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反腐直指“隐瞒个人事项”

  • 发布时间:2015-06-19 08:30:46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特约记者 程喆

  申报个人事项,对官员来说不是新鲜事。现在,官员的“老底儿”越来越重要,一旦被发现不如实上报个人信息,轻则取消其选拔资格,重则被免职。6月15日,中纪委发布了对两名干部的违法违纪通报,首次出现了“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的表述。瞒报个人有关事项被纳入违纪情节对外通报,可以视为在未来的反腐工作中,“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越来越受重视。

  实际上,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的报告制度自2006年起就开始实行。但以往只填报不核实,填好之后就密封起来“以待后查”,使得少数干部有侥幸心理,存在填报态度不端正、填写不规范、漏报瞒报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度的执行效果,削弱了这项制度的力量,也让一些干部不以为然。

  比如有“三玩市长”之称的湖南省郴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雷渊利,曾毫不掩饰地称:“财产申报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我从来没有执行过。纪委每年春节后登记收受红包礼金情况,我只是象征性地登记一下。”

  但领导干部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已经不是无伤大雅的“小节”,其风险正在加大。

  一开始是官员瞒报个人事项不予提拔。2014年底,中组部发布消息称,当年,中组部抽查核实中管干部、省部级后备干部等1550名。截至当时,因抽查核实发现存在问题,已有5名拟提拔中管干部被取消提拔资格。

  更进一步,不如实上报个人信息,有可能被免职。中新网报道,4月4日,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委副书记、县长李玉清因不如实申报个人有关事项等,被依法罢免县长职务。

  现在,“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直接进入了违法违纪通报中。此次通报中出现这样的表述,也并非无迹可循。自今年以来,将“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写进违法违纪通报的做法曾在部分地方纪委出现过。

  4月24日,广东省纪委通报,肇庆市政协原副主席杨永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通报显示,杨永存在“不如实向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问题。3天之后,广东省纪委在对深圳市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蒋尊玉的通报中指出,其“未如实向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认为,对“落马”官员处理结果的通报,往往“隐藏”着一些透露中央纪委反腐工作着力点的信息。此次中纪委对两名干部的通报,尽管没有出现未上报的个人事项的具体内容,但已经释放出十分积极的信号。

  早在2013年11月,中纪委副书记张军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就“改进巡视工作,强化巡视监督”与网友在线交流时就曾透露,中央巡视组在首轮巡视中,已经第一次采取了一种巡视手段——抽查官员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看看报告得实不实,查出来的问题和报告的情况能否反映问题线索。我们主要是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努力地把‘老虎’和‘苍蝇’找出来”。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此次中纪委的通报,反映了纪检监察部门的办案人员在对违纪线索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曾协调组织部门调阅两名官员的个人报告事项。“除了规范拟提拔干部外,个人事项申报的另一项重要作用在于提供线索参考。无论是房产还是收入情况,调阅本人报告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记录进行对比,便能发现该官员是否如实报告”。

  在庄德水看来,将“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列为违纪事实的一项,同时也呈现了“组织部门下一阶段对干部个人申报事项抽查更加重视的趋势”。

  可见,抽查核实作为一种手段,将对领导干部造成威慑,使其消除侥幸心理。“可以说,单纯申报只能使这项制度发挥两三成作用;如果申报加核查,则可以发挥50%~60%的作用;再加上公示,就能发挥更大作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将越来越引起监管层的重视。此次违纪通报,就是对此项制度的再提及、再重申、再强调。看来,果然如诸多评论所说,预防和惩治腐败已悄然实现了转型和升级,体现了治吏从严的积极姿态,是严打的治标向制度性治本的转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