体店的吸引力不降反升。2/3的消费者表示,逛街吃饭购物是与家人共度时光的最好方式,与3年前相比上升了21%。

  旅游是巩固家庭纽带的另一个途径,74%的消费者表示与家人出游增强了家庭凝聚力。2015年45%的中国出境旅游是以家庭为单位的,2012年为39%。购物是中国消费者境外游的“保留节目”,在境外游客之中,一半的手表和手袋购自海外,服装和化妆品则是最热门的购物品。

  “我们的调查清晰表明,中国消费者对未来的信心稳定。但同时,不加选择、买到什么是什么的消费初级阶段已经过去了。日渐成熟的中国消费者正在加速现代化:开始了向高端产品消费升级,并且越来越重视均衡、健康和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麦肯锡全球董事、大中华区消费与零售咨询业务负责人DanileZipser说。(完)

  (2016-03-18 21:21:02)

  参考消息网3月20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18日刊文称,世人越来越担心中国顾客马上会捂紧钱包。然而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说,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以下是从该报告中摘录的5点内容。该报告是在对中国44座城市的1万名从18岁到65岁的顾客进行调查后写成的。

  1.中国顾客甚至比美国顾客更自信。

  中国买家愿意花钱因为他们相当自信地认为他们的收入在今后5年内肯定会增加。信心水平在地区之间有差异,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人比较没有信心,这里的制造业已经沉寂了多年,但中国顾客比美国或英国顾客更乐观。2011年,32%的美国人说他们估计家庭收入在今后5年会增加。最重要的是,中国顾客似乎没有意识到中国经济在变坏。

  2.中国顾客不喜欢在家消遣。

  任何在家庭以外体验的东西对中国顾客而言都是更好的。忘记与家人一起在家吃饭这档子事吧,中国人想要的是娱乐和在外用餐,一切都与冒险有关。随着服务行业消费激增,泡温泉、按摩、旅游成为最大的开销。在接受调查的顾客中,23%的人表示如果收入增加他们会花更多钱去旅游,这个数字高于2012年的14%。

  3.外国品牌过时了,中国品牌正流行。

  买家只被外国品牌吸引的日子正式结束了。中国品牌获得了信任并赢得了顾客的忠诚。去年,62%的顾客说鉴于品质和价格差不多,他们宁可买中国品牌而不买外国品牌,而在2009年这一比例是42%。

  4.中国人愿意花更多钱买最好的东西——哪怕是大米或啤酒。

  许多中国顾客不仅没有减少开支,他们实际上花得更多了。接受调查的半数顾客说他们想要最好的产品,愿意花大价钱买最好的东西。44%的人说他们花更多钱买化妆品,36%的人表示他们买更贵的酒,26%的人购买更昂贵的洗护发产品。

  5.中国人更注重健康了。

  像美国人一样,中国人变得更有健康意识,去年72%的顾客担心他们吃的食品对健康有害,与2012年的60%相比有所增加。半数顾客主要吃他们认为有营养的食品,他们放弃了他们认为不健康的食品。汽水正在失去粉丝,碳酸饮料的销量去年下降了26%,西方快餐也下降了24%。(编译/龙君)

  

  【延伸阅读】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去年为消费者挽回损失逾2600万

  中新网北京3月18日电 (记者 刘长忠)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秘书长高伯海18日在此间披露,2015年,促进会共受理投诉8909件,举报55件,为消费者挽回各类经济损失逾2600万元(人民币,下同)。

  3月18日,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3·15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高伯海在活动中发布2015年协会消费维权情况和投诉数据时说,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促进会在天津、上海、成都等13个省市,对20余家进口和国产品牌手机的销售和维修窗口、服务质量进行了明察暗访和投诉数据汇总。结果表明,部分国产手机厂商签约第三方维修、服务商的技术资质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部分没有正规授权的维修门店价格虚高,存在维修后问题更多等欺诈行为。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各类消费维权机构共受理手机投诉12.28万件,连续7年位居消费品类投诉第一位,占商品类投诉的16.92%。

  促进会同时公布的一项投诉情况显示,2014至2015年共受理家庭建筑装修服务投诉2400多件,平均每年增长6%至8%。投诉纠纷中,超过六成的问题集中在装修质量和合同条款上。

  当日的活动中,六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代表登台,讲述各自消费体验和接受服务经历,并为获得“服务质量创新”称号的企业颁奖,将消费者信任和期待传递给企业。(完)

  (2016-03-18 13:01:01)

  国际先驱导报3月18日报道 银率金融研究中心网贷分析师李先瑞建议,投资者对房贷类特别是首付贷产品要谨慎投资。在选择具体产品时,一是要选择符合监管要求的产品,二是要关注资金的流向及其盈利能力,即借款人拿这笔钱去做了什么。

  如何判断产品是否符合监管要求?P2P监管细则指出,“网络借贷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投资者在P2P平台上投资,本质上是通过平台把钱借给了另一个人或企业,投资人要清楚自己的钱到底是借给了谁。因此,如果某个产品找不到对应的借款人,该产品肯定是违规的。如果某个产品的借款人信息模糊、不完整,或存在很大疑点,其风险性就很大,投资者应尽量规避。

  近期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正在计划出台措施,打击各类机构为购房者发放购房首付款贷款的行为,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在摸底涉嫌高杠杆房贷情况,目前通过监测预警平台查控风险。深圳市金融办也下发了相关通知,要求对深圳地区的P2P、小贷公司涉及的众筹买房、“首付贷”或其他涉及高杠杆房贷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并“梳理相关企业的名单、数量、产品模式……”

  受“监管风暴”影响,多家机构的“首付贷”项目近期已全面暂停。

  至于借款人的资金流向,则与其违约风险密切相关。投资者应尽量规避两类借款产品,一是资金流向了有政策风险的领域,如首付贷等,二是资金流向了过剩产能行业中的“僵尸企业”。随着政策变化、监管加强,这两类产品面临违约的风险会很大。

  (2016-03-18 11:31:21)

  参考消息网3月18日报道 外媒称,日本读卖新闻报道,如果经济继续停滞不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考虑再度推迟上调消费税的计划。

  据路透社3月18日报道,安倍考虑将上调消费税的时间推迟一至两年,报道未引述消息来源。安倍政府原本计划在2017年4月将消费税从8%上调至10%。

  读卖新闻称,安倍将在5月看到日本第一季增长数据,以及在5月底主持召开的七国集团(G7)峰会上判断形势后才做出决定。

  据消息人士之前向路透表示,此前安倍晋三长期以来一直坚持认为,只有在出现类似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的冲击时,他才会延后上调消费税。而近期安倍暗示,消费税有可能再度推迟上调,而且安倍政府已经开始非正式讨论再度推迟上调消费税一事。

  2014年4月安倍根据前任政府作出的决定提高了当时为5%的消费税率,以遏制庞大的公共债务。但此举导致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陷入深度衰退。安倍晋三推迟了原定去年10月实施的再度上调消费税计划。

  

  【延伸阅读】供港生鲜进京“赶考”:食品供给侧亟需消费者正确“信号”

  供港生鲜进京“赶考”:食品供给侧亟需消费者正确“信号”

  中新网北京3月16日电 (夏宾)“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从国外进口的好东西,其实也是我们自己生产的。”略带愤愤不平的语气,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国秀用切身感受,反映中国市场的一个怪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怪现象,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于去年10月提出方案,在足额保障香港市场的前提下,首批招标的价值200亿元供港生鲜产品将在明年投放国内市场。

  现如今,方案已步入“进行时”。16日,由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发起的“供港生鲜(北京站)公共测试”活动在京举行,长期供港的果秀食品公司便是进京“赶考”的其中一员。

  本次活动按照“出口标准”(包括供港标准、供日标准等),在全国筛选了66家有信誉、有实力的供港生鲜企业及产品进京,接受来自商超、高端餐饮酒店、生鲜电商、消费者等方面代表的检验。

  外销食品的标准严苛和国内食品的安全问题形成鲜明对比,如何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将高质量、严标准的食品带给国内消费者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看来,时下热议的供给侧改革能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发挥作用,关键是要“需求侧”的消费者能向市场“供给侧”发出正确“信号”。

  许京指出,国内消费者应当扭转种种不当的消费理念。“在欧洲市场上销售的都是冰鲜鱼,而中国的百姓偏偏觉得活鱼好,但在运输过程中鱼类的死亡率极高,所以只好加大量药剂;中国消费者觉得浓稠的牛奶才是真的好,而正常情况下,牛奶很难做到蛋白质含量3.5%,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三氯氰胺出现了。”

  “需求侧”不当的消费理念,给了不良商家以可乘之机,使得市场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扭曲现状。一旦正确“信号”发出,可以打消具备高品质的供港食品企业回归大陆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国家认监委副主任王大宁则向所有的中国出口食品企业发出了“召唤”。他指出,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涌入国内,并大有占领高端市场的趋势,中国出口食品企业有必要回归国内市场,代表中国制造,打好“主场比赛”。

  下一阶段,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将邀请日本86岁的“煮饭仙人”村嶋孟,联合企业、厂商共同为中国消费者研发一款可以煮出“银饭”的电饭煲。该项目预计4月份正式启动,将由村嶋孟集中试煮中国主要产区大米,为研发“银饭”电饭煲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完)

  (2016-03-16 22:15:01)

  

  2016年3月10日,上海一家超市,一名顾客在挑选牙膏。(路透社)

  参考消息网3月17日报道 英媒称,随着消费者捂紧荷包,中国的零售商正裁员并放缓扩张计划,却依然面对库存猛增问题,这对期望通过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中国来说是一大难题。

  据路透社3月16日报道,中国的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富裕的中产家庭从高档产品转向更平价的品牌,普通收入家庭甚至减少基本必需品的支出。

  据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排名前50的零售商今年初销售下滑6%,面条和清洁剂等日常商品的销售额去年底仅增长1.8%,而三年前增速超过9%。

  “要是以前就会觉得到了买的时间了,现在就觉得没有必要,不想买了,”上海一家国企的客户经理杨顺杰说道。他说自己也更多从网络购物,会等着季末打折时买新衣服。

  报道称,对于从零售到奢侈品甚至到快餐的各行各业来说,这是一个难题。许多国际品牌指望这些行业继续增长。

  宝洁1月称,公司销售相比2014年“大幅下滑”。婴幼儿配方奶粉制造商美赞臣称,因价格竞争以及消费者转向更小的品牌和网络购物,公司销售遭遇冲击。

  “我们看到零售业的变化。高端奢侈品曾有几年好日子,但那正在结束。(消费者的)品味正在改变,”凯投宏观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表示。

  报道称,不过也有部分企业逆势上行。提供“平价奢侈品”的国际品牌,譬如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高端运动用品巨头耐克和阿迪达斯仍在增长。阿迪达斯称,公司业务计划未受冲击,并计划到2020年底前在中国新开约3000家门店。

  但零售业高管和消费品制造商称,中国增速放缓正对零售造成冲击,迫使许多企业减少开支、专注增速更快的较小城市、并提供更多折扣。

  “我们正努力适应销售向网络端或者小店转移的情形,”一家大型西方消费品企业的资深销售主管表示。“当前这是一场大冲击。”

  该主管表示,一些客户的库存水平已大幅增至多达九个月,而正常平均水平约为两周。

  报道称,对于零售和消费企业等来说,这意味着重新思考营销策略。驻华广告高管称,一些企业正在采纳分层营销策略:进口的高端产品瞄准较富裕的消费者,同时大量采购受欢迎的平价本土品牌。

  (2016-03-17 00:12:00)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