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7月8日讯 今日,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办的第四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召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论坛上指出,通过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并行互补,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金融科技风险全覆盖的长效监管机制,让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创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当然,这也很不容易。
他表示,从金融业抑制创新风险规制的动态循环演进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必须形成适度平衡。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的理念,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创新管理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应用试点,产品实验,让所有金融产品创新走得动、行得通,坐得正。
以下是演讲全文:
李东荣: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本届外滩峰会的主题内容,聚焦金融科技,我认为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也具有深远的意义。近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关于金融科技的讨论非常热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金融界还是科技界,都对这一题材很关注,言必谈金融科技。这其中形成一些共识,也出现了噪音、杂音。比如刻意割裂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关系,忽略金融本职的属性和技术发展的规律,过度炒作尚在发展初期的新兴技术,因此在当前这样一股全社会关注金融科技的热潮中,我觉得我们金融从业者尤其应该客观冷静,多角度的观察分析金融科技,把握住方位感和方向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金融科技服务金融改革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下面,结合本人在金融工作中的实践体会,试图从历史、宏观和全球三个视角,分享我对金融科技的一些观察、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历史视角。
历史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发展由来已久,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回顾整个人类的金融发展史,也是一部不断伴随着科技进步的历史,比如冶炼、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货币流通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的转变。信用货币的出现提高了货币流通的速度、规模和便利性,电报、电话等通讯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交互传递的速度和成本效率问题,使得金融能够更有效的实现跨期、跨地域的资源配置。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业已经先后经历了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化的阶段。目前,正在朝着移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更高阶段发展。现在很多新兴的科技企业也进军到金融企业,和金融业相互融合。最大的四家传统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和BAT结对子,相信这对促进金融科技非常有利。回顾历史,有利于我们用历史事实验证并总结经验,获取启示。
1、科技在金融业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金融业在科技创新应用方面,既是积极的推动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这个话还不是我说的,科技部的党委书记王志刚是搞技术出身的,他说在中国各领域里面,银行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做得非常好,走在前列,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银行业务是不折不扣的手工操作业务,靠的是一把算盘一一支笔,一本帐薄一双手,80、90年代使用计算机286、386,但那个计算机只能是单机使用,不能联网,我们看我们的银行使用信息技术设备都更新非常快。随着新系统的开发和新设备的应用,很多东西很快就进行了改变。记得90年代初,我们一些台式机还放在仓库里面,有的连包装盒都没有打开过,就已经不能用了。因为新系统,不能用旧计算机,没有办法,更新开快。这些计算机,后来捐赠给了农村、贫困地区的乡镇、希望小学。一是设备更新很快,二是技术更新也很快。进入21世纪随着银行业数据集中工程的推进,计算机的使用由柜面的会计储蓄业务,扩展到信贷台帐,资金调拨,客户管理等业务,最终实现了业务的全国联网和自动化的处理。如果我们是银行界的老同志,一定会知道历史的案例。我国曾经出现过一个很大的案例,就是中国银行开平支行5亿美元的大案。这个大案,随着中国银行全国数据集中,数据集中之后,这些东西无法掩盖,档案曝露。此后,积极发展自助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逐步实现银行的实时化、随身化、移动化。初次外,还有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各行各业都在应用技术的发展,整个金融业在技术应用方面,既是推动者,也是受益者。国外的大计算机公司,提供设备的大厂家,他们也从中得到利益。
银行、证券、保险灯各类从业机构,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金融科技,积极探索和运用新技术,巩固传统优势,解决自身短板,培育发展新功能。
2、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科技创新才有生命力。从本质上讲,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顺应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因此,金融创新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回顾历史可以发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失衡,金融资源体内循环,金融创新脱实向虚等现象,始终消而不绝,一定时期后会以不同的方式周而复始的出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既有规制不健全、竞争不充分,非市场行为干扰等体制机制因素,也有部分从业者自身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理解不深刻、不到位的内在因素。实际上,它也是整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必然反映。因此,今天我们强调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始终不能脱离金融与经济的基本关系,必须坚守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严格按照经济金融规律办事,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所产生的有效金融需求,去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绝对不应该搞那种自娱自乐,脱离实体经济空转的伪创新。
3、把握好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监管的适度平衡。纵观世界的金融发展历史,由于金融内生的脆弱性和外部规制的滞后性等原因,每一轮重大的金融创新在诞生之初,往往伴随着风险的快速累计,甚至引至金融危机的过程。比如说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扩大了通货膨胀的幅度、范围。股票交易的出现,催生了资产泡沫的形成。特别是本世纪初,欧美资产证券化领域的过度创新和风险管理的滞后,引发了本轮的国际金融危机。从金融业抑制创新风险规制的动态循环演进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必须形成适度平衡。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的理念,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创新管理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应用试点,产品实验,让所有金融产品创新走得动、行得通,坐得正。另一方面通过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并行互补,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金融科技风险全覆盖的长效监管机制,让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创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当然,这也很不容易。
二、宏观视角。
系统论告诉我们,小到具体个人大到经济社会,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综合题。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是现代经济进入信息化时代,在金融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仅会影响居民消费、投资支付等习惯,还会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生态等带来影响,站在宏观金融运行的角度看,上述影响必然会对长期所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金融稳定框架等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与挑战。当然,从目前和金融科技相关的规模来看,和金融总量的规模相比,涉及金融科技的业务规模比较小,短期内很难对现行的金融运行方式产生重大改变。目前,在缺乏足够数据基础的情况下,要准确的量化金融科技的宏观影响比较困难。但我认为,中国作为全球金融科技应用发展速度比较快,规模比较大的国家,及时做一些前瞻性,开放性的研发储备还是有必要的。
我主要从研究的角度,谈谈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货币政策这两个重要宏观要素的影响。
1、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存在正负两方面的潜在影响。
从正向影响看,通过多元化的金融主题有效竞争,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健性。金融科技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将更多的小微经济主题,纳入到经济金融活动,有助于降低风险的集中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
从负项影响看,金融科技提供跨市场、跨机构、跨地域的金融服务时,会使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更强,波及面更广,或者说传播的速度更快。
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线上化、开放化,使得技术依赖下半年和网络安全风险进一步集聚,金融科技服务的众多长尾客户,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弱,更容易产生羊群相应,一旦发生风险,羊群效应会更突出。前些年我们在国务院汇报工作,也提到了,在网络技术条件下,一个金融机构出现风险,很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风险,这跟过去不一样。金融科技主体依托网络效益、规模效益,更容易实现跨界混业经营,也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竞争和系统性风险问题。
从我们近年来国家所曝露出的一些非法集资案例看,这些案例欺诈群众钱财的动机、理念,宣传的手法,与以往相比并没有太多改变,但是从手段上看,确实高效了许多。因为将线下欺诈通过网络技术手段去传播,并实现了资金收取,这种放大、加快的倍数效应就很突出,而且突破了地区的限制。
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影响金融稳定的政策机制比较复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我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金融科技这一概念刚出现的时候,对一些国际金融组织或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而言,其反应不一样。有不以为然的,也有不屑一顾的。但很快,大部分的国家、国际经济组织,都调整了态度,转向不容忽视或不甘示弱。这可以从许多国家的监管部门、国际组织的举措看出来。
去年11月,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应2017年20国主席国德国要求,成立了金融科技小组,研究这个课题。这两天德国汉堡峰会的主题,也是Fintech。去年是集中在数字经济方面,今年集中在金融科技方面。不久前,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了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的研究成果,报告总体结论是:目前,暂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金融科技创新已经影响到了金融稳定,但是监管部门仍需重点关注一些问题。比如,应对技术外包上的操作风险,防范网络风险和宏观风险,加强国际监管沟通,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前段时候蚂蚁金服参加他们的会议,各个大的国际金融组织都加大了这方面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或研究组,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日本政府最近也提出,要设立金融科技实验中心。
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内业界、学术界,可以参考借鉴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分析框架,做一些针对性的研究。
第二,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具有多种影响渠道。
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金融科技业务,降低了各类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成本和时间成本,使得金融市场对利率变得更敏感,有助于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同时,部分金融科技业务具有一定的货币创造功能,使得传统货币层次边界变得模糊,盯住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数量级货币政策效果会降低。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金融科技增加了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市场波动性加剧,增加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难度和成本。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方面,伴随着互联网支付等电子化货币规模的快速扩张,将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数量,使得货币乘数、流通速度以及需求函数的估算,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传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这是对这些问题的初步分析。
以上是第二个视角。
第三个视角,全球视角。
金融科技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世界各国,包括国际组织,各国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也从最初的审慎观察,变得更积极包容,对金融科技的理解也在不断融合、推崇。比如,美国比较早的使用金融科技的概念,英国最初使用了替代性金融的概念,中国则是在推进互联网+的政策背景下,使用了互联网金融这个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概念。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一些技术文件中,主要使用“数字金融”这样一个概念。
其实从金融功能、业务本质上去理解,这些概念穿透起来看,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区别。所涉及的业态模式、技术,也是大同小异,如果简单地套用升级论或版本论来解释,这些本来就没有实质性差异的概念,还是有些本末倒置的。所以我们从业机构,还是应该聚焦于业务、技术本身,没有必要被这些名称、概念牵着鼻子走。
具体来看。通过全球的视角,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1、国际社会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框架,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很多国家的监管部门和国际组织,出台了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对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缩小版的真的市场和宽松版的市场环境,建立更具包容性、创新性的监管体系。美国政府则在奥巴马总统卸任之前,发布了《金融科技框架白皮书》,注重实施功能性监管,把金融科技相关业务按功能纳入现有的监管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组织,纷纷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小组或委员会,探索建立针对金融科技的国际政策框架。
从总体上看,各国对金融科技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性的原则,包括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消费者保护委前提,以发展普惠金融危重点,以风险防范为核心,以标准规范为基础,鼓励多元化的主体良性竞合。
我们可以参考这些共识,来进一步完善我们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框架。
2、客观认识到各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目标诉求有所不同。
从制度环境看,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传统金融体系十分发达,法治监管体系也比较完善,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成本很高。这跟我们国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这些国家试图通过监管砂箱这样的监管创新,适当缓解金融危机以后由于监管趋严所导致的创新抑制。
在中国,情况是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面临的监管环境比较包容,从目标诉求看,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希望在新一轮的金融科技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维持国际性或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地位。这在英国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金融科技的发展,来实现弯道超车。在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学者、业者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口号。通过弯道超车,促进我们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长。
总而言之,在中国发展金融科技,需要考虑到制度环境、发展阶段、现实基础等多种因素,同时,要保持定力,明确目标诉求,坚持我们国家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3、中国在金融科技发展的速度和应用规模上,处于国际前列,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正视我们的短板、不足。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科技得到快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等一些新业态,涌现出了一批金融科技的创新企业,新兴的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探索、深化。为了促进这一业务的健康发展,中国还建立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基础的监管规则体系,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行业管理体系。从全球范围看,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特别是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取得的进展,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
G20杭州峰会之后,世界银行牵头撰写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新兴政策方法,其中总结了各国17项具有示范性的政策方法。这里面,中国有5项入选。我们的成果在国际上还是被认可、肯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客观讲,中国在原始的业务模式开发,核心技术,特别是底层技术研发,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等方面,还是存在许多短板、不足,需要尽快补齐。
各位朋友,以上是我从历史、宏观、全球三个视角,对金融科技的一些观察、思考,希望有助于大家认识和理解,金融科技在历史上处于什么位置,在宏观经济金融中处于什么位置,在全球范围处于什么位置,也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能参与到金融科技的发展和研究中来,更好地发挥金融科技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最后,预祝本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毕晓娟)